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张筠青 页数:356
内容概要
《京剧音乐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核心音及音调的运转、锣鼓点的基本形态、念白的基本理念、什么是支声线体、支声线体中的落音(结束音)、板式的节奏韵律、板式的变化原则及转换手法、变化反复式结构原则唱段分析等。
作者简介
张筠青,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32年生于北京,195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江定仙、苏夏等,及前苏联专家阿拉伯夫、古洛夫等学习作品分析、作曲课等。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主要论著《歌剧音乐分析》(专著),论文:《两个半乐句的乐段——京剧二黄唱腔的核心结构》、《美国音乐剧中宣叙性段落的特性》、《歌剧“茶花女”中宣叙性段落的奥秘》等。主要作品:合唱套曲《为油而战》(大庆工人歌)、声乐套曲《啊!多快活!》、《中国风情钢琴曲八首》、《壮族民歌二十一首》(合作、编曲)、《夜思》艺术歌曲六首、交响曲《东方红》、管弦乐曲《灯节》等。曾在国内、外多次获奖。曾任天津市青联委员、中国音乐院作曲系作品分析教研室主任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概说
第一节调式与音阶
第二节基本结构
第三节基本模式
第四节核心音及音调的运转
第五节锣鼓点的基本形态
第六节念白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支声线体
第一节什么是支声线体
第二节支声线体中声部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支声线体中的落音(结束音)
第三章板式
第一节板式及其类别
第二节板式的节奏韵律
第三节板式的音调变化
第四节板式的变化原则及转换手法
第四章唱段
第一节唱段综述
第二节变化反复式结构原则唱段分析
第三节多段式结构原则唱段分析
第四节起、展、终式结构原则唱段分析
第五节起、承、转、合式结构原则唱段分析
第五章全剧音乐分析
第一节《二进宫》全剧音乐分析
第二节《四郎探母》全剧音乐分析
第三节《赤桑镇》全剧音乐分析
第六章结语
第一节结构方面的个性
第二节音高方面的个性
第三节融合性手法的个性
第四节其它方面的个性
第五节结语
附录一
两个半乐句的乐段——二黄唱腔的核心结构
(刊于1991年《中国音乐学》第一期 作者:张筠青)
附录二
艺术歌曲《夜思》李白诗张筠青曲(附CD)
附录三
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A.旦角与老生同样有一整套因“板式”上的不同而形成的唱腔上的变奏。 B.另外还有“四平调”、“高拨子”等腔调以及牌子曲、山歌、小调等,它们在剧中的出现也几乎是每次都不同,均是用变奏手法。 C.同样的板式还可有多种变奏方式,如二黄快原板与较慢速的二黄原板就区别较大。《二进宫》最后的高潮部分(唱词自“自从盘古立帝帮”至“奸党就是我父李良。”)几乎每个乐句均是5个小节,中间没有过门,腔调简练,中间甚至有闯入性终止,并带有某些:宣叙性,这与《搜孤求孤》中程婴唱的二黄原板,虽属同一腔调、同一板式但变化较大。其它板式有的也有同类情况。 因表现上的需要,同样的行当,板式变奏后的差异也较大。如《四郎探母》第六场“见弟”中杨延昭唱的西皮原板(开始的唱词为“宋王爷御驾亲自征”)情绪比较安祥,带有叙述性的,因此音调也较平稳,多为级进,结构上也有一定的对称性。而此场中杨延辉唱的西皮原板(唱词开始为“弟兄们分别十五春”)情绪激动、急迫有力,因此音调跳动较大,结构上变化多端,为不平稳的进行。谱例见本章最后的例6—1、6—2。 可以这样简略的说:从广义上来讲,京剧唱腔的展开手法即为“变奏”。但它是更广泛的,并且是在一定结构“乐段(似乐段)”基础上的。 二、唱段的形成 唱段是由乐段通过前面所说的各式各样的变奏手法变奏后,不断积累而成。可以说在京剧唱腔中没有哪两个乐段是相同的,没有反复。唱段可分为“单板式唱段、多板式唱段、综合式唱段”。 1.单板式唱段:唱段中只有一种板式。如原板、快板、散板等。 2.多板式唱段:唱段由两种以上板式构成。其构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 《三堂会审》:苏三唱段,由西皮导板、回龙、慢板构成。(根据梅葆玖演唱录音记谱)《贺后骂殿》赵光义唱段,由二黄原板、垛板、原板、快三眼构成。(根据言菊朋唱片记谱) 《太贞外传》①杨玉环唱段,由反四平导板、碰板、反八岔、反四平调、反小开门;反四平调导板、春日景和、碰板、反二黄导板、回龙、慢板构成。(根据梅兰芳及其传人演唱录音整理记谱)。 3.综合式唱段:不仅由多种板式构成,而且板式之间,乐段乐句之间以及乐句之内均有念白(甚至是大段念白)出现。如:《四郎探母》第十场“回令”后半部分中(唱词自“母后再三不应允”至最后结束部分)。
编辑推荐
《京剧音乐分析》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