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山水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友冰  页数:311  

内容概要

  陈友冰,安徽省肥东县人,现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海峡两岸唐宋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安徽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享受高级知识分子特殊津贴。被聘为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台湾世新大学“学术大家”讲席教授,安庆师范学院讲座教授。《案头山水》收录的就是他的游记散文作品集。

作者简介

  陈友冰 1944生,安徽省肥东县人,现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海峡两岸唐宋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安徽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拔尖人才、享受高级知识分子特殊津贴。被聘为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台湾世新大学“学术大家”讲席教授,安庆师范学院讲座教授。   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史》(上下卷,64万字);海外学术基金台湾“中华文化发展基金”《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八卷十册、450万字);省部级课题:安徽社科基金《安徽文学史》(1999年)《古典爱国主义的现代诠释——民族政策、文化与文学》(2004):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重点课题《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四卷本,商务印书馆2007—2008)。代表性论著还有:《中国古典诗文·鉴赏篇》、《中国古典诗文·比较篇》、《中国古典诗文·现地考论》(台北·万卷楼书局2000—2002)等。

书籍目录

绵绵瓜瓞话周原碣石千年话沧桑诸葛亮与隆中风物大漠孤烟与王维塞上之行春雨霏霏访青莲黄鹤楼头的悠悠别情——孟浩然、李白与黄鹤楼、扬州李白、金乔觉与九华山从天门山到谢家青山——李白在当涂一带的游历与诗作万里桥西咏草堂和州“陋室”与刘禹锡《陋室铭》柳州之贬与柳侯祠——柳宗元在柳州的晚年生涯昌谷山水长吉诗——唐代诗人李贺故里探考浣花溪畔薛校书阿房宫与诗人之赋宣城名胜与杜牧诗文从雁门关到鹿蹄涧——“杨家将”遗事访古醉翁亭丰乐亭清流关——滁州风物与欧阳修相关诗文苏东坡的淮河之咏姜白石的合肥之恋大散关与陆游从带湖到北固亭——辛稼轩晚年生活探幽碧血梅花伴忠魂——访扬州梅花岭与史可法“忠烈祠”老归故国咏家山——诗人元好问及其晚年诗作徐霞客与《游黄山记》民族瑰宝说云冈清凉佛地话五台祁连山下话雄关龙兴之处二帝陵清风明韵话民居——徽州古民居巡礼华族巨商的流风余韵——访晋商的几家“大院”两岸高校面面观——访台散记之学生之痛与成龙之痒——访台散记之二鬼神信仰与岛民心态——访台散记之三大漠长风与小桥流水——访台散记之四后记

章节摘录

  绵绵瓜瓞话周原  一、昔日荣光与今日胜迹  打开历史长长的画卷,拂去厚厚的岁月风尘,我们可以发现,周朝是其中最辉煌也最文明的一段画面,而这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就发生在今日积淀着厚厚黄土的莽莽周原。周原,渭河中游的一块冲积平原,这里北依岐山,南临渭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周人的发祥地。周民为了寻找这块风水宝地,曾经过两次大迁徙。据《史记·周本纪》和毛诗传:周的始祖叫后稷,他是姜螈踩神的脚印而生下的孩子。他发明了农业,率领族人定居在渭水边的邰,即今陕西省武功地区。由于外族的侵扰和生存条件的恶劣,后稷之后数百年,周的先民在公刘的率领下向北迁徙。根据《诗经·公刘》篇的记载,这次迁徙准备周密,人心振奋,队伍整肃,浩浩荡荡,“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队伍来到豳,即今日枸邑、彬县一带。这里泉水纵横交错、土地肥沃平坦,是块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公刘数百年之后,周先民又一次举族迁徙,由豳向西南迁至岐山下的周原,领导这次迁徙的是后来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诗经·绵》篇具体而细致地描述了这批周的先民在周原如何兴修水利、种植庄稼、建造宫室、修建道路、修好邻邦、抵御外侮、建设家园的情形。周民族从此定居在这里生长繁衍、发展壮大,直至走出周原、推翻商纣,建立长达八百年的周王朝。  周原不但土肥水美、风调雨顺,是块宜室宜家的沃土,而且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1976年,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联合考古队在周原发掘出大型西周宗庙、宫殿遗址两处,骨器作坊一处,墓葬、窑葬多处,发掘出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近万片,与马王堆汉墓、秦兵马俑等并称为中国当代十大考古新发现,周原也以此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原被称为“青铜器之乡”。两千多年来,周原出土的青铜器接连不断,仅近百年来,出土的青铜器就达数千件,而且种类之全、造型之精、纹饰之美、铭文之重要,都是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如著名的毛公鼎即出自周原,鼎上铭文多达497字,是到目前为止商周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另一件厉王簋是西周厉王祭祖时所用的祭器,重六十余斤,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铜簋。另外在西周的建筑遗址上还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板瓦、筒瓦和瓦当,打破了“秦砖汉瓦”的传统说法,将我国用瓦的历史提前了六七百年。  周原不仅地下文物丰富,地上也有相当多的文化遗址:岐山之下就有礼乐教化之祖周公的庙宇和传说中汉字的发明者仓颉的庙。周原之东,是藏有佛骨的法门寺;周原之西,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先秦宗庙建筑群雍城遗址;周原之北,有隋文帝的避暑行宫九成宫和书法极品“九成宫礼泉铭碑”,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和刻石诗亦在它的附近;周原之南,则是有名的五丈塬和诸葛亮庙。限于篇幅,下面着重介绍岐山和周公庙,法门寺和五丈塬。  岐山和周公庙  岐山,坐落在陕西省岐山县西北三十里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此山有两岐(即两座山峰),故得此名。又因山体如柱,又叫天柱山。据说,周初有凤凰呜于此,故又得名“凤凰堆”。岐山在历史上很早就有记载:中国第一部历史著作《尚书·禹贡》《导山》篇,就提到“导岍及岐,夹右石,入于海”;《诗经·大雅·绵》篇,亦有“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咏歌。《周本纪》中还记载宣王和成王皆在岐山下“大猎”,由于幽王无道,“三年,三川竭,岐山崩”。在此之后,在岐山狩猎似乎成了显示王者风范的一个举措: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宇文泰随西魏文帝元宝炬“狩于歧阳”;北周武帝宇文邕也“数猎于岐”;唐贞观十六年(642),太宗李世民“校猎于岐阳,后亦数临幸焉”。岐山下的周原有周太王古公直父庙,仓颉庙和周公庙。周太王古公宣父庙和仓颉庙早已毁废,唯有周公庙至今一直香火鼎盛。  周公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忠臣贤相的楷模周公。大陆的周公庙共有三处:山东曲阜周公庙、河南洛阳周公庙和这座位于周原之上的周公庙。陕西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之弟、成王之叔父。曾辅助武王灭纣,建立周朝。武王在牧野所作的攻占朝歌的总动员令——《牧誓》,就是周公起草的。灭商后,他又力排众议,建议武王册封纣王之子武庚,释放纣王囚禁的贤臣萁子,感化殷人,稳定局势。武王去世后,他又辅助尚在襁褓中的成王,平定三监之乱,继而营造洛邑,建立东都,分封诸侯,成就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摄政期问,他还牢记历史教训,教育成长中的成王,要勤于治国,俭以修身,作《多士》、《无逸》诸篇;他自己更是夙兴夜寐、礼贤下士、鞠躬尽瘁、操劳国事,史载他是“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握鬟”。在遭受流言后,他无怨无悔,还政成王,退居卷阿,修身律己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中国宗法制度下的道德体系,引起后来孔子的无限向往,说:“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所有这些都成为后人为人、为政、为臣的光辉典范,以至于把他尊奉为神。唐高祖李渊一登上帝位,即在武德元年(618)下诏在卷阿为周公建庙,后来历代帝王,或亲往拜祭,或下诏修葺,至今已经一千三百多年。  卷阿是周公晚年退居之所,也是终老之地,周公庙就建在此。卷阿位于凤凰山的南麓,距岐山县城约三十里,是块风景佳丽之地。据《竹书纪年》,周成王三十三年,召公奭随成王避暑卷阿,曾写诗纪游。诗中记叙了君臣相得游历之乐,也歌颂了成王的功德,这就是有名的《诗经·卷阿》篇,诗的开头便是:“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恺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卷阿的北、西、东三面为山环护,宛如一个圈椅,周公庙面向正南,端坐在圈椅之上。现在的周公庙占地918亩,建筑面积5499平方米。周围遍植梧桐,这也是沿此祖制,因为《诗经》中就曾咏歌:“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些梧桐间以松柏,大都百年以上,古干虬枝,浓阴匝地,树皮苍老,有很深的沧桑感,也引发许多墨客骚人的咏歌。如清人薛成兑的《卷阿古楸》,其中对周公庙四周的梧桐、古柏进行了很生动的描绘:“古楸种何年,春秋阅几千。生长卷阿地,骨骼老愈坚。十围真硕大,孤高耸参天。浓阴消夏暑,铁柯撼山巅。”明代后七子的康海有首《周公庙古楸行》,描述了庙内一株罕见的古树:“岐山西北周公殿,回山揖岫纷如靛。殿前古木无数交,老楸郁郁当前面。根盘后土谁能测,柯动云霄人共羡。风来扫拂剥山壁,雪重崔嵬若惊蠛。此楸置此知何年,十人连臂围难遍。皴皮怒起蛟龙甲,鸣叶甘同雷雨战。群公观视各叹息,始知灵物非常见。”周公庙内建筑,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留存至今的殿宇主要有周公、召公、姜太公、姜嫄圣母以及后稷的正殿和配殿,捐庵、乐楼、戏楼、碑亭等十多处辅助建筑。北、西、东三面山坡还凿有三十多处洞窟,供奉文殊、普贤、太上老君、八仙等佛教、道教中的神祗。  周公庙的古建筑因山借势,分布于山麓不同高度的平台之上,参差错落,自然流畅。庙门又称乐楼,为一五开间的宫门建筑,两边有一楹联,上联日:“胜地矢君子之音想当年优游伴奂”,记成王、召公游卷阿之事;下联是:“灵水卜土人之瑞看今日彭湃汪洋”,为咏歌周公庙内润德泉的神异。此联为清代冯拱辰所书。冯为清光绪年间举人,岐山人。过了乐楼便是第一个平台,为一北方常见的四合院,只不过特别宽大。院正中矗立一座周公全身雕像。底座为青玉,高1.2米;像高2.5米。周公身着周代袍服,手执竹简,仪态安详雍容。像后有一八卦亭,乃是纪念周公继承父志演绎八卦。亭子上下两层,四周有八根柱子支撑,呈八卦形。八卦亭后便是周公献殿,楹柱上也有一联,赞颂周公一生丰功伟绩:“创大礼作大乐并戡大乱大德大名垂宇宙,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艺贯古今”,亦是冯拱辰所书。献殿之后便是周公殿正殿。正殿气象威严、庄严肃穆,但不像一般神殿那样金碧辉煌,似周公平日之处世为人。殿内供奉周公彩绘画像,画技平平。四壁绘有周公一生行迹伟业,如辅助成王,平定三监,营造洛邑,分封诸侯,吐脯握爱,制礼作乐等。正殿的两边各有一配殿,分别供奉召公和姜太公。正殿的左后方有一碑亭,由于周公庙历经毁圮,古碑多不存,今日碑亭内虽有碑十多块,但较有价值者仅有元代至正年问的一块“镜碑”和清道光年问的“甘棠图碑”较有价值。碑亭在向上便是第二平台。这里也是个四合院,院内有正殿和配殿,正殿是姜螈圣母庙。据《诗经·生民》和《史记·周本纪》所载,她是周的始祖后稷的母亲,后稷又是农业的开创者,所以四乡之民来此庙求子和保丰收者络绎不绝,有的甚至从河北和陕西邻省远道而来。配殿供奉的是周代四妃:太姜、太任、太姒和邑姜。姜螈庙东约40米即是有名的“润德泉”,泉由唐玄宗赐名,相传为周公家泉。此泉为1.5米多深的窟穴,往上渐大,水面直径达六米,四周有八角石栏围护。围栏的青石护板和柱头皆有浮雕,雕有“八极献宝”、“猴捧桃献寿”等当地关于周公的传说。泉眼至今不竭,从雕成龙头状的龙口中喷涌而出,泉水如冰似玉,传说饮此水可以戒贪疗疾。泉旁有石碑,为唐大中二年(848)镌刻,题为“周公祠灵泉记”,碑文是唐宣宗大中年间凤翔节度使崔珙关于润德泉复出的奏状。据碑文所记:唐宣宗大中元年冬十一月十七日,岐山周公庙刮了一场大风,接着庙内枯竭多年的泉水“五处一时涌出,深已一尺有来,又有七处见出”,经崔珙亲自查验,“五处大泉,水面方圆各四尺以下,各深一尺以来;七处小泉,水面方圆各一尺以下,各深三寸以来”,“询诸故老,咸称此泉出必时泰岁丰”。因此,“谨具奏闻,伏请宣付史官,以光典册”。这个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朝廷立即作出响应,宣宗将此视为“国瑞”,赐名“润德泉”,并颁《赐名润德泉答诏》。崔珙接诏后,又上《赐名润德泉谢表》,并于大中二年将此《奏状》和《答诏》“刻石纪年,置之泉侧”。从此,此泉即以“润德泉”之名蜚声海内外。润德泉的复涌虽与朝廷清明昏暗无关,但时涌时竭确非一次。见于史载的元人王利用的《润德泉复出记》,此泉在宋代又曾枯竭,到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78)又一次喷涌:“井之深也,不数日,泉溢其半,复期月,则上达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案头山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