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行天下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洪玉良  页数:1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想当初,徽州人走出大山,纵横海内,以“徽骆驼”精神自强不息,艰难创业,终究成就了中国文化、商业史上的一段经典传奇。遍布全国的徽商后代,更是英才辈出,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现如今,新一代徽商又崭露头角,他们正在继承徽商的优良传统,创造新时期的更大辉煌。在本书的描述中,我们便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一切。他们中,既有驰骋上海滩的商界骄子,也有享誉四海的医界、建筑界精英;既有侠骨柔肠的军人,也有歌情互动的艺者……他们的共同点,不仅都是新老徽州人,更重要的是都具有着徽州人的精神:勤劳,坚韧、善良、诚信。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他们都始终不忘乡梓,对古徽州新黄山一往情深。   他们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的都市中不断创造着自己的人生的同时,也给这座城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展现了新徽商的英姿风采。   《徽行天下:徽州人在上海》运用采访记实手法,生动真切,引人入胜,一个个鲜活动人、平凡而又有几分传奇的故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他们那艰辛而又成功的创业征程,平凡而又辉煌的人生实践,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中国市场经济最前沿的风景;饱览市场风云,领悟商场之道,从而让黄山经济也和这些新徽商一样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做大做强;也可以让我们从中看到带着泥土芬芳的农民走出土地,融入都市,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在鸢飞鱼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家乡的面貌;更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人生的精华,启迪思想,激励奋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进而高蹈远举,演绎精彩的人生……

书籍目录

序言阿甘“375”——甘胜庭速写程立现象铸造金牌的年轻人——汪智利上海创业记他选择了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事业——汪建平印象宝马雕车香满路——记SPG副总裁毛永明事业如天——毕成业小记风云上海港的黄山“将军”我们从未被超越——访上海协和旅行社总经理陶非上海建桥集团的黄山英豪——访上海建桥集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国际部总经理方建辉志酬坤宁技高德馨——记著名妇科专家程忠平以真诚面对人生——记上海震旦消防工程公司经理程存坤精神不死是谓不朽——记南京路上好八连18任连长江成玖被思想惊醒——著名建筑师王士桐和他对建筑的思考吴志尚印象歌与情之问——关于史国虹孙家父子在上海大医精诚大美人生——整形外科专家江华采访纪实猛士如云唱大风

章节摘录

   孙家父子在上海 洪玉良 1947年的那个寒冬,一场大雪从天而降。大雪覆盖下的歙县雄村,呈现的是一幅四野苍凉,满目凋敝的景象。战乱连年,生灵涂炭,使这个历史上曾经极为繁华的歙南文化重镇,在无奈的喘息中已衰落不堪了。而村南岸朱家村的孙家,在这个冬天,更是倍生凄凉。母亲因经年劳累猝然去世,年迈的奶奶卧病在床:而此时,一年到头难见一面的父亲仍在新安江的凛冽寒风中凿木造船一场灾难就这样突如其来地降临在刚满14周岁的小观和身上。   大雪降临的那个深夜,就着窗棂透过的细微的雪光,奶奶颤巍巍地坐起身,叹息着对倦伏在床前的小观和说:“叔在上海,没儿,你就去跟他过吧!” 就这样,一领包裹,一身单衣,14岁的小观和在第二天凌晨,搭乘由雄村小南海航埠头下富春江的小货船,取道杭州,开始了他流寓上海的艰辛而不凡的人生里程。   “生在徽州,前世不修;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首古老的徽州民谣,在1947年的那个冬天,伴着凄厉的寒风,再一次在新安江江面回旋。   60年后,公元2006年初夏,在上海静安区,和着温煦的阳光,我们走进“静安枫景”公寓社区,走进29楼A室。站在门口的74岁的孙观和老先生和他的儿子孙毅笑意盈盈,一同迎接我们的还有他的女儿和孙女,以及操着一口好听的绍兴话的他的老伴。   回首前尘,恍如隔世。   到了上海,叔叔靠人缘,让小观和在化学工业社一边拜师学徒,做洋蜡烛和皮鞋油,一边读私塾。   很快,上海就解放了。解放了的上海到处是一派欢天喜地、奋发图强的情景,被这喜庆的气氛所感染,小观和也倍加勤奋,白天在店里打工,晚上到虹口中学听课。   1956年,政府对私营企业进行改造,实行公私合营,小观和打工的这家商店被并入上海中西药厂,他也由此成为了国营企业的一名员工,这一年他23岁。同年,他考取上海轻工学校,带薪入校读书,随后又随着这所学校改为轻工学院继续学习;其间还在厂技术科负责新产品实验工作。   1963年,在一边工作的同时,小观和再入上海制药学院深造,攻读有机化学药物合成专业,并获大学本科文凭。后又到复旦大学进修生物学。   也就在这一年,抗美援越战争爆发。卑湿溽热的越南山地丛林气候使中国援军也染上恶性疟疾,在这种每天高烧40~C不止的恶性病毒肆虐下,许多战士的宝贵生命被吞噬。为此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紧急批示,调集国内500名最优秀的专家实行强力攻关研制新药。因为学业有成,还因为根正苗红,孙观和荣幸入选,从事军工科研。   这场浩大的战役攻关历时10年!其重大成果,就是轰动医界的“菁华素 ”药品的问世。然而,孙观和虽然分享了收获这一重大成果的喜悦,但与荣誉却擦肩而过…… 曾经有四五次,在孙观和进行有机化学、植物化学合成及动物药理实验时,已依稀看到“菁华素”的身影,但最终还是限于对药物原料产地习性的了解而未能领先到达目的地,这使孙观和感到终生遗憾! 斯时,孙观和已年届不惑。   至今,已是成果累累、冠盖加身的孙老先生说起这事,依然不胜惋惜。他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以感恩的心来报效祖国和人民,是我毕生的信念。   转眼就到了1979年。因为“菁华素”的问世,疟疾就此绝迹,孙观和所在的上海中西药厂也由此面临关停并转的命运。300多名职工慌了,先后找到孙观和,要他救救这个厂。   孙观和再次一头扎进对新产品的研发之中。也许是自小生长在徽州农村,对土地和农民有着一种天生的眷恋,孙观和将眼光投在了新农药上。   很快,他便通过抗疟药物的中间体,对之进行有机合成,开发出国内首家、当代最先进的高效低毒广普杀虫剂杀灭菊醋。该项产品一经问世,不仅使上海中西药厂迅速起死回生,年创利润高达7000万元!而且最火时要经市委书记、市长批条子。一些商家在电线柱上贴出告示:谁能提供一吨,给 2000元佣金。随后,这项新产品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优秀新产品奖的同时,哝业部也为此在全国各地相继召开一百多个推广会议。   然而,在这项新产品问世之初,孙观和却历经波折。当他将新药样品送到上海农资公司做药理试验时,对方却冷冷地说,搁那吧13个月后,孙观和去求结果,竟发现样品仍孤零零地被弃置在架子上!无奈之余,孙观和只好跑去找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朋友,请他对产品做全面分析。之后,再将质检报告送到上海农资公司。这一回,农资公司的脸孔变了:你生产多少,我收多少!而且求他当场签约。   1984年后,身为上海中西药厂科研课题组组长的孙观和,又相继研发出氟氰菊酯、除虫菊酯、超高效除草剂如氯磺隆、甲磺隆、氯磺隆等一系列农药新品,所有这些新产品,均获上海科技进步奖、优秀新产品奖。而由这些新产品对我国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广泛效益,则是难以估量的。其中氟氰菊酯被国家列为“七五”攻关项目,当时仅有美国氰胺公司一家生产,而孙观和所研制的氟氰菊酯新产品,其初试质品不仅比美国好,达到国外文献的标准,而且效果比杀灭菊酯要高出一倍,非但能杀虫,还能抑螨。   说起这个螨,倒真是一个厉害角色,它的体积小得看不见,在人脸上、身上甚至肺里爬,它散布在灰尘里,引起过敏性的疾病。尤其是红螨,又称红蜘蛛,对农作物有极大的危害,而且它的繁殖力大得惊人,在很长的一个阶段里,世界上农药生产的重点就放在防治螨的上面。而孙观和对氟氰菊酯的研究,正是瞄准了这个目标。   但是氟氰菊酯的生产工艺十分复杂,一直难以投入大量生产。为此,孙观和对投入影响大生产的关键工序——氟化反应进行了大胆的工艺改革,使转化率从原有的40%提高到80%以上,让每吨的生产成本下降了1200 元,并节约了相当数量的紧缺原料氟利昂。这一改革花费了孙观和大量的心血,经历了四五十次失败才取得成功。   氯磺隆则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麦田除草剂,它的除草高效使人吃惊:只要小小一克,就能除去~亩麦田的杂草。上世纪80年代,我国所用的进口美国产品,要耗费大量外汇,而由孙观和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一历史终被改写。   1988年,孙观和等14位上海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锦江饭店受到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的会见和宴请。还曾和邓小平同志合影留念。巨大的鼓舞下,1989年,孙观和对溴氟菊酯新产品的研发论文在美国化学杂志(CA)上发表。这项新产品在获五个国家、国际专利的同时,还获得国家发明进步二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年届66岁的孙老先生光荣退休。历年间,他在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他的惊人的创造力为企业、国家和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获得了党和政府给予他的许多荣誉:先后三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一次被评为全国医药系统劳动模范,并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最后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历年间,《上海医药报》、《解放日报》及国内重大媒体对孙观和的事迹多次予以报道,综合评价:他是新中国第一代的工人阶级专家,又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脱颖而出的劳动模范。   聊起这些,孙老先生几番感慨。他说:“我是一个平凡人,自徽州来上海,没有靠山,靠的就是勤奋地工作,扎实地做人。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我真心感到欣慰。” 孙老先生在和我们交谈时,他的儿子,现任上海中西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孙毅,就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也算是子承父业,但孙毅却是在另一个战场打拼。   今年37岁的孙毅当初从普陀区卫校毕业后,被分到一家医院当药剂师,随后考取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便来到上海中西药厂也即现在的上海中西医药有限公司。   此时的上海中西药厂或日公司早已今非昔比。自上世纪90年代该厂经资产重组,将沪上所有农药企业、研究单位合并发展为上海农药集团公司并成为上市公司后,就从巅峰状态跌至谷底。由于投资炒股,输掉2亿多;其后盲目投资,又输掉2亿多。如此一个历经孙观和等几代“中西人”艰难创业、曾经极其辉煌的企业,就这样一下子又回到它的起点。   孙毅在“中西”的起点是做销售代表。由广州、深圳再到北京建立销售网络,由组建部门到销售总监再到副总经理,由一年几十万元收入到现在年创利3000多万元,历经数年奋斗,靠市场运营,靠人力资源整合,靠塑造团队精神,孙毅硬是使公司龙头再振,生机再现。其间的繁难困顿,难以备述。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孙毅走向成熟。如今的孙毅,不仅具有了开阔的市场视野、圆熟的经营运作技巧、丰厚的企业管理知识,而且于人生、于社会,也都有了一份透彻的认识和见解。   说起自己的父亲,孙毅说,他做人做事严谨求实的精神和态度、他在社会上的信誉度,就是给我最好的遗产。   他笑着说,要说赚钱,可能我一年赚的钱比他一辈子赚的还多。   在证券市场,孙毅也是一把好手。   显然,比较父亲,孙毅身上更多了一些时尚元素。父子两人,时代特征都极为鲜明。   但对徽州,对家乡,孙氏父子却深怀感情。   孙观和第一次回徽州故里是1962年。时逢大灾,乡民饥馑。孙观和倾囊所有,买来糕饼馈送亲友。这之后,他几乎每隔一年就要回一趟老家。   尤其是晚年退休后,他每日里心心念念的一件事,就是如何为家乡做点事情。为此,他曾把化工部的领导、“中西”的整个技术班子先后请来黄山市考察,也曾为某个化工项目和黄山市的党政官员及化工界朋友有过多次磋商,还想着把自己研发的农药新产品落户黄山,但这些事情都因各种制约因素而末能如期落实。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孙老先生对家乡的感情是极其质朴、深厚的,而已是一个地道上海人的孙毅,一方面受父亲影响,一方面也为血脉亲情所系,多年来也是常跑黄山,帮助父亲筹措项目、协助落实事宜。他知道,这是父亲这辈子尚未了却的夙愿,也是自己遥远的心灵回应。   那天晚上,和孙毅一起假座上海和平官邸,大家交谈甚欢。酒过数巡、脸红耳热之际,孙毅仍不忘一再口丁嘱我,要转告家乡的党政领导,一定要善加珍惜黄山市的三大资源:一是文化资源:二是水资源;三是旅游资源。   父子两代在上海,心却牵挂着徽州。   ……

编辑推荐

   《徽行天下:徽州人在上海》是《徽行天下》系列之一。书本运用采访纪实的手法,生动真切、引人入胜地了叙说了一个个成功徽州人的平凡而又带有几分传奇色彩的故事。故事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些成功徽州人的艰辛创业征程,平凡而有辉煌的人生实践,绝对是一部生动的教材。阅读本书,必将对全民创业活动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徽行天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