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民族研究文集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  作者:王晓莉  页数:551  

内容概要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

书籍目录

理论探索 1.简论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 2.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有神的社区 3.论中国场景下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 4.开发人类学的开发理论简述 5.中国疆域问题与中国边疆学理论建设之关系 6.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遗产研究:基本概念、历史与理论 7.Applied Anthropology in China  民族研究 8.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一:北京“新疆村”调查 9.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二:大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与演变——以北京新疆村为案例抽样调查初步结果一 10.北京新疆村调查之三:维吾尔人与魏公村的历史渊源 11.侗族地区主要城镇的变迁 12.鄂伦春族猎民社区化管理模式的调查和探讨——以鄂伦春自治旗诺敏猎民社区为例 13.中国鄂温克族牧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内蒙古鄂温克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14.敖鲁古雅“驯鹿鄂温克人”生态移民的民族学考察 15.生态移民与环境正义——以内蒙古鄂托克旗为例 16.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现代裕固人对新疆维吾尔族的看法及态度 17.穆萨巴耶夫家族对新疆社会现代化的贡献初探 18.浅谈哲迪特运动——突厥伊斯兰教文化的现代化运动 19.凉山彝族女性教育管窥 20.从“四、五普”人口统计数据看两南地区少数民族妇女的流动 21.文化产业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发展 22.对甘南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3.试论旅游开发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影响——以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24.龙头企业依托型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实证分析 25.俄罗斯那乃族的人口结构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6.日本僧人能海宽的入藏活动及其失败 27.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降低毒品危害的考察报告民俗·艺术·历史与考古

章节摘录

  简论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  张海洋  和谐社会是人类恒久的需求和理想。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在把它变成一个执政大党的实践纲领、一个泱泱大国的发展目标和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社会哲学。和谐社会蕴含了、“中和位育”、“仁民爱物”、“协和万邦”、“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居安思危”、“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等内涵,是中国文化自性(identity)的完整呈现。2005年下半年,胡锦涛同志又分别在联合国大会、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等场合提出创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及“国际和谐社会”,从而使这一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  胡锦涛同志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和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报告,是中国阐释和谐社会理念的两份权威文件。前者从规范角度论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可行性和必要性。后者从实证角度论证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性和当务之急。①两者共同构成当前中国阐释和谐社会理念的主导框架。②  对这个框架,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郝时远教授曾撰写长文,对社会横向分类暨多元民族文化和谐进行阐释。①但迄今为止,各界对郝文提出的“民族文化及民族关系和谐”的命题仍缺乏足够关注。  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多元民族文化始终是中国人认同的源泉和立国之本。在举世关注文化多样性和迈向开放社会的今天,多元民族文化还是中国积累道德资源,凝聚软实力(soft power),推动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化解能源和市场压力,避开拉美陷阱,实现和平发展的社会资本。②因此,它不仅是和谐社会理念的重要支柱,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内容。  在这种视野下,中国的和谐社会理念呈现为一个金字塔形的架构:它的基础是科技创新、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和国民教育。它的顶端目标是人类与自然全面和谐,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的支柱有四:一是社会的纵向分层和谐,二是文化的横向分类和谐,三是国际关系的和谐,四是古今人神和谐。  本文认为,今日中国的纵向分层和谐及其方案已有社会共识(后详),国际关系和谐最终取决于国际政治实体的实力和善意。相比之下,中国自身的多元民族文化和谐及今人实践与古人传统的和谐就成了当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最值得政界学界共同关注的内容。本文专门讨论多元民族文化和谐的内涵和必要性。但笔者认为  古今人神和谐也值得今后撰写专文讨论。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07-民族研究文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