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百忍 页数:113
内容概要
《优质蚕种生产的探索与实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讨论了蚕种场与农户结为合作伙伴关系组织蚕种生产的模式。围绕我国现行蚕种生产过程中企业与养蚕农户间的利益关系,在研究、总结现行多种蚕种生产组织形式优缺点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合作博弈、比较优势、风险规避、制度变迁等一系列理论,提出了建立企业与农户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蚕种生产组织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和作用、特征。该模式以利益为核心,以契约为纽带,通过蚕种收益的二次分配将蚕种场与为数众多的分散的种蚕养殖户联结成一个“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整合了种场与农户的蚕种生产要素资源,确立了种蚕养殖户在蚕种生产中的合作地位,使原来分散独立的农户主体变为经济利益共同体大系统中相对独立而又处于同等地位的要素提供者,调整了优质蚕种的生产关系,实现了种场先进适用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与农户生产要素的融合,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保证了优质蚕种生产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提高了蚕种质量,解放和发展了蚕种生产的生产力水平。该模式是在我国现行蚕种场管理体制和种蚕饲养以分散农户为主的蚕种生产条件下,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理想选择,是我国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就当前一代杂交种在原蚕区生产的客观存在,从农村生产种茧到种场收购进行蚕种繁育过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规范化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目前蚕种繁育技术的标准化规范。 第三部分以蚕种场的生产实证来阐明蚕种生产质量管理原理及模式,为蚕种企业保证优质蚕种的生产提供了系统而规范的的生产质量管理范本。 第四部分以陕西省秦巴山区蚕桑生产的经验总结为基础,在吸收全国各地技术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一代杂交种的标准化、高效、实用的饲养技术,为农户饲养优质蚕种获取较好的经济收益提供了技术标准,在广大蚕区具有指导作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简介
张百忍,男,汉族,1963年生,陕西宝鸡市陈仓区潘溪镇人。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1985年工作以来,先后在陕西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1994年调至石泉县蚕种场,任技术主任、场长,2000年任石泉天虹茧丝绸集团公司董事长,2006年任石泉县蚕桑发展局局长,2008年12月公选任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1998年晋升为高级农艺师,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共取得省市科技成果2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是陕西省马铃薯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蚕学会理事、陕西省遗传学会理事、陕西省杂粮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魔芋协会会员等。现主要从事马铃薯、食用菌、野生经济植物研究等。 郭昶,男,48岁,陕西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高级农艺师、科长。1984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蚕桑系,1984年7月分配到陕西省农业厅工作。1994年在日本研修,2007年赴日研修“一村一品”。20多年来一直从事蚕桑技术管理和推广应用工作,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多项,著有多部专业科技书籍(国家公开出版发行)。现任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科长。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优质蚕种生产组织模式第一章 我国蚕种业概况一、蚕桑生产概况二、蚕种生产的基本状况三、蚕种生产存在的问题第二章 国内外蚕种生产组织形式及评价一、国内蚕种生产组织形式二、国外蚕种生产组织形式第三章 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蚕种生产模式的构建一、蚕种的生产关系二、生产模式的构建理论三、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四、模式的框架结构第四章 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蚕种生产模式的运行机制一、组织运行机制二、利益分配机制三、制度保障机制四、约束协调机制五、非市场安排第五章 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蚕种生产模式的实证分析一、陕西省石泉县蚕种场案例二、江苏省浒关蚕种场案例三、实践对蚕种场与农户经济合作伙伴式模式评价第二部分 优质蚕种生产技术第六章 优质蚕种生产技术规程一、原蚕区设置二、生产计划三、蚕前消毒四、原蚕饲养五、原蚕上簇六、种茧管理七、制种八、蚕种的人工孵化九、蚕种保护十、蚕种浴消十一、蚕种入库冷藏第三部分 优质蚕种生产管理实践第七章 优质蚕种质量保证体系一、质量方针二、质量目标三、质量承诺四、质量管理组织五、优质蚕种的质量标准六、优质蚕种质量控制七、质量保证措施第八章 优质蚕种质量检验规范一、范围二、检验项目三、检验方法第四部分 优质蚕种的饲养第九章 养蚕技术规范一、蚕室及附属设施二、蚕桑生产布局三、蚕前消毒四、补催青及收蚁五、小蚕饲育六、小蚕共育七、大蚕饲育八、蚕期不良气候环境的调节九、蚕期常规消毒防病措施十、常见蚕病的识别与防治要点……附录1 养一张蚕种所需用的物料数量附录2 各龄的目的温湿度标准附录3 10g蚁量各龄蚕给桑量参考表附录4 10g蚁量蚕座面积参考表附录5 蚕体蚕座消毒药剂使用方法附录6 家蚕生理华氏、摄氏对照表附录7 蚕期中发生蚕病的对症用药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三、组织创新与制度变迁理论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制度是一种社会的游戏规则,而组织形式则是游戏中的重要角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今天,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这已经是我国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进程中的当务之急[46]。在中国,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难题是:以何种形式将千千万万高度分散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系起来。这种形式既要体现农业产业化对生产、交换行为的要求,又要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并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参与主体风险与利益一体化;既要有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效率,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又要适应中国农业人口多、土地资源少的特殊国情和农村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客观实际[47]。 蚕种场与农户经济合作关系正是适应这种需求的组织创新形式,它在既不改变种蚕养殖户“集体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这一基本制度,又不改变目前蚕种场国有事业单位体制的前提下,实现了蚕种场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带领种蚕养殖农户参与市场经济大循环的目标。 从更宽的范围看,这种组织方式创新也属于我国农业制度变迁的范畴。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除了技术和组织外,制度的变化也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而技术和组织的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48-49]。 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经济利益,通过合作双方的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参与,全力协作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互惠互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关系。 蚕种场与农户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利益机制,有效地将农户、蚕种场和先进的蚕种生产技术融合为一体,打破了蚕种生产由蚕种场独立完成的一元结构组织形式,确立了蚕种场与农户经济合作关系,是蚕种生产制度的变革,促进了蚕种业的产业化进程,改变了种蚕养殖户在蚕种生产中的从属地位,提高了蚕种业的比较效益,增加了蚕种场和农户的经济效益。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