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瞿岳云,袁肇凯 著 页数:218
前言
中医诊断学是研究如何诊察疾病、辨识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科。它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各科的桥梁,是中医本科、专科、成教、函授各层次必考科目,也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疾病的正确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辨证分析。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与“辨证”两大部分。从学习的角度而言,要注意这两大部分内容各自的特点。诊法部分主要是有关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概念性的内容决不能含混不清,应当准确地理解与掌握;而辨证部分的内容则是在诊法获取病理信息的基础上,对某病证辨识的一种逻辑推理,即因为患者具备有什么症、征,所以才辨识为某病证。 所谓诊法,即诊察了解疾病的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局部表现,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的色质进行有目的的诊察,用以了解疾病的方法。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用以了解并诊察疾病的方法。切诊,是切按患者有关动脉的搏动形象,触摸按压人体有关局部,用以诊察疾病的方法。中医通过“四诊”从不同角度来收集临床资料,获得疾病信息,为正确的诊断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正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所云:“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
内容概要
《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中医诊断学是研究如何诊察疾病、辨识病证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科。它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各科的桥梁,是中医本科、专科、成教、函授各层次必考科目,也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书籍目录
上篇 教学内容精要绪论一、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理二、中医诊断的三个基本原则三、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第一章 问诊一、问诊的内容二、问现在症第二章 望诊一、全身望诊二、局部望诊三、望小儿指纹第三章 舌诊一、望舌质二、望舌苔第四章 闻诊第五章 脉诊一、正常脉象二、病理脉象三、相似脉的鉴别四、相兼脉与主病五、脉证顺逆与脉症从舍第六章 按诊一、按诊体位二、按诊手法第七章 八纲辨证一、症、证、病的概念二、八纲基本证候三、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第八章 病性辨证一、辨六淫证候二、辨阴阳虚损证候三、辨气血证候四、辨津液证候第九章 脏腑辨证一、辨心病证候二、辨肺病证候三、辨脾病证候四、辨肝病证候五、辨肾病证候六、辨腑病证候七、辨脏腑兼病证候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一、六经辨证概要二、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三、三焦辨证概要下篇 复习应试题库一、单选题二、多选题三、填空题四、判断改错题五、名词解释题六、问答题七、病案分析题八、证型判断题九、中医诊断实验课试题十、模拟试题
章节摘录
6.吐弄舌是指舌体反复地、不自主地伸出口外。其中伸出时间较长,慢慢收回的称吐舌;稍微伸出,立即收回,或舐弄口唇,上下左右掉动者称弄舌。可见于心脾有热,热灼肝筋,引动肝风,致舌体吐弄不宁。一般认为:吐舌多属疫毒攻心,或正气将绝;弄舌常因小儿智能发育不良,或动风先兆。二、望舌苔 1.苔质 (1)厚薄:舌苔的厚薄反映邪气的深浅。薄苔表示病轻,主外感表证;厚苔表示邪深,病邪人里,常提示内有湿浊、痰饮、食积之邪为患。 (2)润燥:润燥是指舌苔的干湿度,舌面润燥的变化反映着体内津液的盈亏。润苔,是胃津、肾液上潮,布于舌面所致,病中见之,为未伤津液之象,主寒证、湿证;苔上多津,伸舌时流涎欲滴,称为滑苔,常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者;苔上少津干涩,称燥苔,为燥热伤津或阴亏液耗;苔干而粗糙,扪之糙手,称糙苔,为热盛损伤阴血。 (3)腐腻:舌苔的颗粒粗大、疏松,形如豆腐渣堆积于舌面,揩之易去者,称为腐苔;舌苔的颗粒细腻、致密,紧贴舌面,揩之不易去者,称为腻苔。腐腻之苔多主痰饮、湿浊、食积为患,所不同者在于阴邪之强弱及阳气能否升发的病机差异。腻苔多见于阳气被阴邪所抑,腐苔则为阳热有余,胃中浊腐之气上泛。 (4)剥脱:指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的现象。全部剥脱者称光剥舌或镜面舌。剥苔形成,总因胃气衰虚,不能上熏于舌,或胃阴枯涸,不能上潮于舌所致。 (5)真假:以其有根或无根作为标准。凡是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不脱者,为有根,为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者,为无根、为假苔。真苔示胃气尚存,假苔为胃气大伤之征。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