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音乐学院 作者:杨红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二人台,近百年来长期活跃在晋北、陕北、内蒙古西部、冀北等省地,是广大人民最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之一。这个由蒙汉两族人民共同产生的艺术表演形式,是蒙汉文化交流的特有产物,在中国北疆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二人台集民歌、民间歌舞、说唱、戏曲、器乐、杂技等艺术形式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演艺品种。二人台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至今已经积累了近百余个剧目,以枚(笛子)、四胡和扬琴为三大件主奏乐器,音乐风格鲜明而富有地域色彩,至今仍然十分活跃在城乡人民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位于晋、陕、内蒙三省交界处的山西河曲,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而呈现出地缘文化特色。河曲至今存在众多的民间二人台戏班,他们以原生形态的活动方式,沿着当年著名的走西口路线,常年演出于民间乡镇村落,深受蒙汉人民的喜爱。河曲二人台不仅以地道的艺术风格显示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它在乡俗礼仪生活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在现代文化环境中发挥了特有的社会功能。
作者简介
杨红,民族音乐学家,曾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和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分别获文学硕士(1990)和哲学博士(2004)学位。现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教授、民族音乐学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生导师、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会员以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理事等。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著作有《中国传统音乐引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合作)等。
书籍目录
序中文提要英文提要鸣谢绪论 一、已有的相关研究与成果 二 理论架构与研究方法上篇 文化追问与实地普查 第一章 生存背景与历史语境 一、地理特征和文化历史渊源 二、三大文化板块的并置与碰撞 三、走西口--跨越三大文化板块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第二章 二人台与其生态环境 一、二人台源流论 二、二人台的演艺组成 三、二人台当今社会文化生态 上篇结语中篇 个案研究--对两个民间戏班的田野调查 第三章 个案一:二牛家族剧团的构成与生存方式 一、二牛家族剧团的组织规模 二、二牛家族剧团的师承关系 三、二牛家族剧团的经济运作 四、二牛家族剧团的演出形式以及对“唐戏”剧目的现象直观 第四章 个案二:河曲县是曲峪二人台艺术团的构成与生存方式 一、曲峪戏班的组织规模 二、曲峪戏班成员的来源与流动 三、曲峪戏班的经济动作 四、曲峪戏班的演出形式与表演剧目 中篇结语下篇 河曲民间戏班与西口路文化中的乡俗礼仪生活 第五章 民间戏班与乡俗礼仪(一)--非定时的活动特色 一、乡村日常生活的闹“红火” 二、个人生活礼仪 三、准格尔旗物资产流会 第六章 民间戏班与乡俗礼仪(二)--定时性的活动特色 一、正月闹元宵 二、府谷木瓜三官庙会 三、神木大堡当镇任家伙场村的神会 四、民间祭祀节日--河灯节 下篇结语结论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中译文文献(按作者汉译名拼音排序) 中文参考文献索引 图表索引 图片索引 谱例索引 地图索引
编辑推荐
作者对河曲民间戏班以及与西口路地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实地考察,从时间、地点、社会维护、文化象征等多维视角,展开了宏观与微观、过去与现在、原型与变异、局内与局外等层面的探究。基于对二人台流行地域的实地普查,对其生存的地域背景与历史语境进行了文化追问;围绕着对河曲二牛家族剧团和曲峪二人台艺术团的田野调查,加以描述、比较、分析和阐释,探讨了民间戏班的内部组织和外部运作机制;对河曲民间戏班与西口路文化中的非定时性和定时性的乡俗礼仪生活,实证论述了两者之间所产生的互动关系。通过对二人台在各类乡俗礼仪中的活动比较,作者认为河曲二人台作为一种“世俗的娱乐”,不仅与地域文化产生密切的互动,还是西口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河曲民间戏班与地域文化之互动关系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