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孙玉玺 页数:2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由中国驻印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孙玉玺先生亲自执笔,特别收录了“温家宝总理的亲笔书信”和“孙玉玺大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访谈录”。全书记录了中国外交官驻印期间的生活经历和外交感言。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对印度名胜古迹的寻影;第二部分是对印度风土人情的纵览;第三部分解读了印度的传统文化;第四部分是对印度部分社会镜头的写实;第五部分论述了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全书主题鲜明,文笔优美。从朱穆拿河畔泰姬陵印证的亘古爱情到恒河圣浴里的虔诚之心;从沧桑斑驳的德里七城到庄严壮观的阿格拉古堡;从繁华嘈杂的孟买到现代化十足的班加罗尔,从独特的神牛崇拜到街头的日常美味,让我们轻掀印度的面纱,在神秘与现实的契合中,感受她那流动的华彩。
作者简介
陈玉玺,1951年10月生,黑龙江省人,大学毕业。1979年至198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职员;1981年至1988年,任外交部亚洲司科员、三秘、副处长、一秘;1988年至1991年,任驻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大使馆一秘;1991年至1993年,任驻柬埔寨王国全国最高委员会代表处助理代表、驻柬埔寨使馆参赞;1993年至1995年,任外交部亚洲司参选兼处长;1995年至1998年,任驻大韩民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1998年至2002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外交部发言人;2002年至2004年,任驻阿富汗特使全权大使;2005年至今,任驻印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书籍目录
名胜古迹寻影 孟买鸟瞰 泰姬陵情思 永恒的圣河 古城散记 月光老街 古特伯高塔随想 加尔各答印象 寻访居师那迦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 风土人情纵览 德里的季节 独特的神牛崇拜 走近印度菜 芒果飘香 快乐的印度人 “圣雄”甘地 “天竺诗圣”泰戈尔 永久的丰碑:柯隶华 传统文化解读 印度教拾零 修身养性练瑜伽 象头神甘奈施 万种风情随笔来 舞蹈家卡玛拉 环湖小城普什卡 民族凝聚之魂 印度宗教溯源 难以考证的历史 社会镜头写实 读报随想 旅印点滴 尴尬的体育业 签证窗口的风景 解读“污点部长”现象 印度政客从政秘笈 经济发展管窥 印度第一印象 璀璨的钻石业 不景气的旅游业 趣谈印度财年 印裔印侨 附录 孙玉玺大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访谈录
章节摘录
永恒的圣河 半子驶进瓦伦纳西市区时,已是夜幕降临,穿行于店铺鳞次栉比的街道,多少让我们感受到了“印度教圣地”的几分繁华。在大家的迫切要求下,导游将我们带到恒河岸边,去看看这条仰慕已久的圣河。 夜幕下,走过摇摇晃晃的小桥,来到恒河西岸。旁边狭窄的巷子里,几家店铺稀疏地亮着灯。黑暗中,大家相互扶持着走下几十级陡峭的石阶,顾不上抬头看看是否已到了岸边,当脚底踩到软软的河滩时,才意识到已来到了恒河岸边。借着岸上的些许灯火,举目望去,弧形河岸向南延伸,隐约可见岸边伞篷林立和临河而建的众多庙宇殿阁。苍穹之下,这条哺育了生生不息的印度子孙的母亲河,缓缓无声地流着,少了白日里的繁华嘈杂,只剩下虚幻缥缈的永恒梦境。 次日拂晓时分,赶往恒河岸边。晨雾尚未散尽,和着导游那浑厚低沉的祈祷歌,走在渐渐苏醒的街道上。街边的小贩们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空气中弥漫着悠悠印度香,导游不时合掌,口念“纳莫斯达”(你好啊),与过往的熟人打着招呼。眼前的这一切,让你真切地感受到宗教与生活的完美融合。渐渐地,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离河岸愈来愈近了。 走下长长的石阶,来到恒河岸边的码头,近处是几乎连在一处的伞篷和贩卖河灯的小摊。不远处,横七竖八地泊着几十艘小船,船主们正在卖劲地招揽生意。导游请了伞篷下的教士,为我们做游览恒河之前的祈祷仪式。教士一边吟唱,一边给我们每个人点上吉祥痣,挂上花环,在头上点洒恒河水,祈求给我们带来好运。聆听着这歌颂恒河母亲的虔诚吟唱,还恋着那看不够的岸边景致。不时扭头撩上一眼,脑子里想起导游说过的:“只有到了瓦伦纳西的恒河,你才会真正领悟印度教的轮回解脱。” 登上小船,荡起双桨,船儿缓缓逆流而上。晨雾慢慢散去,远处东方欲晓。西岸这边,那层层级级的石阶(当地人称为“卡德”)向你诉说着印度教徒的虔诚。据说这些石阶是由印度教徒捐建而成,捐建越多,积善也就越多。还有那错落不齐、风格各异的神庙宫苑矗立在岸边,向你讲述着这座“神光照耀之城”的往日辉煌。身边划过的小船上不时传来异国游客的惊叹声,每每两船临近,船上的人都要兴高采烈地互致问候,眼前的景观与氛围使我们如此地忘情。缎子般的河面上偶尔飘来点着油灯的荷叶船,带去亲人对亡灵的哀思与祝福。商贩们绝不会错过这样的良机,一只只贩卖瓦伦纳西特色工艺品的扁舟尾随而至,那色彩艳丽的木玩偶、念珠、用来盛舀恒河水的小铜壶惹得游客们禁不住驻足掏出腰包,买上几件以作纪念。 来到瓦伦纳西,观赏火葬与恒河晨浴是少不了的。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望去,烟气缭绕的岸边上,码放着高高的木柴堆,台阶上还可见停放的尸体。尸体焚化前需经恒河水浸泡。据说火葬一个人需150立方米的木材,有钱人家要用名贵的檀香木,而穷苦人家则要靠别人施舍才能得到死后升天的木柴。有人将骨灰倒人河内,河面上浮起点点灰烬。想着将来我们也要化作此物,心中不免怅然。 导游告诉我们,印度教认为恒河水是神圣纯洁的,能洗净灵魂的污秽和罪孽,从南向北流的恒河河段是最理想的升天之处,在瓦伦纳西段的恒河流向恰好是由南向北。印度教徒还相信,湿婆大神常在这里巡视,凡在此火化的人皆可免受来世的轮回之苦,径直升入梵界,与梵合一。若不到这里火化,则要历经磨难,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功德圆满升入梵界。因此,瓦伦纳西的恒河西岸成了印度最神圣的火葬之地。能够在这里火化并将骨灰撒到恒河,是无数印度教徒梦寐以求的愿望。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即便徒步千里也要将骨灰抛洒到这最后的圣地。 据说,尸体若在河的东岸火化,则不但要经历轮回之苦,而且不会托生为人,只能成为猴子。因此,西岸与东岸的景致构成巨大反差。西岸是香火鼎盛,人头攒动,而东岸却是空无楼阁,寥落惨淡。可那里又何尝不是一片恒河水滋润的沃土呢? 离烟火袅袅的焚尸场不远处,有人在浸入水中的“卡德”上槌打着衣服,信徒们在水中洗浴,还能见到水牛在水中游来游去。每到雨季,岸上的污物也会随河水暴涨被冲进河里。但眼前的恒河水却那么清净,她的自我净化能力非常之强,据说有排毒除害的功效,不能不令那些诸如兰蔻、CD之类的国际知名护肤品白愧不如啊!这样看来,印度教徒将其奉为圣洁之水、视饮用恒河水为人生一大快乐也就不足为奇了。 泛舟而返,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岸边陡立的建筑披上了金色华裳,刚才还略显冷清的台阶上已挤满了忙着沐浴的人们。有的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尽情搓洗:有的面向太阳默祷,祈求灵魂的净化;有的则不停地屏息潜入水中,惟恐这圣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涤一清;还有几位外国游客,试着将脚浸入水中,感受着印度教的解脱快意。 伫立船头。凝视眼前善男信女浸浴水中的嘶卷,心头不禁为之一颤,人与自然本为一体的感受汩汩而出,漾遍全身,真希望时光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记得前些时候看过的印度获奖影片《雨季婚礼》,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通过下雨镜头和场景的转换来表现的。在雨季的日子里,常见街头巷尾的印度子民在雨中尽情嬉戏。印度人民对水的热爱与渴望,与眼前众人在恒河中荡涤身心,不都是源自于人类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