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炜光 页数:320
Tag标签:无
前言
李炜光教授即将出版他的著作,从天津发来短信,盛情邀我为之作序,虽有些惶怵,还是欣然从命。在财政学、税学,尤其是在财政史,税法学方面,李炜光教授均是国内著名的学者;在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李炜光教授也是真正的专家里手。近些年来,我搜读了李炜光教授的许多文章,在一些学术观点以及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上,我们几乎完全一致。但是。自己毕竟在财政学、税法学方面是外行。要一个外行给财政学、税法学的真正专家里手的巨制作序,焉能不打怵?尽管如此,考虑到这部专著所讨论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事关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未来走向,因而为这部重要的“税理学”(炜光兄在本书中曾这样说)的扛鼎之作作序,呐喊几句,当是应尽之责。基于这些考虑,下面谨借此机会谈一些浅见,狗尾续貂。与炜光兄和读者共同思考。时下已是2009年岁末。李炜光教授新书的出版,适逢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一两个月前,我们的共和国刚好庆祝过了自己的60华诞;1978年启动的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也大致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不管如何评价前30年中国计划经济的试验以及后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但站在2009年的岁末,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未来30年中国将如何走?30年后的中国将是个什么样子?
内容概要
李炜光教授是中国最具有思想力的财政学者之一,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就敏锐地意识到,财政税收对一国的兴衰、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决定性作用,而这一点,至今仍有待人们的发现和重视。 他的这本著作给我们展示,宪政问题在抽象层面主要表现在政府权力与民间权利的平衡上,但在具体层面则表现在私人产权保护和财政税收上。中国知识界以前对宪政的关注,以抽象政治权力为主,以为只要有权力制衡架构,即成。李教授的研究告诉我们,实际不然,到最后,一国的具体财政才是决定宪政是常态还是昙花一现的基础。学习李教授的著作,是掌握宪政的具体基础的第一步。
作者简介
李炜光,男,天津财经大学教授、《现代财经》杂志主编,兼任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財政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财税法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兼职教授、天津市财政学会理事等职。
曾获得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天津市“十五时期立功奖”,被授予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优秀主编称号。
书籍目录
税理学:未来中国法治国建设的理论准备 韦森(序) 自序第一部分 公共财政的起源和历史 第一章 公共财政的起源和历史 一、政府力量对商业发展是双刃剑 二、古代中国,商业被扼杀在政府的黑暗力量中 三、国王们穷得成了臣民嘴上的笑柄:公共财政怎样在西欧“黑暗年代”诞生 四、“经过同意才征税” 五、中世纪国家财政怎样支持商业活动 六、不能不提的重商主义 七、鲜为人知的工业革命的幕后推手:公共财政 八、美国怎样产生了巨额的财政赤字 九、社会保障:从摇篮到坟墓都管 十、公共财政要义 第二章 为什么富裕的中国没有产生现代财税 一、纳税人至上、王在法下的宪政精神 二、缺钱的英国国王与征税权 三、抗税的法国人 四、美国独立起因于纳税的痛苦 五、中国皇权专制长期延续的秘密在于无限制的征税权 六、税收的宪政精神 七、中国宪法对税收缺个说法 八、私人财产权优先于国家征税权是人类社会一大进步 九、有效率的税制未必是好的税制 十、反思中国的税收基本问题第二部分 惊心动魄财政史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的财政原因 一、“14日,星期二,无事” 二、纳税人成为立法者 三、点燃“干柴堆”的改革之火 四、惊心动魄财政史 第四章 改朝换代与赋税之弊 一、皇权专制使得中国古代社会走上了毫无生机的绝路 二、“扁平化”的赋税体制 三、“农民反抗地主”不过是以讹传讹 四、无限政府 五、无限赋税 六、中国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都与财政危机相关 七、怎样走出治乱循环的怪圈 第五章 中国近代预算制度的变迁及启示 一、敢抢皇上的“钱袋子”的资政院 二、起步于民国初期的中国近代预算制度 三、以“共和”的眼光看政府预算 四、具有共和精神的预算体制改革 第六章 看不见的左手:财政视角下的权力游戏规则 一、奥尔森和他的“共容利益” 二、为什么黑手党控制的社区犯罪活动少 三、从流寇到坐寇再到国王的“进化史” 四、看不见的左手 五、政府怎样在市场经济中起作用 六、国家应当怎样征税 第七章 暴风骤雨般的土地改革运动与战时财政动员 一、土改的突发性——战时财政动员的关键性举措 二、掌控乡村财政经济资源 三、战争奇观:“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第三部分 权力与权利的博弈 第八章 写给中国的纳税人 一、应该给“税”一个什么称呼 二、什么是“税” 三、税收的“三性”成立吗 四、是“纳税人”还是“纳税义务人” 五、纳税人交的税是国家的,还是纳税人的 六、是“交税”还是“缴税” 七、税收反映的是“权力关系”,还是“债务关系” 八、我国宪法在税收问题上有什么明显的欠缺 九、纳税人应当拥有哪些基本权利 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税收文化 第九章 还利于民,还税权于民 一、税制的公平正义比税负轻重更重要 二、“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逆向调节 三、不能只是国家一头捞足“好处” 四、还税权于民 第十章 大财政必导致大政府 一、政府大小看财政 二、过大的财政养出可怕的官僚主导体制 三、亡羊补牢犹可期 第十一章 你可以从财政支出看政府的公共服务 一、财政支出更能说明问题 二、财政“不差钱”,政府责任在身 三、加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别忘了自身职能 第十二章 预算民主:一道绕不过去的“坎儿” 一、什么是预算民主 二、对预算的外部控制不可缺失 第十三章 预算民主精神的缺失是大问题 第十四章 人人都关心的政府“钱袋子”问题第四部分 中国历次盛世均与减税有关 第十五章 减税是转型社会正在进步的标志 一、究竟有多少人在支持减税 二、为什么一定要减税 三、减税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明显效果吗 四、减税需要秉持什么原则 五、减税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吗 六、应当减主题税种,还是减一般税种 七、减税的同时可以增税吗 八、减税是构造中国新型税收组合的第一步 第十六章 税收超增长谁人受益 第十七章 对“从严征税”的思考 第十八章 积极的财政计划:增支不如减税第五部分 税收怎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 第十九章 环境税 第二十章 不动产税 第二十一章 利息税 第二十二章 土地增值税 第二十三章 个人所得税 第二十四章 政府收费第六部分 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中的财税密码 第二十五章 中国从社区自治到皇权专制的演变史 一、早期的社区自治传统 二、社区自治传统为何发生异变 三、军事革命时代的税制变革 四、秦以后社区自治传统的彻底消失 五、孔子们维护的是什么
章节摘录
插图:你在对私有财产进行征收之前就必须取得公民的理解和同意。如果一个税种在征收时未经或者无需经过财产主体的同意,等于政府对私有财产的处分可以为所欲为,这就意味着,政府想征多少税就可以征收多少,只要它愿意。承认国家征税的“纳税人事先同意”原则,才有可能建立一种能够制约政府征税这个权力之手的制度,宪政民主对政府的限制首先就体现在对政府征税和用税的限制上。所谓宪法上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首先就是私有财产不受来自于政府的非法税、非法费的侵犯。因为只有政府的征收才可能对私人财产权构成不可抵御的威胁。这个问题不讲清楚,就变成了政府是在给自己收税,财政支出是政府用自己的钱,跟纳税人没什么关系,甚至无权说三道四,就会在理论上出现极大的误区,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把税收看做是国家单方面为了自身需要而对纳税人的无偿征收,就会强化人们对税收的厌恶心理,于是逃避交税就很容易成为这样的社会里难以抑制甚至不可抑制的现象。现在可以回答了:纳税人交的税是“谁的钱”?它本来就是纳税人的。征税之后,它的所有权也并没有发生转移,因为拥有对税收的处置权的从根本上说还是纳税人,纳税人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最终决定着这笔钱的去向,监控着它的使用效果,它的用处归根到底是为纳税人服务。所以,如果一定要问“那是谁的钱”,我说是纳税人的。六、是“交税”还是“缴税”一般的回答是:“缴”在法律条文中用得多。依法必须“缴纳”的,就用“缴”,“缴税”比“交税”更规范。我感觉这个回答还不能令人满意。
后记
记得前几年曾发表过几篇探讨宪政民主与税收关系的长篇大论。除了学界内部,社会上没几个人关心的。现在全然不同了,税收已经成了人人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甚至是“敏感”问题。我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感到欣慰——中国的确是在进步。对于税收,我们既很熟悉(因为大家都是纳税人),又感到陌生(因为太过专业)。求教于教科书,上面写着,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征取财政收入的一种分配形式——老师这么教.学生这么学,我们很少想过,税收的定义原不应该这样简单。在现代社会,公民与政府在法律和道义上是平等的关系,这与传统社会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有着天壤之别,所以纳税实际上是公民在与政府交换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公民个人凭自己的力量很难生产出来的,所以要把自己创造出的财富的一部分,以税收的形式从国家的手中交换过来。我们这个社会之所以需要一个政府,之所以大家要向它交税,是因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是公民个人生产得出来的,市场在这个方面是“失灵”的,比如,失业救济、义务教育、养老、公共医疗等等,都属于我们所说的“公共服务”的范畴,这些事关系到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福祉,而有力量做这些事的,只有政府,或者说,主要是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人人都离不开税收,人人都需要交纳税收。所以,为社会提供好的公共服务,让国民福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养活”政府和官员们的理由。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理由。其他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炜光提出应将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列为财政立法的宗旨和重要的法律原则,重点设置纳税人的立法权和监督权两项基本权力。他还对财政史、公共财政的起源、权力与权利的博弈及减税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而浅出的探讨,读来令人获益良多。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 夏业良李炜光教授是我最尊敬的财政学者之一。他的这本著作给我们展示,宪政问题在抽象层面主要表现在政府权力与民间权利的平衡上,但在具体层面则表现在私人产权保护和财政税收上。中国知识界以前对宪政的关注,以抽象政治权力为主,以为只要有权力制衡架构,即成。,李教授的研究告诉我们,实际不然,到最后,一国的具体财政才是决定宪政是常态还是昙花一现的基础。学习李教授的著作,是掌握宪政的具体基础的第一步。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 陈志武本书讨论税收和政治的关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经济学家 茅于轼我作为一个宪法学者,一直想好好研究宪政制度的源头——财政税收与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的界限问题。我认为最好限制政府权力的办法是税收和预算支出。由于知识结构的限制,我对税收和财政问题的了解有限,炜光教授这本书将有助于弥补我的这一缺陷,也将给公众提供这方面的重要理论和知识。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 蔡定剑
编辑推荐
《李炜光说财税》:财政一国最大的秘密,懂财政才能懂中国,收入分配改革,希望在哪里?对“国家大事”稍微留心的读者,不会不注意到中国财政收入的连年巨幅增长。这两年闹金融危机,税收收入照样高速增长;4万亿投资加上各地方政府投资号称18万亿遍地开花,人们感叹,中国政府太有钱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