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刘增潮、陈俊、 张忠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12出版)
作者简介
刘增潮(1967—),男,陕西富平人。2007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财务处处长。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农业院校分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环境会计、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科技管理》、《财会通讯》、《中国林业教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陈俊(1980—),男,湖北天门人。2006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至2007年8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陕西省眉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一年。2010年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科学家》、《学术论坛》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和谐环境伦理》、《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等论文二十余篇。 张忠潮(1963—),男。陕西省蒲城县人,教授。硕士生导师。l985年本科毕业于原西北林学院。现为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经济》、《社会学家》、《学术论坛》、《环境保护》、《农村经济》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四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全球性环境危机 1.2中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1.3和谐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文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研究目的 1.3.2研究意义 1.4和谐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文化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研究对象 1.4.2研究内容 1.5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研究思路 1.5.2研究方法 第二章和谐环境伦理的提出 2.1伦理与环境伦理 2.1.1伦理 2.1.2环境伦理 2.1.3环境伦理学 2.2国内外环境伦理研究进展 2.2.1国外环境伦理研究进展 2.2.2国内研究进展 2.3问题的提出 2.3.1现实的需要 2.3.2理论的缺失 第三章和谐环境伦理的基本理论 3.1和谐环境伦理 3.1.1和谐环境伦理概述 3.1.2和谐环境伦理的道德范畴 3.1.3和谐环境伦理的思想核心 3.1.4和谐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 3.2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 3.2.1中国传统环境伦理的价值取向 3.2.2中国传统环境伦理的历史局限性 3.3西方环境伦理思想 3.3.1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 3.3.2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缺陷 3.4生态文明的提出 3.4.1生态文明 3.4.2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3.4.3生态文明的基本层次 3.5和谐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 3.5.1人类文明的演进与环境伦理的演变 3.5.2生态文明的核心和谐环境伦理观 第四章和谐环境伦理发展的基本条件 4.1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和谐环境伦理 4.1.1传统“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整体观 4.1.2传统“钓而不纲”的自然资源节用观 4.1.3传统“道法自然”的自然生态平等观 4.1.4传统“知天畏命”的遵循自然规律观 4.1.5传统“仁民爱物”的泛爱人与大自然观 4.1.6传统“节制物欲”的生态与绿色消费观 4.2和谐环境伦理与中国当代伦理思想 4.2.1和谐环境伦理与政治伦理的一致性 4.2.2和谐环境伦理与经济伦理的一致性 4.2.3和谐环境伦理与文化伦理的一致性 4.2.4和谐环境伦理与科技伦理的一致性 4.2.5和谐环境伦理与人口伦理的一致性 4.2.6和谐环境伦理与资源伦理的一致性 4.3和谐环境伦理思想的传播 4.3.1构建中国和谐社会已被提上国家的日程 4.3.2建设“两型”社会已成为民众的共识 4.3.3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国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第五章和谐环境伦理的社会价值 5.1环境意识中的和谐环境伦理 5.1.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5.1.2树立“生态环境忧患”意识 5.1.3转变传统价值观念 5.1.4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 5.1.5树立生态消费观念 5.1.6确立生态健康意识 5.1.7树立“生态人”理念 5.2社会政策制度中的和谐环境伦理 5.2.1建立促进环境伦理教育的政策制度 5.2.2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5.2.3制定“循环型社会”发展政策体系 5.2.4构建绿色决策机制和制度体系 5.2.5合理人口政策制度,消除贫困 5.2.6实行产业结构与生态移民联动机制 5.2.7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建设 5.3环境法治中的和谐环境伦理 5.3.1用和谐环境伦理来指导我国的法律建设 5.3.2加强自然环境保护法治的宣传教育 5.3.3健全环保执法机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5.3.4完善自然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5.4现代科技中的和谐环境伦理 5.4.1树立生态科技观 5.4.2建立绿色科学技术体系 5.4.3采用生态化生产方式 5.5文化中的和谐环境伦理 5.5.1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5.5.2建立绿色文化价值体系 5.5.3发展生态文化 第六章可持续发展文化的提出 6.1文化与文化价值观 6.1.1文化 6.1.2文化价值观 6.2文化与社会发展 6.2.1文化与文化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6.2.2文化对社会发展促进作用的前提 6.2.3文化的先进性来源于文化的发展 6.2.4文化发展是一个创新与代谢的过程 6.2.5先进文化的出现 6.3文化价值观中的各种消极因素 6.3.1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 6.3.2科学主义的理性观 6.3.3消费主义的生活观 6.3。4实用主义的价值观 6.3.5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6.4一种新型的先进文化和文化价值观 6.4.1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 6.4.2可持续发展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6.4.3可持续发展文化还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价值观 第七章可持续发展文化与和谐环境伦理的关系 7.1可持续发展文化与和谐环境伦理的产生 7.1.1可持续发展文化的提出背景 7.1.2和谐环境伦理的提出背景 7.2可持续发展文化与和谐环境伦理的本质 7.2.1和谐环境伦理为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 7.2.2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是推动和谐环境伦理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 7.3可持续发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环境伦理意蕴 7.3.1持续发展文化与和谐环境伦理意蕴的趋同性 7.3.2持续发展文化与和谐环境伦理意蕴的一致性 7.3.3持续发展文化与和谐环境伦理意蕴的相符性 7.3.4持续发展文化与和谐环境伦理意蕴的适应性 第八章中国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8.1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先进文化的推进 8.1.1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8.1.2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 8.1.3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有利于解决文化结构合理性问题 8.1.4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8.1.5持续发展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8.2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先进文化 8.2.1生态环境危机期待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8.2.2人口压力呼唤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 8.2.3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不可持续的内容 8.3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8.3.1文化软实力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 8.3.2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与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九章中国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现实条件 9.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持续发展文化的思想内容 9.1.1中国传统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9.1.2儒家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思想 9.1.3道家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思想 9.1.4佛家(教)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思想 9.2中国现代文化中有很多可持续发展文化的思想内容 9.2.1中国共产党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9.2.2中国当代政治和法律中的生态环保思想 9.2.3中国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思想 9.2.4中国现代生态文学与艺术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9.3可以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内容 9.3.1国外的生态文学与艺术 9.3.2国外的环境伦理思想, 9.3.3国外的生态马克思主义 9.4建设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追求 9.4.1毛泽东关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9.4.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9.4.3江泽民关于建设先进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9.4.4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章中国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10.1中国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中需要坚持的原则和把握的关系 10.1.1中国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1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应当把握的重要关系 10.2政府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中应当起主导作用 10.2.1进行文化筛选 10.2.2加强教育普及 10.2.3建立制度保障 10.3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辅助作用 10.3.1协助政府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 10.3.2监督政府建设可持续发展文化 10.4企业和民众在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中起参与作用 10.4.1企业自觉遵守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规 10.4.2民众个人自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4.2.5 和谐环境伦理与人口伦理的一致性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自然环境的承载负担将会越来越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会越来越多,这将加快自然资源与能源的枯竭速度;同样,人口质量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这个自然环境的质量越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越高,从而人口素质也越高;高素质的人口必然对环境发出高素质的行为,自然会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所以,人口伦理与环境伦理是紧密相连的。环境资源问题日益严峻,这就需要将环境伦理的思想融人人口伦理之中,实现人口伦理的生态化转向。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不仅对我国未来有重要影响,而且具有全球意义。首先,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新增人口的生活、教育、就业、医疗需要解决;其次,人口问题还是一个生态问题,新增人口主要靠我国自己的土地资源来养活,可我国的资源人均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问题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我国计划生育坚持“适度人口,,原则,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既是人口发展的伦理原则,又体现了人口伦理的生态化转向,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谐环境伦理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进行,这当然也包括人口生产也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数量范围之内,不能超过自然环境对人口的合理容量。这与我国计划生育人口政策所坚持的生态化人口伦理是一致的。所以,和谐环境伦理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这种计划生育的生态化人口伦理指导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4.2.6 和谐环境伦理与资源伦理的一致性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然而,资源的开发、利用、消耗和保护之间是有矛盾的。为了寻求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这就需要某种人文道德来约束和制约。这也引发了人们对资源伦理的思考,传统的资源伦理以人统治自然为指导思想,坚持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
编辑推荐
《和谐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文化》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