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萧开愚 页数:497 字数:459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诗作、译诗和二十余篇萧开愚称之为“从命作文”的文章。他从自己不同时期的诗作中精选了133首,组成本书的第一单元“诗选”。从1986年的《雨中作》,到写于2007年6月的《破烂的田野》,从《金华及东山印象》、《夜游》、《试试》这样的玲珑短诗,到气势磅礴的组诗《向杜甫致敬》,“诗选”就像一份由每一个“此地”汇聚而成的地图,中江风物、上海风情、西欧风气、中原风土,在萧开愚注重“此时此地”经验的写作中错综勾连。这种道思与情感地理学,恰如本雅明所说的那种既可以从中主动迷失又能借以确定自己位置的个人地图。另一方面,“诗选”也是被“此时此地”改写过的“彼时彼地”的地图。萧开愚在《后记》里说,这本集子中大部分作品在编入本书的过程中,他全部重写了一遍,“重写产生的作品具有此时此地经验的加入,因而是不必美满但生气勃勃的此时此地的作品”。 “译诗选”显示出萧开愚不大为人所知的一种才能。这批译作在汉语中获得了灵动的语感,已然是经得起最挑剔阅读的“中文诗”,尽管不可避免地沾染了些须译者的风格。萧开愚的翻译也是严谨的,在翻译德国诗人波卜霍夫斯基的作品时,“许多地方经过逐字讨论”,即便如此,他还为“无法让汉语自然地具有基督教的语义渊源”而遗憾,因为波卜霍夫斯基诗中的关键词大都跟圣经条文有关。 萧开愚的文章自成一体,典雅繁茂,硬朗险峻,讲究气度,能看到汉赋、韩愈王安石散文的影响。相应的,他关心的问题也是纷繁的,百科全书式的。这些文章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他的诗歌。 《此时此地》的出版,颇为全面地展示了萧开愚二十年多年的诗文写作,同时也可以看成是一本重写而成的,新的作品选集。《此时此地》是“新人文”书系的一种,该系列同期还推出诗学理论家耿占春、先锋小说家刘恪的自选集《禁忌下的叙述》和《耳镜》。
作者简介
萧开愚,一九六○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在国内外先后出版过诗文集《动物园的狂喜》、《学习之甜》、《萧开愚的诗》和Im Regen Geschrieben等,曾旅居德国八年,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诗选 安慰 雨中作 死亡之诗 尧或跖 偶记 海滩上 女友 山坡 抓住你的身体 北戴河微凉的秋光中 夜 一张电报 一年的最后一天 1997年12月2日夜 熟读杰克·伦敦小说的船长的故事 早晨 庄园 玫瑰盛宴 呵雾 家庭生活 最好的一天 哦,女士,你的个人法律 星期天下午 邮递员又来了 照片 失去的影集 李小红的情欲 吃垃圾的人 宠儿 汉学家 艾伦·金斯堡来信 梦见钟子期 下雨——纪念克鲁泡特金 毛泽东 一首关于不能两全的十四行诗 为现实,为臃肿 日本电器 人民银行 长篇小说 精神科 为一帧遗照而作 我如此幸运,同友人到大兴安岭旅行抵达漠河,并于哈尔滨游览太阳岛 草坡 乌鸦 几只鸟 秋天 附:2003年改订稿……译诗选文选后记
章节摘录
批判性与美的承诺 感谢托马士·沃尔法特博士的很有远见的工作,感谢克里斯蒂亚娜·琅格博士、娜蘅女士和四位汉学家的具体操劳,柏林文学馆举办对我来说有点儿美妙的中国文学节,可说是喜事一件。要把中国的诗人和作家介绍给德国的文学倾听者,并不容易,当代中国作家虽能参考欧洲(包括德语)文学的成果,但中国作家主要参预着中国自己有一些区别的文学脉络。好在差异无碍赏识,不同传统的倾听者常常是更独立的批评者,中国文学传统中激动人心的地方,也在创作和批评的呼应所达成的交流。诗人提问,听者作答,在问答关系中听者处于更受尊敬的地位。因此,中国文学在中国凿成了一条温暖的溪流。 参加这次文学节的北岛,德国读者已很熟悉,他具有概括性的诗作为他在世界各地赢得广泛的声誉。但即使在中国,也很少有人注意他的小说,他的小说和他的诗一起,在中国新时期文学中开启了更重人心况的时代。在我看来,北岛比他同期的作家更多地承担了全球性的误读狂热,那种索求对峙的文学压迫症,把北岛塑成无须分辨的神话:人性即对制度的挑战。显然,这和北岛的文学用心缺乏联系,因为还有其他人性的甚至更人性的方式被我们用来拒绝种种不敢苟同的制度。万夏是一九八○年代的新一代诗人,这代人的初衷具有反北岛所代表的文学的倾向,他和他的朋友们想要反当时文学中过度和笼统的社会热情,在他们看来,过度就意味着虚假和媚态,笼统则意味着不辨是非。可他恢复古色的追求,正可被他的对方目为虚假,因为我们遭遇的困境不是《水浒传》的江湖方案所能解决的。我们这次介绍的他的小说,给人语言幻美的酣畅享受。万夏的语言往往一语数关,很难翻译,我们选择了比较好翻的一些章节。
媒体关注与评论
“而庞德,纠正但丁的完整”——重写的意义 萧开愚在后记中说,对于既有作品他“全部重写了一遍。不是修改,而是重写。”这也是他榷此时此地》这个书名的由来。萧开愚的疑惑是,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集中重写,“我们置身其中的众多世界重叠所形成的褶皱”更增加了魅惑还是减少了颜色?而显然,他对过去风情的重温注定让其他人无法重温;可以说经过这一次慎重的行为艺术,萧开愚再一次更新了那些熟悉他的读者。 “塔骄傲地坚持孤独的性”变成了“瘦削地”(《塔》)。句子节俭了,短促了,诗的神经孤立了,准确了:“孕妇的腹中/和飞越公园上空的飞机的嗡鸣中/越来越多间歇”(《在公园里》),取消了人民文学版中的“击球声,蝉声”。重写实际上让他变得更精神,更跟得上时代,“虽然‘生命’这个机关普遍地布置在自慰的商店”(《柏林之刺》之《三怕》),恰和讲环保、讲生态的那句构成对照:“虽然‘生命’这个字眼儿早废掉了,丢在寡味的森林”。《下雨》、《北站》还好,还是原来的语感,生气贯注。《北站》说“我感到我是一群人”,可以指向“兴观群怨说”的“诗可以群”,但多出了交往理性促成公共空间也就是“五四”时期提出的要改制的含义。 现在作者快要到了知天命之年,他的《原则》也发生了变化:“而庞德,纠正但丁的完整”,原文是“而庞德被但丁的完美击倒”。能不能将它说成是一次德里达式的文学行动?现在作者终于站出来推翻他自己,切断了和作者、过去以及意义的来源的联系。顺着这条线索摸下去,容易认为重写动摇了(原有)作者的权威,这样就极可能将萧开愚和“后现代”联系起来,如同陆敬思(ChristopherLupke)自愿花三年时间比较萧开愚和托马斯?品钦,这位汉学家明白文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其语言价值。宽泛一点可以说,这是萧开愚在主动制作自己的异文异本,表现出他和一般作家的区别,这和博尔赫斯对印刷错误的宽容显然不同,当然异文能够实现也需要排除掉偶尔的印刷错误。问题是,重写后的作品会不会将以前的文本取消?对我来说可以存疑。既有作品的意义不仅没有被取消,——它们在文学流通中早就获得了丰富的含义。——反而因为重写增加了意义。记住,并不仅仅是因为“原作”不完美。将它们放在一起,会分不清哪个是原文,哪个是异文。也就是说,它们最终都朝向一个理想汉语的目标,这种趋同甚至表现在不同品种之间,包括译诗和散文。萧开愚从对诗的原理的兴趣出发,贯通到对诗之外的大道的修养,从而造就了真正的独具美感的“诗人散文”,和以上两个方面般配,读者应当尤其注意《个人的激情和社会的反应》以及《迟到的色情——〈艳体诗〉和〈香奁集〉》。 即使萧开愚质疑古典的完整世界——不仅仅是但丁式的理性建筑,他的语言工作也必然朝向世界的完整。反形而上学的德里达式游说无非想表明,一本书(和话语一样)也可以是无限的,可以无穷无尽地写下去。这样看来还是博尔赫斯来得聪明和恍惚,至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他省去了社会学的粗浅部分来完成他的哲学计划,差不多等于丢掉整个可以触摸的世界。紧接着,我们就触及到现代感官(美学)的分裂。这是世界的散文状态(同时具有黑格尔及梅洛-庞蒂两个意义)。拈出“异文”两个字,可以表明世界的语言沾染的“易”的色彩。反而是萧开愚这个自许的肉体诗人,给出了接近完整世界的途径;这是因为他同时是个形式诗人,通过向存在的另一半祈福,与自身形成了证实自身存在的虚无对称。维特根斯坦保有开向支离破碎世界的一扇小门,犹如万花筒。 当偶然性无法防备,就给必然留下了借口。这是绕不开的马拉美留下的语言经验。为形式诗学开张的现象学和俄国形式主义,恰好暴露出语言的自反性和形式的吊诡。在无限色情地展开的形而上学的奥秘中,“重写”窥见并温暖了世界的断裂。不懂形式——这一形而上学的遗产——的作者,要好好听听W?B?叶芝的批评:“一个奢华的梦想,一种精神顺畅取代了逻辑与意志”。什么能够赋予我们的肉体波动以价值,除了本身波动着的形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