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作者:熊和民  页数:226  

内容概要

  《传染病学》总论部分系统阐述了传染病学的基本理论如传染与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预防等。各论部分则根据国内传染病流行现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27种危害较大或较为常见的传染病,此外,比较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水痘两病也编入《传染病学》。编写内容包括各种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与预防、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近年,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有较大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医学高职高专教学的迫切需要,根据医学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和要求,针对当前各相关医学院校传染病学教学现实状况和学生特点,结合临床实际和学生就业岗位的变迁,编写了本《传染病学》教材。《传染病学》内容注重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充分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可读性。注意强化传染病学与医学基础学科及其他临床学科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思考,培养专业素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二、感染过程中的五种表现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原理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二、组织损伤的机制三、机体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第三节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一、基本特征二、临床特点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二、临床资料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第五节 传染病的治疗一、一般治疗二、病原治疗三、对症及支持治疗四、其他治疗第六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二、影响因素三、疫源地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三、保护易感人群思考与练习第二章 病毒性传染病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与预防三、发病机制四、临床表现五、并发症六、实验室检查七、诊断及鉴别诊断八、治疗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与预防三、发病机制四、临床表现五、并发症六、实验室检查七、诊断及鉴别诊断八、治疗附:人禽流行性感冒一、病原学二、流行病学与预防三、发病机制四、临床表现五、实验室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七、治疗……第三章 细菌性传染病第四章 其他病原体传染病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标  1.熟悉传染病、传染病学、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者、传染期、疫源地、隔离、消毒、预防接种等概念。  2.熟悉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3.掌握传染病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4.掌握传染病的诊断及治疗要点。  5.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预防措施。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流行的疾病。病原体是环境中能侵袭人类的病原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致病微生物目前发现有病毒、朊毒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真菌等8类,寄生虫有原虫、蠕虫、某些节肢动物3类。凡病原体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传染性,并可导致不同程度流行的疾病方称为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由于传染病具有传播和引起流行的特性,在人类未发明化学药物和抗生素及各种免疫制剂以前,曾给人类造成极大灾难。  在旧中国,传染病的流行十分猖獗,鼠疫、霍乱、天花、麻疹、白喉、伤寒、疟疾、血吸虫病等多种传染病广泛传播,传染病占死因顺位的第一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建立、健全了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推行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天花被消灭,脊髓灰质炎基本消灭,人问鼠疫、白喉等病得到有效控制;霍乱、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型脑炎或乙脑)、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等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传染病的死因顺位降至第九位。1989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防治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促进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传染病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