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艳青
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开始走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初,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提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这一极具前瞻性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的根本含义是,我们应当追求和接受现代化提供给广大民众的物质实惠和经济效益,但同时又应竭力制止功利主义经济理性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如金钱至上、唯利是图、道德滑坡、精神堕落、社会风气腐败等,以及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出现的人际关系疏离化、实利化的大众社会生活方式的流行等等。对精神文明的强调,也不是要墨守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以社会已经出现的某种精神层面的失序为现实依据,为避免失序的进一部扩大,以更加前瞻的观点来控制和制止以经济市场化、文化世俗化为主要特征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和失误。因此,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是现代化过程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全新的理论视野是推进研究的关键,而社会的转型和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变化的社会是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的重要背景和视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0年,我国城市化率平稳较快大幅度提高,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城市居民社区化。我国现代化要求城市化,而城市化要求社区化,可见社区和社区化的重要性。社区是要建设的。而对一个社区来说,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是核心,没有这个核心建设,社区的生存都成问题,可见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内容概要
高艳青博士的研究尝试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社会转型使社区的功能日益突出,社区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社区建设的过程同样是精神文明的提升过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第二,精神文明建设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真正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而其成果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而社区这一人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恰恰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机制和平台。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结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第三,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环境、社区管理和社区精神都与精神文明有着紧密联系。社区服务是社区精神文明的窗口;社区文化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社区环境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点;社区管理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社区精神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追求。从六个方面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现实路径。 以上结论虽不能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所有问题,但或有所启发。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长足进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将不复存在,这样,也就无所谓城市了,但社区是永远存在的,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将是一个永恒主题,由此,高艳青博士的关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研究是值得永远进行下去的。期待高艳青博士能继续保持勤奋为学、不懈探索的精神,力争在今后的学术道路上能够百尺竿头进一步,为新时期中国社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更为出色的理论成果。
作者简介
高艳青(1972- ),河北保定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教师。200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政党思想政治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在《理论与改革》、《理论前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并参与多项相关领域课题研究。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书的研究视角 三 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四 本研究的现状与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 (二)比较分析 (三)理论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四)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 (五)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五 本研究的现代价值第一章 社区与精神文明 一 社区何为 (一)社区的定义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 (三)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社区边界划分 二 精神文明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 (一)精神文明:一种文明形态 (二)城市社区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三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视野 (一)社区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域 (二)社区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理念 (三)社区成为实现精神文明建设最终目标的新的实践平台 (四)社区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 (五)社区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机制第二章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兴起与实践 (一)城市社区精神文明:社区建设的新阶段 (二)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必然结果 二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探讨 (一)天津特色 (二)上海特色 (三)威海特色 三 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三章 社区服务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一 社区服务:由来、发展及理念 (一)社区服务的缘起 (二)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历程及成果 (三)城市社区精神文明视域中的社区服务 二 社区服务: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一)社区服务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 (二)社区服务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 三 完善社区服务,提升城市社区精神文明 四 社区服务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启示 ……第四章 社区文化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第五章 社区教育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第六章 社区环境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第七章 社区管理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第八章 社区精神与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三)我国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社区边界划分关于我国社区的边界划分,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以我国传统的城市街道作为社区的边界。理由是:①从历史传统上来看,街道是我国的基层政府组织,是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区域。在这里,居民群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交往空间和一定的认同感,因此它具备形成社区的条件。②在街道层面开展社区建设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优势作用,调动政府资源和各种社会力量,从而提高社区建设的效率和资源整合的效果。这也是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的选择,因为我国长期以来没有自治的传统,社区建设当前还需要政府的推动。③以街道区域划分的社区,基本属于“大型”社区,有利于整合社区资源,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社区资源利用效率,使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医疗等达到好的效果。④以街道划分社区同时兼顾了行政区划的因素,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初始阶段还是比较必要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应以没有调整前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和现代化的居民小区作为社区的边界。这种划分方法产生的社区相对于上一种范围较小,可以看成是“微型社区”。其理由是:①社区规模相对较小,有利于居民的相互交往和了解,增进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切感。②有利于更好的解决居民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更好地发挥基层的社会整合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③容易产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社区意识,真正实现人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愿望。④有利于居民的社区参与,培养现代公民,进而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第三种观点是国家政策文件确定的社区范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指出:“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后记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也是在我三年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写作中,我就像一只懵懂无知的小鸟,在思想与现实的困境中,在历史与逻辑的风云激荡下勉力飞翔。放下笔,总有些意犹未尽和迷茫之感,深知自己愚钝,有些意思无法释怀。本书能够完成并得以正式出版,得益于许多师长的指导。首先,我谨在此向我的导师段若鹏教授致以忠心的谢意——感谢段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我的论文从构思到写作,他都给予了耐心细致地帮助与指导。他那严谨的治学风格、认真的处世态度,对我是一种永久地鞭策与支持。其次,我要向卢先福、戴焰军、张晓燕、梁妍惠等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诸位老师在百忙之中不吝赐教,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我也因之得以了解各位老师的风范和才华,这将是我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我应当感谢段铷、李晓平、宋志强、王震、李英田、霍毅斌、周青梅、于成文、张晓明等同学,在英文翻译、资料收集等方面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帮助、交流与合作,对于我完成学业和撰写博士论文、最终完成这部著作,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编辑推荐
《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