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涛 页数:223
Tag标签:无
前言
古称西域的我国新疆,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核心地段。历史以来,这里民族众多,流动性大;文化多元,变迁迅速。由于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古代民族的族属及其文化特征和演变轨还,一直是当今新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颇受关注的课题之一。古代龟兹(其地域以今新疆的库车为中心,包括拜城、沙雅、轮台、阿克苏、新和、乌什等县)是历史上西域地区的大国,作为地域名和地方政权名,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存在了大约1200余年。龟兹地处天山南麓的古丝绸之路北道中段,位居西域的中心,既是中西交通孔道,又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它的文化在西域极具代表性,亦即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和融合性等古西域文化的一切特征。龟兹佛教大约出现于公元1世纪,此后逐渐繁荣发展,延续长达千余年。至今留存的8处佛教石窟群及其所属的500多座洞窟,内藏了丰富珍贵的佛教文化艺术珍品。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载体和表现,它的产生、传播与变化,与许多民族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并构成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西域佛教正是如此,尤其是龟兹佛教,由于其遗址众多,文化遗存丰富,时间跨度大,从而为西域的区域文化变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史料。然而,由于学科研究的分野,以往的龟兹石窟研究大多侧重于宗教与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歌舞等)方面,而从民族及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变迁角度予以的关注与研究则嫌不足。
内容概要
《龟兹佛教与区域文化变迁研究》运用民族学、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民族志资料、历史文献并结合古龟兹境内遗留的佛教石窟、佛教寺庙遗址等考古材料,对古龟兹自先秦两汉至宋辽金时期的民族、历史、宗教和文化分别进行了论述,并运用民族学的文化变迁理论论述了古龟兹的区域文化变迁历程。此外,还采用了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对龟兹的历史状况、民族活动与迁徙、社会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及文化交融与变异方面,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力图勾勒出古龟兹在一千多年间的区域社会生活史面貌,使读者对古龟兹地区的文化变迁历程有一个历时与共时的认识。一方面,在客观上要把握住祖国整体不可分割的全局性;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开凿龟兹地区文化的特殊性,并客观、全面、真实复原龟兹古代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活动、宗教信仰、民族交往、融合及文化变迁与涵化的基本轮廓。
作者简介
吴涛,男,1968年9月生,山东滨州人。200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获民族学博士学位。撰写和发表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喀什市》、《略述森木塞姆石窟洞窟形制、壁画题材与布局》、《龟兹石窟壁画中的衣冠服饰》、《龟兹佛教艺术与阿艾石窟壁画》等著作和论文十余篇(部)。现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工作。
书籍目录
绪论一、地理位置与生态人文环境二、佛教在龟兹的传播三、佛教与龟兹石窟艺术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龟兹第一节 史前时期的龟兹一、龟兹史前文化二、史前时期龟兹居民的种族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龟兹与民族状况一、社会历史背景二、民族状况(一)塞种在龟兹的活动痕迹(二)羌人与龟兹的关系(三)吐火罗人、月氏人与龟兹的关系(四)龟兹地区的汉人第三节 社会经济活动第四节 宗教、文化一、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二、石窟绘画艺术三、东、西文化的影响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龟兹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民族状况一、历史背景二、民族状况第二节 社会经济生活第三节 宗教、文化艺术一、龟兹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二、石窟绘画艺术”三、雕塑艺术四、龟兹乐舞五、社会风俗与服饰六、东、西文化接触与变迁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龟兹第一节 历史状况与民族变迁第二节 社会经济生活第三节 风俗与服饰第四节 佛教文化变迁一、佛教在龟兹的继续发展二、绘画艺术三、雕塑艺术四、音乐、舞蹈五、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一)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二)突厥和吐蕃文化的影响(三)印度、希腊、波斯文化的影响第四章 晚唐、五代、辽宋金时期的龟兹第一节 龟兹政治格局的变迁与居民的回鹘化第二节 龟兹回鹘时期的政治、经济一、社会政治二、经济生活第三节 龟兹回鹘时期的文化艺术一、佛教初传回鹘二、龟兹回鹘时期的佛教三、回鹘佛教壁画的盛行四、回鹘佛教文化的涵化与变迁结语附录 龟兹王室世袭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据文献记载,古龟兹地区流行的是小乘佛教的说一切有部,①龟兹石窟中部分本生故事画,在有部经典中可以查到,这表明龟兹石窟中的某些壁画题材与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有关。另外,有些本生故事画,也可在流行于于阗、龟兹各地汉文经典《贤愚经》中找到。有的本生故事画,在汉文佛教经典中未找到出处,然而在南传佛教的巴利文五百本生经中,却有吻合的记载,这种情况意味着龟兹石窟中的某些本生故事画,是根据梵本或南传的巴利文本绘制的。②至于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则值得进一步探讨。因缘故事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的各种因缘、比喻故事,用以教化他的弟子和信徒。其构图亦有菱形格式、方形构图和多情节、连环画式的长卷构图3种形式。菱形格式的因缘故事画与本生故事画的菱形构图相似,亦多画在洞窟券顶的两侧壁,壁面上布满成行成列的菱形格,但画面的具体内涵不同于构图形式相同的本生故事画。在菱形格本生故事画中,不画佛像;而在因缘故事画中,绝大多数画居于中间部位的佛像,而将与该故事有关的人物和情节,安排在佛像的左、右侧或一侧,使画面的主题情节更为简略,所以较难辨识具体的内容。方形构图的因缘故事,多绘于洞窟的侧壁。画面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侧安排众多听佛说法的人物和与故事情节有关的人物。画面中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内容多为释迦牟尼佛称道后说法、教化佛教徒的事迹。
后记
佛教传人西域以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而作为西域佛教文化、艺术的兴盛地--龟兹,汉唐间是“丝绸之路”北道佛教文化的枢纽和中心,在佛教自西向东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因此,龟兹佛教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龟兹佛教文化逐渐嬗变和消亡,现今保存下来的龟兹佛教遗迹和文献史料又凤毛麟角,给我们认识龟兹曾经创造的灿烂佛教文化和艺术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我自1992年大学毕业步人龟兹佛教文化研究的领域后,一直从事龟兹石窟的研究,研究方向注重对石窟形制和壁画题材考证等等。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几年来陆续跑遍了龟兹石窟的八处石窟群,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发表了一些介绍龟兹石窟的研究成果。1996年到中央民族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白振声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系统学习了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博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时,结合自己曾经对龟兹佛教文化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将选题定在了龟兹佛教与区域丈化变迁的研究方向上,力图运用民族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以佛教在龟兹的传播为主线,阐述龟兹一千多年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由于本书时代跨度大,内容庞杂,许多问题诸如族属、语言、宗教等,因掌握资料较少,一些方面只是初步理出一个头绪,有些方面甚至是一带而过,还不能清晰、明了地反映龟兹佛教文化的发展脉络。因此,书中尝试的观点和所作的论证,许多都是带有探讨性和推测性的成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