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2 出版社:上海财大 作者:张锦华 页数:294
内容概要
《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以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和现实背景为起点,构建教育的不平等、经济非平衡与现实背景为起点,构建教育的不平等、经济非平衡与贫困的理论框架,并在分析农村教育不平等现状的基础上遵循两条线索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一是探讨教育不平等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低增长问题,即增长效应;二是探讨教育不平等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低收入问题,即收入效应。在了解了教育不平行的现状和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后,探讨隐藏在其背后的宏观的资源配置和微观的家庭决策原因,进而在教育不平行、经济非平衡和贫困化的三者互动关系中分析可能造成的贫困陷阱,并探求长期内促进农村教育城乡联动、区域协调的途径与策略,为经济社会保持稳定的增长与发展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及建议。
作者简介
张锦华,1977年12月生,江苏扬州人,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现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的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1 导论1.1 教育平行的理论溯源1.2 中国教育平等的现实1.3 对现阶段教育平等的进一步理解1.4 本章小结2 人力资本、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一个简要的回顾2.1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的增长效应2.3 人力资本、教育和收入分配——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2.4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2.5 本章小结3 农村教育不平等——一个细致的考察3.1 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基本情况3.2 农村内部教育不平等——教育平等的地区分化3.3 城乡教育不平等——梯度的二元教育结构3.4 基础教育不平等——教育贫困的分析3.5 中国农村教育不平等的内生性解释3.6 本章小结4 教育不平等、低发展与贫困陷阱——一个关于农村教育平等的理论框架4.1 关于农村教育不平等模型的基本假设4.2 不同情形的讨论4.3 对结论的检验及进一步说明4.4 本章小结5 教育不平等与增长非平衡——教育不平等的增长效应5.1 模型选择与计量方法5.2 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5.3 教育不平等与增长非平衡5.4 增长效应增强的一个解释5.5 本章小结6 教育不平等与收入非平衡——教育不平等的收入效应6.1 模型选择、计量方法与数据来源6.2 教育不平等的收入效应6.3 收入效应增强的一个解释6.4本章小结7 政府融资与家庭投入——不平等背后的资源配置8 梯度二元融资结构下中国农村家庭的教育选择——教育不平等的微观基础9 教育不平等、经济非平衡与贫困陷阱——中国农村的贫困分析10 教育扶贫——扶贫策略的战略性调整11 融资改革——构建新型的农村教育投资体制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 导论 教育的公正与平等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教育平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的较大反差表示了普遍关注。而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的义务教育、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补偿教育、特殊教育以及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全球教育思想都反映着人类对于教育平等的不懈追求。教育平等首先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是发散的,不易掌握,需要明确教育平等的理论溯源,以及中国教育平等的理论和实践。而要在经济学意义上研究教育平等,特别是研究中国农村的教育不平等及其对社会经济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影响,还必须对关于教育平等的核心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本章将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来阐述教育平等的内涵和外延,并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作出说明。 1.1 教育平等的理论溯源 1.1.1 西方教育平等的思想 教育平等的思想和观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教育平等思想的最初成形,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教育”就已隐含了教育平等的思想。近代社会曙光初现之际,西方资产阶级思想选区致力于把新兴的市民阶级的“平等”要求推广到教育方面来,以谋求教育权利的平等。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更基于“天赋人权”的思想赋予了“教育平等”以“人权”的意义。经过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教育平等观的一个重大发展是19世纪下半叶西方工业化国家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尽管在这些国家,普通初等义务教育的历史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