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6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王一心 页数:338 字数:38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陶行知1941年7月23日写信给儿子道:“……我们要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创造须要劳动,也要谦虚。十九日夜,我看到《易经》上说:劳谦君子,有终吉。又说:劳谦君子,万民服也。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指导。”11月冯玉祥60大寿,陶行知写诗庆贺,第一句又是“劳谦君子万民服”,可见“劳谦君子”四字是很合陶行知心意的。 纵览陶行知一生,用此四字来概括,也颇相合。陶行知留学归来,不陶安逸,而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大众教育中去,夸父逐日般追求理想,西绪福斯推石上山般经营事业,劳碌了一生;他弃象牙塔如破屋,布衣草履,甘与平民为伍,并为他们服务,若无彻底的谦和,决不能如此;具备劳谦二德,已属君子,而陶行知又是救国会领袖人物,那年出国在外尚且被通辑,倘若在国内,那晚一定要与沙千里一同被捉进大牢,“七君子事件”就要变成“八君子事件”了。
书籍目录
题解(代序)前言引章 先人与家世第一章 从家乡到南京 一、从出生到大学毕业 二、举家迁宁与准备出国第二章 从上海到美国 一、出国门进伊利诺大学 二、升入哥伦比亚大学 三、与胡适同学第三章 回到南京 一、在南京高等师范 二、在东南大学第四章 迁居北京 一、就职改进社 二、与晏阳初分道扬镳第五章 南归 一、创办晓庄师范 二、护校被通缉第六章 从上海到日本 一、匿居租界 二、亡命岛国第七章 潜回上海 一、《申报》顾问 二、创办工学团第八章 从两广到香港 一、久违的爱情 二、呼风起潮广西行第九章 周游列国 一、第八君子 二、不负使命第十章 在陪都重庆 一、收获爱情 二、创办育才学校第十一章 遽逝沪上 一、感悟生活 二、突发脑溢血陶行知年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上海同盟会中部总会得知首攻南京失利的消息后,立刻通电已光复的各省派兵增援。一时间,水陆各路人马急速向南京蜂拥蚁聚,大战在即。金陵大学校方为免师生遭受战祸,于是紧急决定停课,让师生各自设法,暂避兵燹。陶行知回到家乡,随即参加了屯溪阳湖余家庄起义,清县知事望风而逃。11月18日安徽宣布独立,陶行知任徽州议会秘书。半年后金陵大学复课,陶行知才又回校继续学业。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告诞生,可是这位新生儿却先天不足,环境也险恶,临时政府内外交困。春天刚来,孙中山就再也苦撑不下去了,只得将临时大总统的玉玺拱手让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将政府迁往北京,任命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黄兴为南京留守,仍统率南方军队。黄兴为解决一直严重困扰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反对政府向列强滥借外债,4月底通电全国,倡导各地募集国民捐。袁世凯对此并不积极,5月17日,仍由财政总长熊希龄与外国银行签订了借款合同。合同规定,政府向银行借银300万两,条件是裁军和财政受其监督。消息一经传出,舆论大哗。5月20日,南京国民捐总会立刻发表通电,明确反对。5月24日,黄兴又通电各省,严正指出:“军队为国防之命脉,今竟允外人干涉至此,无异束手待毙。”并建议由参议院“痛加驳斥,责令废约”。
后记
陶行知是大时代的英雄。英雄的传记易流于“宏大叙事”开卷便似洪涛滚滚,奔泻而来;闭卷则似席卷而去,除了空洞什么也没留下。而传主始终以一种十分亢奋有力的形象律动着,其一生经历活像是一部话剧。本传记则对此笔法避之惟恐不及,虽然有时仍然避之不及。上乘的作品是应将历史写成史诗,而不是话剧。陶行知因为德高于众,身后被无数敬仰的人当作圣人来写。如此写来写去,陶行知的面目反倒如同被拓了无数次的碑刻——变得模糊不清;其行径事迹,也因被写家过多的重复而失去了再重复的意义和意思。同时也给人以误解,以为陶行知再没什么可写的了。哈佛大学历史系孔斐力教授40年前就曾这样说陶行知:“不用说,关于’这个复杂而又令人着迷的人物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写。”①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对的一一只要人们能够看出陶行知思想形成与性格变化的复杂性,能够发现他不止人格方面的魅力,那就会有写不尽的陶行知。以往人们写陶行知,多关注他的教育思想、理论、事业以及他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陶行知以一个独特的教育家的身份受人如此打量,原也在情理之中。而本传更关心陶行知“这个人”。虽然他的思想理论,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也含在他这个人当中,待欲不顾,岂可得乎,但不以此为限;人们写的多是陶行知所做的事情,而本传则耿耿于他做那事时的心情。本传还写了他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态度的变化、日常行为方式甚至大祸临头时的反应,还有性格与机遇、理智与情感,以及种种与历史因素扭结成的个人命运。
编辑推荐
《劳谦君子·陶行知》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