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徐杰舜 页数:62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从1999年开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在徐杰舜教授的主持之下,开辟了一个《人类学学者访谈录》的专栏。经过4年多时间的努力,徐先生和他的同事们访问了20多位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内的人类学工作者,并以翔实长篇幅刊登于专栏中。由于我一直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忠实读者,所以几乎所有的访谈录都浏览阅读过,觉得很有意思,增加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行内故事,因此也常常对这些访谈录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如今,徐教授将这30多篇访谈录汇编出版为《人类学世纪坦言》一书,让更多的读者能阅读到学者们的“坦言”,实在是很值得庆贺的事。徐先生来信要我为本书作序,我也就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徐教授与他的同事们访问的学者们在年龄上包括了老、中、青三代,所以在时间上代表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记忆;在区域空间分布上除去有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外,也包括北中南各地区的人类学工作者,所以代表了我国不同地区、受不同训练背景学者的经验。在单一访问时也许没有真正很有计划的谈话原则,但是结集编辑成书后却似乎已构成了一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口述历史”,虽说少了较早期学者的访谈,却也代表较近代的发展过程。
书籍目录
国际人类学的中国责任——访2008年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委员会副主席荣仕星教授古典与现代、学科与分支——清华大学景军教授访谈录在田野中追寻教育的文化性格——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访谈录山水云霓任观瞻——广西师范大学覃德清教授访谈录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台北中央研究院王明珂研究员访谈录走向人类学——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访谈录人类学与瑶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张有隽教授访谈录漂泊中的永恒与永恒的漂泊——台湾东华大学乔健教授访谈录走过西藏走进北京——著名作家马丽华访谈录民俗学与人类学——北京师范大学刘铁梁教授访谈录人类学释放我的灵魂——台湾佛光大学翁玲玲博士访谈录走向深处:中国人类学中国研究的态势——中山大学黄淑娉教授访谈录我想象中的人类学——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访谈录历史人类学与“文化中国”的构建——中山大学张应强博士访谈录把基因分析引进人类学——复旦大学金力教授访谈录遗传结构与分子人类学——复旦大学李辉博士访谈录人类学与国学——中央民族大学王庆仁教授访谈录从摇滚乐到人类学——中央民族大学张原博士访谈录《黄河边的中国》前后的故事——华东理工大学曹锦清教授访谈录人类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浙江师范大学陈华文教授访谈录视觉人类学与图像时代——中山大学邓启耀教授访谈录让村民自己打开眼睛——吉首大学罗康隆教授访谈录民族学考古学本是一家——云南民族大学汪宁生教授访谈录唯一剩下的只有挑战——中南民族大学张玫博士访谈录人类学世纪真言——中共中央党校徐平教授访谈录人类学中国体系的构建——武汉大学朱炳祥教授访谈录附录 人类学本土化的必由之路——访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徐杰舜教授 我的人类学情怀——徐杰舜教授访谈录 颠覆与创新:从边缘走向人类学的学术中心——徐杰舜教授访谈录 人类学家也要反思自己——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徐杰舜教授访谈录
章节摘录
古典与现代、学科与分支——清华大学景军教授访谈录 徐杰舜 徐杰舜(以下简称徐):景军教授,欢迎您在阳春三月到南宁来讲学。我到台湾去的时候,在与李亦园先生、乔健先生谈到大陆的人类学情况时,都谈到清华,谈到清华就谈到您。今天您能够接受我的采访。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想请您先介绍一下您的简历和学术背景。 景军(以下简称景):首先感谢学报采访我。我步人人类学这个学科是比较晚的,真正开始做研究的时间也比较短。早期只是感兴趣,真正严肃的研究是从1990年进入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博士班之后。在这之前我曾经当过记者。当时我做专访的时候就经常觉得自己的学术功底不够,碰到历史人物、事件,甚至包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总觉得知识不够,所以1985年我决定去深造。我那时对亚洲地区的发展比较感兴趣,于是就申请了哈佛大学的东亚区域研究的硕士学位班。 徐:那您北外毕业是哪一年?后来又在哪里学习? 景:我在北外念完大三之后被选到《中国日报》,而后公派出国进修新闻学,所以大四是在夏威夷大学念的,1982年毕业之后回国到《中国日报》。1988年我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我并没有马上想上博士班,因为当时想先做一些事情,所以就回国了。回国工作就是在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费孝通先生创办的。当时这个所有许多不错的学者,有一个很好的学术氛围。我真正对人类学感兴趣可以说是一个偶然。1988年我们接到一个课题,是黄河中上游水库移民研究。这个研究项目导致了我第一次真正的实地研究,时间是1989年夏天,地点是甘肃省永靖县大川村。那里有三座水库,造成了几万人的移民。这里的水库移民问题是费先生去西北地区考察的时候从地方干部反映那里听到的。费先生认为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因为它牵扯到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人口的冲击。这个题目后来成为我整整10多年研究中的一个没有中断的课题。我们当时所关心的问题比较简单。第一个是移民社区的重新组建,第二个是生态问题。到1997年,为了研究水库移民问题,我先后考察了国内六个大型水库,最后把我的研究一直做到长江三峡移民的问题上。世界水坝委员会在1998年成立之后,我成为该会的中国顾问,写了一个背景报告,即《水库移民在中国》。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