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田野调查

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正发  页数:516  

前言

  我们这一代彝族人的名字富有这个时代的特点,有的只有彝族名字;有的只有汉族名字;有的以前用汉名,现在只用彝名;有的以前用彝名,现在只用汉名;有的既有汉族名字又有彝族名字。本访谈的记录者属于后者,既有彝名又有汉名:阿里瓦萨和刘正发。  刘正发老师是我的同事,我们也算是同学,我读研究生时他读本科,同在一个系。毕业后我们都留校工作,你来我往,感情甚深。  本访谈录,是刘正发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不断穿梭于云南、四川彝区进行实地田野调查的成果。他选取了三十三位不同行业、不同学历层次的彝人进行访谈,之后整理而成。访谈内容涉及凉山彝族的历史、教育、家支、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婚姻、习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很丰富。从这些访谈中折射出许多思想、许多让人思考的东西,多少反映了当地彝族人对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教育或对现代学校教育的态度和反思,颇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刘正发老师让我为其写序,确实不敢当,推了好几次,也没有推掉。我想这是刘老师对我的鼓励。我一直从事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和教学,特别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和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我想借此机会,也和刘老师访谈过的这些彝人一样,就少数民族教育谈点自己的学习体会,权当是刘老师的第三十四位访谈者。

内容概要

  我们这一代彝族人的名字富有这个时代的特点,有的只有彝族名字;有的只有汉族名字;有的以前用汉名,现在只用彝名;有的以前用彝名,现在只用汉名;有的既有汉族名字又有彝族名字。本访谈的记录者属于后者,既有彝名又有汉名:阿里瓦萨和刘正发。

作者简介

  阿里瓦萨(刘正发),1970年生,四川攀枝花盐边人,彝族,法学博士,副教授(一级),硕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3年至2004年公派留学日本,主攻日本语言文化和教育学专业。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和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已出版专著《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在核心期刊发表《试论文化传播论对教育的启示》、《试论彝族家支家谱教育习俗》等20多篇学术研究论文:曾参与编写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王军教授主编的《教育民族学》和《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主持完成中央民族大学“21”工程2006年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攀枝花地区少数民族儿童教育状况调查研究》:目前与王军教授一起主持研究教育部课题。

书籍目录

田野调查访谈提纲访谈题目(一)访谈题目(二)田野调查访谈一、2006年6月23日上午阿苏大岭二、2006年6月23日上午赵新国三、2006年6月24日上下午马立三四、2006年6月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曲木约质五、2006年6月29日下午杨正冬六、2006年6月30日上午杨希七、2006年6月30日下午金古甲哈杨明武八、2006年7月2日上午马雄才九、2006年7月2日晚依伙务力十、2006年7月3日上午李弘十一、2006年7月3日晚上依伙阿普十二、2006年7月4日下午卢保生十三、2006年7月7日下午苏学文十四、2006年7月8日下午沙玛老人十五、2006年7月9日上午林英发十六、2006年7月10日上午陈勤学十七、2006年7月11日上午金古五斤十八、2006年7月11日下午和23日下午杨继武十九、2006年7月12日上午沙万祥二十、2006年7月12日下午瓦扎伍合二十一、2006年7月13日下午沙玛书记二十二、2006年7月15日上午蒋日万格二十三、2006年7月15日下午杨康二十四、2006年7月15日下午吉伙体兹二十五、2006年7月15日晚杨文忠二十六、2006年7月17日上午阿西拉依二十七、2006年7月22日上午陈国光二十八、2006年7月30日下午巴且日伙二十九、2006年8月1日上午潘文超三十、2006年8月1日下午何刚三十一、2006年8月4日上午马尔子三十二、2006年8月6日晚吉好好达附录一、盐源县泸沽湖镇彝语、摩梭语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二、笔者田野调查访谈路线三、笔者父子连名谱系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兄弟关系。怎么能通婚呢?”:婚约关系  笔者:您怎么看待黑彝和白彝之间一般不通婚的事?  阿苏与热柯是兄弟关系,阿迪、阿细与瓦扎也是兄弟关系,金古、蒋日、吉伙与补约也是兄弟关系。  笔者:为什么呢?  都说是一家人一个祖宗传下来的子孙。同根是没有问题的。阿苏家的祖先“牛涅”,即牛涅阿苏跟瓦扎、热柯是同等级的,甚至牛涅还管着他们。不然,当时明朝出兵六万五千人,为何重点去攻打“牛涅”家呢?其他那些还够不上敌人嘛。这事距今四百多年了,约四百二十年左右,围剿牛涅家。我认为黑彝和白彝之间不通婚,主要是因为兄弟关系吧。兄弟关系,怎么能通婚呢?  “‘耗子尾巴’长不了。”:家支活动  笔者:您是怎么看待家支势力和家支活动的?  家支这个东西是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当时有它存在的价值。当时彝族人民依靠这个来生存。彝族的社会制度当中,利用这个来保护一部分人的生存。凡属于它这个血统范围内的,它都要来保卫,来保护,来救济,来关心。反过来说,自己受到保护,贡献一定的物质给这个家支,也不是不应该的。而且不是捐给家支头人,而是像现在的税收一样,并不是单给哪个人吃的,是集中收集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制度。哪个人出了什么事情,就去帮助,去尽义务。出大事捐多少,出小事捐多少,还看贫富程度。富人有富人的义务,穷人有穷人的义务,包括战争中的赔命金,过去都是家支内大家共同承担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田野调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