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 作者:方芳 页数:200
内容概要
上海国际大都市现代化郊区农村建设发展要求节约、集约用地。上海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土地总量在全国四个直辖市中是最少的,上海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要从上海全局出发,实现农地的规模化经营,讲究土地的产出率,讲究用地效益。否则,将难以支撑新郊区新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难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能为各种生产要素的追加提供空间,从而有利于它们分工协作和充分利用,既能够提高土地报酬,又能提高机械化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从而提高新郊区新农村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农村的人均收入,促进上海城市和郊区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选题的意义第二章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机制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的界定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含义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设计第三章 城乡一体化的动态演进博弈分析 第一节 城乡发展中的共同行动模型 第二节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演化均衡 第三节 稳定演进博弈与趋同理论 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下的生产率趋同内在动因 第五节 上海城乡一体化的动态演进第四章 上海城乡一体化演进中的农地规模经营 第一节 上海城乡一体化演进中农地规模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上海城乡一体化演进中农地规模经营的前提 第三节 上海城乡一体化演进中农地规模经营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上海城乡一体化演进中农地规模经营的模式选择 第五节 上海农地规模经营实现途径的比较选择第五章 实现上海农地规模经营之关键——农地流转 第一节 我国的农地流转形式与一般性约束 第二节 农地流转的效率和机制分析 第三节 上海农地规模经营的农地流转制度设计第六章 实现上海城乡一体化演进中农地规模经营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上海农地规模经营机制的一般性效率目标 第二节 上海农地规模经营机制制度设计的特异性 第三节 上海农地规模经营的产业化组织设计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总体思路 第二节 具体政策建议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城乡差距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自从发生了城乡的分隔之后,这种差距就一直存在。在一个二元经济社会里,农村、农业和农民,就一直处于劣于城乡、工业和工人的地位。刘易斯通过一个二元经济模型,说明了如何突破城乡界限,从而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城乡问题的经典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当生产率或边际收入达到一定的差距之后,就会发展这两个系统之问的劳动力转移。研究人员试图对这个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对于小国经济体而言,这个模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而对于大国经济体,这个模型还受制于大量的其他约束。如果注意到中国农民的人数问题,就会发现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由一个简单的边际收入来决定的。当然,农民工阶层的产生,给这个模型注入了一个新的模式,就是通过农民工的流动(而不是简单地将农民转化为工人)来实现二元经济的农民与工人的趋同。如果仅仅从名词的角度看,农民工阶层似乎是一个过渡阶层,是农民向工人转化的一个过渡方式。但是,从数量上看,现在的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了1.8亿,且在以后的时间还会继续增加,有研究预测,在今后的十年中,农民工的数量将会达到4.8亿,这就使得农民工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过渡阶层,而是一个具有独立性质的社会分工阶层。大量的社会学研究文献对这个阶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这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背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城乡一体化同样是一个老话题。如果人们不能容忍城乡差距的长期存在,那么,城乡一体化至少应具有伦理学的理论支持。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这就是平均主义的方式,通过降低城市工人的地位来简单地实现这种平等,这种做法甚至还出现在20世纪的某些不成熟的国家。但是,这远远不是一个合理的做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