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找秋波 编
前言
人在年少时的记忆很零碎,但许多影像却极为清晰。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和妈妈去内蒙古,感觉那地方真远啊!临河,在黄河几字形的最北端,父亲的内蒙兵团就在那儿。从北京去内蒙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钻过许多山洞,但一路上看到些什么都记不清了。只记住到了临河又乘坐过黄河的渡轮,船上有人、有车、有马,还有过了黄河后又坐上了敞篷大卡车。不知又走了多长时间,见到几排房子,有人告诉妈妈,团部到了。那地方有爸爸,还有我从没吃过的沙枣,西瓜、香瓜也很多,其中有一种香瓜叫华莱士,特别甜,放一个在屋里,满屋都是香的。 团部一边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光脚踩在上面,舒服极了,我去了就想在上面翻跟头。另一边就是光秃秃的土地,没有树,只有一簇簇野草,那泛着白皮的土地,踩在上面会“噗噗”地塌下去,大人们叫它盐碱地。这些童年的记忆填充在我的脑海里,比父亲令我更感兴趣,我甚至没留心过父亲在那儿都做些什么。 去年我和当年认识我的人反复核对,才知道那是1969年9月,当时我刚满6岁。 我和母亲终于没有留下,父亲一个人在那儿度过了7年,我和姐姐经常在家里墙上唯一的装饰品——地图上,指点内蒙古,指点临河。 1975年底,兵团解散了,父亲回到保定,他带着一个跟随他半辈子的背包和严重的哮喘回到了家。零星记得,在他酒喝得微醉的时候,给我讲过他打鬼子、打老蒋的故事,也讲过在朝鲜那么多人战死了,讲他的班、他的连、讲他剿匪的惊险,讲内蒙兵团。我渐渐长大,父亲讲的也越来越少了。1984年10月,父亲突然病故,我也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对父亲身后那个巨大的背景几乎一无所知,然而父亲走了,带走了所有的故事。
内容概要
本书第一次收录了兵团组建的部分经过,收录了老军人写的回忆文章,兵团最有影响的王亚卓事件亲历者回忆、烈士柴忠权牺牲经过等,以及反映我们广大兵团战士工作、生活、训练难忘的经历,美好的爱情、真诚的友谊。书中还收录了几百张各个时期的照片,不仅看到昔日的风采,还能目睹四十年的变迁。确是一部非常难得的兵团战士的好书。
作者简介
赵秋波,1963年8月出生,16岁入工厂当工人,18岁参军入伍,先后在65军、38军、河北省军区保定军分区服役,现任河北保定市南市区人民武装部攻委,荣立三等功三次。保定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书籍目录
序寄语兵团战友——祝贺《我的内蒙兵团》出版(代序)守望乓团三记我所知道的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3师随军内蒙革命军人与艰苦奋斗永不分选择最难忘的一天难忘西排干我的老团长兵团故事二则青春记忆也是兵团卫生员草原历险苦乐年华——兵团生活小记兽医部的故事未曾忘记风雪归队兵团生活兵团小战士怀念赵树农团长兵团日记——炊事班当值扎箔漩初识巴拉亥苦乐情兵团往事岁月的记忆——在八班蹲点的日子梦回乌梁素海记兵团战友——朱小莉难以忘怀的记忆我的兵团之家张保霞/梦回兵团草原放歌兵团轶事梦忆黄河湾纯真年代别梦依惜——兵团日记摘抄兵团里的故事“红原”散忆我爱我的炊事班乌拉盖苇塘上的冬天红毛兔岛历险记挚诚的青春创作《兵团战士之歌》的前前后后我的兵团之侣那时我还年少兵团生活回忆七则奋战乌加河“苦中作乐”话当年写给我的青春岁月我爱我们的宣传队月光下的遐思兵团往事养马轶事兵团日记摘抄吃在兵团昆仑滩琐忆千里共婵娟兵团生活拾零在23团8连的日子里边疆行兵团情霍林河撷英温情永远永恒的思念1973年那次夭折的高考排长的梦话半夜三更赶驴车乌梁素海纪事兵团的记忆《红灯记》排演轶闻趣事魂牵梦绕大草原青春如火车到头道桥忆蒙古族兵团战士包华牧牛修路在沙海烙在脑海里的兵团记忆青春手记磨练兵团,我成长的摇篮我的第二故乡王亚卓事件兵团拖拉机手烙印那艰苦和快乐的日子回忆兵团趣事抹不掉的记忆黄河大漠竞风流——内蒙古建设兵团连队生活往事寄怀赵生芳/怀念赵树农团长内蒙兵团生活点滴当羊倌的日子青春无字碑——兵团生活杂记巴彦淖尔漫笔夜送病号英雄扑火记战斗在天涯海角难以忘怀的岁月船员生活生活在兵团一段值得追忆的历史一笔未曾偿还的路费走进乌兰布和信任难忘的白石沟初到兵团想起那年那月亦正亦邪的较量火红的年代壮烈的胸怀——纪念赴内蒙兵团四十周年生命的阶梯我当车倌拉练趣事我深爱的这片土地触摸追忆父亲寻找父亲——忆父亲柴忠权烈士内蒙情怀——忆长兄柴忠权烈士陈文朝陈朝明/真情常在触摸那个不属于我的时代岁月如歌一个兵团二代的心声我的内蒙之行父亲附录一附录二后记
章节摘录
有的连队为了节约用煤,战士们跋涉野外,去砍荒滩上的沙蒿、红柳、芨草当柴烧,说是为了省煤,提倡艰苦创业精神。赵团长得知后,坚决地说:这不行!不能破坏荒原上原有的植被,沙蒿野草不能砍,还要加倍保护,这是固定流沙、治理沙漠的需要。他为此在大会小会上讲过多次,并作为一条纪律执行,保护环境、爱护植被的概念在干部战士头脑里牢牢地扎下根。 团里开荒造田,引黄河水灌溉。有的连队听任自流灌溉,掘开堤坝,让大水漫田。赵团长看到后,立刻挖土挡住漫灌的渠口。他告诉大家:黄河水是宝贵的,也有数量,浪费一点就少一点,在荒漠碱滩上种田,在沙漠边上生存,更要懂得水的珍贵,爱惜水、节约水。 那个年月,流行一个“先治坡,后致窝”的口号,意思是要先生产后生活、重生产轻生活。赵团长不大赞成这种提法。他多次说过:“塞外边疆生活够苦的了,知识青年都是从大城市来的,从小生活环境比较优越,我们不把生活条件搞好,他们怎能安心!何谈扎根!”他和团队领导详细制定了改善基层连队生活条件的规划方案,要求把兵团战士的住房建设好,连队要养猪种菜,保证副食供应,周日节日要改善生活,要针对青年人的特点,多组织学习、体育、娱乐活动,团建宣传队、连建宣传组,活跃连队的文化生活,等等。凡是到过23团的外来人一致反映:“这里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是,兵团战士好学上进的劲头格外高涨。” 连队战士中,女知识青年人数占着相当的比例。怎样管理这种特殊的连队?怎样保护女知识青年的身心健康?从野战部队“男兵世界”转战而来的赵树农这批军人,面临着带兵管理的新课题。赵团长和他的战友们深入连队蹲点,调查研究,积极向上级反映,提出了加快培养女知青干部,及时调整基层连队干部结构的建议。这是兵团管理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很快,上级下达了大力培养提拔女知青干部的指示,23团立即付诸实现,是兵团最早配备一批连队女干部的团队。 在兵团发展的征程上,赵树农和团党委研究着,实践着,探索着。那时候,兵团上下提倡一句很响亮的口号。叫做:“死了一条心,在兵团干一辈子!”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