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文物研究

出版时间:2007-8-1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丽  页数:528  字数:4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52年的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部曾汇聚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学与社会学的顶尖人才,如中国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开拓者潘光旦、吴文藻、杨成志、吴泽霖、费孝通、林耀华和李有义等人,以及他们的学生陈永龄、宋蜀华、施联朱、王辅仁、吴恒和王晓义等著名学者。  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部更名为民族研究所,不久又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族学系,20世纪90年代扩大为民族学研究院,2000年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半个世纪以来,名称和建制的变化,并没有影响她致力于民族学教学与研究的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从该院毕业的民族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已遍布全国各地,多为栋梁之材。同时出版了大量在国内影响巨大的专著和教材。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林耀华主编的《民族学通论》、宋蜀华的《民族研究文集》、陈永龄的《中国民族学史》(英文版),还出版了全所历年研究成果的论集《民族研究论文集》。这些出版物的共同特点是,以实地调查的材料为基础,以中国的56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几十年来,这已成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几代人的学术传统。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毕竟是一个自西方传来的学科,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几十年来又多次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所以与我国一些传统的老学科相比,中国的民族学无论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年轻、比较薄弱的学科。

内容概要

这部教材是在我院文物博物馆专业研究生班所用讲义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其中包含了各位授课老师的心血,大多是老师们几十年研究的心得。这部教材的编写从研究生班创办之始即已启动,现在终于完成了最后的定稿与编排,即将问世,喜悦的同时,10年来办班的坎坎坷坷、甜酸苦辣也再次涌上心头。    1996年我们学院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为全国的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批从事文物、博物馆和考古工作的高级人才,此项计划得到教育部的批准,称为该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至今该班已举办了7期,所培养、毕业的学员达400余人。现在,这些毕业的学员都在全国各地的民族文物、博物馆和考古工作中大展身手,多数已成为该领域的栋梁。每当他们在工作中的捷报传来,我都会感到深深的欣慰。

书籍目录

办班记(代序)黄河上游史前考古概述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匈奴考古发现及研究概况晋侯墓地的发现与研究现状从考古资料看唐宋时期与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交流西夏王国与西夏瓷隋唐雕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藏台湾少数民族文物及其民族学价值西藏金铜造像艺术的演进古代漆器发展简史中国古代印玺明清家具鉴赏中国古代钱币与鉴定中国古瓷

章节摘录

  从信古、疑古到考古  中国人历来以自己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古代文明而感到自豪。但这个文明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在世界文明史上又占有什么地位,以前是很少深究的。中国的第一部历史巨著《史记》是从《五帝本纪》开始的,五帝中的首位就是黄帝。尽管司马迁对五帝的历史将信将疑,毕竟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把它作为历史的开篇,后来的人也就相信黄帝是所谓人文始祖,中国文明就应该从他那个时候算起。这很符合孔圣人“信而好古”的精神,故谓之日信古。  “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把人们的思想从封建文化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一些学者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整理“国故”。他们怀疑被儒家捧为圣人的尧、舜、禹等是否真有其人,是否真的实行过什么禅让制度。这样一来,中国文明起源的历史似乎要大幅度向后拉了。这些学者被称为疑古派,在一段时期曾经有过相当大的影响。  人们既不能盲目相信历史著作中的每一件事情,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怀疑、辨伪的阶段上,因而需要寻求一种探索古代历史乃至史前史的科学基础。这就是要通过对古代实物遗存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方法,来重新研究中国的上古史和文明的起源问题。这种以田野工作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在我国是从1921年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史前遗址而开始的;但作为对中国早期文明的有组织的考古研究工作,则是从1928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发掘开始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考古与文物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