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与民俗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高敏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0-07出版)  作者:高敏  页数:315  

内容概要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与民俗》介绍了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乐种、曲艺、戏曲的主奏乐器对乐种的形成、声腔的相互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主奏乐器命名的声腔有梆子腔、胡琴腔、弦板腔、柳琴戏等。剧种声腔的特色来自主奏乐器。如昆曲的曲笛,梆子腔的梆笛,皮簧腔的胡琴,评剧的板胡,高腔的打击乐器,弦板腔的三弦、板胡,柳琴戏的柳叶琴等。曲艺中的主奏乐器同样影响着说唱特色的形成。如京韵大鼓的三弦、弹词的琵琶、河南坠子的坠胡等。可见,一种声腔的形成和确立与其主奏乐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然而各声腔的区别则在于地域性,即地方语言音调与音乐结合而形成特有的地方特色。选择适应其特色的乐器作为主奏乐器,使语言、音乐、乐器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与其他种声腔相区别的特色。因此某种声腔的主奏乐器,自然就代表了该声腔的特色。

作者简介

高敏,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祖籍辽宁省抚顺市,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民族乐器文化研究。主编《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研究》,发表论文《人类学视野中的广西少数民族乐器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广西社科第九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弃笛取琴——一个剧种声腔主奏乐器的变更轨迹》、《乐器,人类音乐文化的凝聚体一一“声器关系”理论试释》、《广西瓦鼓与民俗》等20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一、缘起与思路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及相关祭祀乐舞的文化特色三、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四、调查研究的过程五、研究结构与宗旨第一章 广西出土文物中的特色乐器第一节 铜鼓乐器一、铜鼓类型二、广西铜鼓考古述要第二节 铜钟一、铜钟二、甬钟三、羊角钟第三节 花腔腰鼓第四节 罗泊湾出土的乐器一、墓中随葬乐器的安置二、墓主人身份问题第五节 与乐器相关的出土文物一、铜盆乐器二、乐俑三、铜镜上的乐师图第二章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举要第一节 簧类乐器一、瑶族口簧乐器——床头琴二、苗族口弦乐器——嘎浆第二节 鼓类乐器一、瓦鼓二、长鼓三、黄泥鼓第三节 笙类乐器一、芦笙二、芒筒第四节 哨类乐器一、拉篥二、波咧第五节 丝类乐器一、天琴二、垮尼三、侗琵琶四、苗族弹琴五、独弦琴第六节 弓类乐器一、葫芦胡二、土胡三、牛角胡四、牛腿琴……第二章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举要第三章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与民俗第四章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祭祀乐舞田野寻踪第五章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的人文解读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二)毛南族师公2005年4月18日,那是本人第二次进毛南乡。上午8时来到毛南县政府的所在地思恩镇,在毛南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里见到三年前为我们做向导的覃副馆长。这一次还是请他做向导带我们去下南乡堂八村拜访毛南族师公谭圣慈了解毛南族祥鼓与相关民俗。谭师公,63岁,心灵手巧而且有文化。是堂八村有名的师公。老人多才多艺,书法、木刻、打鼓、跳木脸舞都很精通。家中藏有做“还愿仪式”的一整套经书,全部是自己亲手抄录,大概有十几本。据老人讲,常用的可以背诵。毛南族负责敬神祭祀的人,有师公和道公之分;又有红筵和黄筵之别。师公做红筵,道公做黄筵。红筵法事以做“还愿”、乔迁、驱魔为主,黄筵则以丧事为主。红筵跳木脸舞(傩舞)戴面具,黄筵不戴面具。红筵被看做道教,黄筵被看做佛教。做黄筵的道公丧事前忌荤,事后不忌。他们各有一班人,自成传承系统,属于半职业的神职人员。法事规模多则十几人一坛,少则一二人一坛。师公或道公分散居住在各自的村屯,有活动时临时召集,构成较为松散的“师公班”。其职能是为主家禳灾祈福或超度亡灵。谭师公主要从事红筵的法事活动,如为主家做还愿仪式。(三)还愿舞“还愿舞”,毛南语称“肥套”,共有十几个舞蹈场面(根据仪式长短可增减舞蹈段落)。“还愿舞”是祭祀仪式中的乐舞,是在设坛、请神等仪式必要的程序后,再由师公进行表演。实际是师公扮演神,各路神仙在祥鼓(长鼓、瓦鼓)的节奏引导下,象征着被请到人间。还愿仪式乐舞的主要内容是禳灾祈福、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主家期盼通过祀神仪式能得到祖神保佑,同时表达对祖神的感恩之情。

编辑推荐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与民俗》是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与民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