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悟变

出版时间:2007-1  出版社:湖南中南大学  作者:瞿岳云  页数:465  

内容概要

古人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医理论古朴而灵活,讲求知常达变。但知常者易,达变则难。后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根基,一定的临床阅历,更要有领会先贤经典言中之意、意中之言的悟性。然一般中医理论著作论其常理者多,言其变通者寡。本书作者有感于此,广泛搜集古今文献中历代医家和当今学者关于中医理论辨异之论述,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个人见解,对中医基本理论中的藏家、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和方药等有关常与变的内容进行例如条分缕析的深入探索和反复思辨,许多新论发人深省。旨在为青年中医师尤其是初学者活跃临床思维并提高诊疗效果提供参考,以帮助治学从医者树立『尊经不泥经,知常而达变』的临证理念。

书籍目录

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学习中医理论贵在反思与悟变(代绪论)O1 《内经》病机十九条别论02  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位置析解03  “治病必求于本”别解04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新解05  精气夺多为虚,邪气盛未必实06 《内经》“七损八益”旧解之非07  “五脏开窍”理论说异08  脏藏亦泻,腑泻亦藏09  肝属中焦而非下焦10  奇恒之腑非指腑之所藏11  “营清卫浊”辨析12  疼痛病机非皆不通13  “气”的实质辨析14  “病发于阳发于阴”别释15  强分经证腑证有悖仲景原旨16 《伤寒论》立论并非处处为扶阳而设17 《伤寒论》六病非六经18 《伤寒论》提纲非“纲”论19 《伤寒论》397条非397法20  和法非独立之法21  太阳非仅主表,六病皆有表证22  热深非皆厥亦深,热深为何厥亦深23  丹溪之学非独滋阴24  东垣善补土扶正,亦长于泻土攻邪25  子和既长于攻邪,又善于补虚26  吐法非只囿于上,呕吐禁下亦有非27  “温邪上受”非皆“首先犯肺”28  湿温治法不可囿于“三禁”  29  浮、沉、迟、数脉主病常变之辨30  “阳病见阴脉,阴病见阳脉”辨31  弦脉非皆属病脉32  寸口脉分候脏腑别议33  脉症宜参不宜舍34  黄苔非皆主热证35  黑苔未必主寒热两极或危候36  黄腻苔不纯属湿热37  镜面舌非独主胃阴枯竭38  白痰不尽寒,黄痰非皆热39  有瘀象非皆瘀证,瘀证未必都见瘀象40  指纹红色非主寒41  可按者亦有实,拒按者亦有虚42  是辨证论治,非辨证施治43  肺病虚证,阳虚有之44  既有肺气虚,当有肺血虚45  脾虚阴阳,不可偏废46  五脏病皆有气虚,肝脏当不例外47  阴阳互根,肝有阳虚48  肾病多虚亦有实,治疗补虚亦泻实49  心肾相交与不交辨析50  有一分恶寒未必就有一分表证51  病在表不尽表证,里邪出表亦非表证52  盗汗不尽是阴虚,自汗亦非皆阳虚53  五更泄泻非皆阳虚54  嗜食异物非皆虫作祟55  下垂病症未必皆从气陷治56  疮疡红肿不可概从阳热论57  口疮不独火热证58  遗精之因辨59  阳痿非尽肾阳虚60  口苦不得皆从热论治61  消渴不可概以阴虚燥热论62  “治痿独取阳明”辨63  治喘宜降亦可升64  阳病热证并非皆不可灸65  中药之毒非皆“毒”  66  细辛用量未必不能过“钱”  67  “十八反、十九畏”辨析68  妊娠禁药不可一概而论69  汗剂汤药未必不宜久煎

编辑推荐

  本书相较于一般中医理论专著,广泛搜集各种文献中历代医家和当今学者关于中医藏象、诊法、病机、辨正、治法及方药等理论中有关悟变的资料,索古探今,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将向日零散之拾,条贯成文,进行了探索性的反思辨析,以领悟其常中之变。  这是一本集中医理论悟变的探索之作,这是译本活跃临床思维的诊疗参考,这是译本治学从医领悟常中之变的可读之书,这是一本读后值得再回味再思考再创新进而拓展完善的文化精品。  此外,本书之作得益于中医学术界众多智者及前辈的启发,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也为同道诸贤学者的共同结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医理论悟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这本书内是**,谁买谁**。
  •   有利于专业理论的提升,开阔视野。
  •   开卷有益!值得看看!
  •   有的内容有些牵强附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