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季宗绍 页数:3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前四章是基础理论准备,侧重于阐述记者修养、学识结构与采访的关系;中间四章侧重于新闻采访艺术技法的探讨;最后四章则侧重于新闻采访艺术在具体社会领域中的实际操作的研究。本书所列的社会领域并不周全,而是最常涉及的部分。有些教材中把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体裁相配套,但从逻辑角度看未必恰当,因为管哪种体裁的新闻作品,采访的方式方法都是相通的。比如深度报道体裁与消息体裁,在写作上确有较大区别,这主要是它们的表现形态不同,在采访中并不能因为要写一篇消息而不采访背景。
作者简介
季宗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0年生于河南宜阳。1968年参军,在军营渡过了十七年光阴,留下的记忆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没有做过军人的人。不是一个完全的人。”转业后在地方媒体工作了十八年,先后做过报社编辑、主任、报社总编辑、电视台副台长。2003年到南京师范大学任教。共发表新闻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在业界发表论文十余篇中,有九篇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新闻论文奖或省级新闻论文奖。
著有《新闻采访与写作》(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当代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参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电视深度报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书籍目录
前言绪论 第一节 认识新闻 第二节 新闻价值 第三节 新闻敏感 第四节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第一章 记者的职责与修养 第一节 记者的地位 第二节 记者的职责 第三节 记者的修养第二章 新闻采访与新闻策划 第一节 新闻策划的目的 第二节 新闻策划的原则 第三节 新闻策划的内容 第四节 新闻采访的策划第三章 采访性质和采访原则 第一节 采访的性质 第二节 采访的原则 第三节 采访的路线第四章 采访准备 第一节 知识准备 第二节 材料准备 第三节 新闻来源与新闻线索 第四节 采访选题第五章 采访对象 第一节 采访对象的确定 第二节 采访对象的类型 第三节 采访沟通的技巧第六章 采访方式 第一节 当面采访 第二节 现场观察 第三节 体验式采访 第四节 隐性采访 第五节 网络采访 第六节 其他采访方式第七章 采访提问 第一节 提问方式 第二节 提问方法 第三节 座谈调查第八章 时事政治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政治新闻采访 第二节 外事新闻采访 第三节 军事新闻采访 第四节 会议新闻采访第九章 经济科技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经济新闻采访 第二节 科技新闻采访第十章 社会灾难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社会法制新闻采访 第二节 灾难新闻采访第十一章 文体教卫新闻的采访 第一节 文艺体育新闻采访 第二节 教育卫生新闻采访主要参考文献后 记
章节摘录
绪 论 第一节 认识新闻 新闻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早期人类对于新闻没有自觉意识,只是被动地被新闻所诱导、驱使,是新闻的客体,但是当人们认识到新闻的价值及其意义以后,新闻就反过来成为人们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了。现代社会,没有哪个人能够真正脱离新闻而完整存在。甚至可以说,新闻的贫富与生活的贫富成正比,或者说那些掌握新闻信息越多的人,生存状况就越好,反之,新闻信息闭塞的国度或社区人的生活是窘迫的。 一、新闻的定义 在新闻学中,新闻一词具有广义和狭义两层涵义: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中刊播的各种新闻体裁和报道形式的总称,它包括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新闻图片、新闻资料等;狭义的新闻是 专指消息这一体裁,包括简讯、电讯等,它是各种新闻媒介中最常见、最惯用的新 闻报道体裁。我们在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时,通常指广义的新闻。 关于新闻的定义,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美国报纸公开征询,征询的结果据说不下一千种。比较中外学者对新闻定义的研究,普遍接受的是陆定一的观点,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当代中国学者在陆定一定义的基础上附加许多修饰词语,但归根到底,并没有超过此定义范畴。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的“属”是“报道”。新闻的本质是事实,但新闻不等于事实,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要经过报道这个环节。新闻 是报道事实、反映事实、评论事实的一种带有主观意识色彩的活动,是报道者对事实的发现、选择、加工、处理的过程。在这里,新闻的这个定义的“种差”是“新 近发生的事实”,它揭示了新闻的特有属性:一是真实性,即对发生事实的报道要 真实、准确,不得虚构、夸大或推测:二是即时性,即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求反应快速、事实鲜活;三是公开性,报道是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这个载体进行公开的传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