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剪辑编辑艺术

出版时间:2003-9-1  出版社:第1版 (2003年9月1日)  作者:傅正义  页数:50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实用影视艺术丛书。
本书是从事影视剪辑工作五十多年的我国著名剪辑艺术家傅正义先生的最新力作。这部著作,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电影电视剪辑艺术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论说严密精审,阐释独到深刻,例证生动翔实,既是一部具有总结性、开拓性的专门论著,又是一部具有系统性、实用性的专业教材。

作者简介

  傅正义电影剪辑师傅正义  [编辑本段]1.电影剪辑师傅正义  别名傅显幼。湖北黄冈人。生于1925年。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抗日儿童救亡团,1939年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剪辑助理。1940年后任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练习生、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剪辑员。1946年转入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担任剪辑师。此后在上海长江昆仑电影制片厂、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从事剪辑的组织和创作工作。1953年负责长春电影制片厂剪辑车间技艺工作,1956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剪辑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剪辑科副科长兼副剪辑师,箕电影制片厂剪辑师,北京电影制片厂总剪辑师,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1949年前参加过《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丽人行》等片的剪辑工作。1949年后独立剪辑的电影电视作品有《三毛流浪记》、《武训传》、《关不住的春光》、《青春之歌》、《杨门女将》、《野猪林》、《小兵张嘎》、《暴风骤雨》、《丹凤朝阳》、《神秘的大佛》、《伤逝》、《知音》及《红楼梦》、《四世同堂》、《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其中《红楼梦》获1987年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剪辑奖。《伤逝》、《知音》获1982年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1985年获广电部颁发的特别荣誉证书。著有《电影电视剪辑》、《电影剪辑工作探讨》、《中国电影剪辑小史》等书,并发表过有关剪辑的理论文章。[1]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影视艺术与剪辑功能
第二章 影视艺术要素与剪辑因素
第三章 蒙太奇与影视剪辑、编辑
第四章 影视片的两类剪辑手法
第五章 剪辑与镜头语言的运用
第六章 剪辑与视听语言的构成
第七章 剪辑与影视节奏的掌握
第八章 各类影视片的剪辑特点和要领
后记

章节摘录

  电视前期录音的剪辑由于不受磁带的限制,对一首歌、一个舞蹈、一段戏曲可以从头至尾录下来;再插接各种不同景别的镜头.制作简便,省时,省力,见效快。但往往对细节的处理不够精细(口型不准,动作不接,情绪不连贯),不够严谨,给后期剪辑带来诸多不便。  4.电影画面附加技巧和字幕制作局限性大,复杂困难。在制作淡入、淡出、化、叠印、定格等光学技巧时,需要特技加工,洗印加工,还难以保证技术质量。特技制作,比如武打动作(以1秒24格的方法拍摄),剪辑时要想加快速度几乎毫无办法。  电视画面附加技巧和字幕制作简便科学,质量也高。可将各种技巧储存在电脑之中,通过特技机器迅速完成;并且能够立即看到实效,既节省时间又保证质量。电视特技机还能将镜头进行加快、减慢的剪辑,对镜头运动进行推变拉、拉变推、左摇变右摇、右摇变左摇及重新构图等变格剪辑。  5.电影电视由于化学感光成像与电子扫描成像的区别,再加上银幕屏幕大小不同,就产生了镜头使用长短的差异。有的镜头,电影需长,电视则短。比如,空镜头月亮的运用。电影剪辑用4秒(6英尺),银幕效果恰到好处;而电视同样用4秒,在屏幕上就感到太长。这是因为电影银幕大,必须留给观众一定的时间来审视镜头内的景物,时间一短,观众未看清镜头内容就切换了,必然会产生画面“跳”的感觉。而电视屏幕小,一个固定性镜头,观众一目了然,时间停留长了观众就会感到这个镜头过于冗长,显得节奏拖沓缓慢。反之,有的镜头,电影需短,电视则长。比如,一个打雷、闪电或撞车的镜头,电影在剪辑时,只要一格白片、一格黑片交替多次组接,在银幕上就会产生闪电或撞车的逼真效果。这是因为银幕大,撞击力强,一格画面的形象在银幕上就能使人在视觉上有所感觉。而电视采用这种剪辑方法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电视屏幕小,一帧画面在观众的视觉上产生不了很强的撞击力,只能  有一种夹帧的感觉,显得虚假失真。  6.电影胶片剪辑是由初剪、细剪、精剪到混合录音,还可以不按先后顺序先难后易、或先易后难进行剪辑,最后拼接起来成为整体。电影剪辑可以把所有素材,依照分镜头剧本或场记单,按一定逻辑顺序连接起来,与导演反复看素材,共同研究剪辑方案,随时进行修改和增删。电影是人工操作的非线性剪辑。  电视磁带剪辑则要求一次成功。画面可以修改,但长度不能增减。电视素材多,又不是按逻辑顺序排列在一起。导演和剪辑人员不能看到按照分镜头剧本的故事内容、依先后顺序连接起来的全部素材片,只能看到杂乱无章的素材堆积。这都增加了剪辑工作的难度。现在,剪辑电视片有三种方式:(1)一次剪完后再修改定稿。(2)先剪一个初步样片,然后在样片上翻一版再剪,再拿原始素材一个个镜头按定稿片套。(3)脱编。它同电影的套底一样,通过时间编码,将剪好的样片数码输入多机联动的自动编辑机的电脑中脱编而成。一般来说,电视目前是线性剪辑;不过,它正迅速地向非线性剪辑过渡。  从上述电影与电视剪辑的差别可以看出,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是,一位剪辑师工作的优劣,不在于他是电影剪辑还是电视剪辑,而是取决于剪辑师本身的素养如何。  剪辑人员的素养,大致由文化艺术素养和科学技术素养两大部分组成。它包容面广,内涵深厚,在此仅择要而言之。  先谈文化艺术素养。  1.影视艺术素养。剪辑是影视艺术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因此,剪辑人员必须深刻理解影视艺术的本质和特性,熟练掌握蒙太奇的理论、法则、表现形式和使用方法,充分运用影视的艺术要素和剪辑因素,具有高度敏锐的银(屏)幕感和形象感。剪辑人员要熟悉影视创作的全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艺术创作要求。剪辑人员还要了解影视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知道不同风格的艺术大师、艺术流派的创作状况,以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剪人员必须具有的这种艺术素养,也可以说是剪辑的艺术基础,是剪辑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2.剪辑艺术素养。这是指剪辑人员特有的专业素养。剪辑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剪辑的性质和任务,充分发挥剪辑的作用和功能,具有随机应变的处置能力和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剪辑人员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敏锐的审视力,娴熟的剪辑手法。剪辑人员要明确在影视创作的前期、中期、后期自己的职责和地位,并且善于与影视其他创作人员尤其是导演通力合作。剪辑人员应有高尚健全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剪辑人员的这种专业素养,也可以说是剪辑的业务基础,是剪辑工作的基本职能的依托。  3.综合文化素养。影视艺术是新兴的综合艺术,它是由多种艺术元素融合而成。因此,剪辑人员就必须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剪辑人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懂得如何提炼主题,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精练语言,才能读懂文学剧本。剪辑人员要具备摄影、美术、戏剧、表演、音乐等专门学科的基本知识,才能理解和掌握光影、色彩、音调及冲突、动作、节奏的艺术特质。剪辑人员还应学点美学、心理学,将自己的艺术感价值观提高到审美层次。剪辑人员要关注文艺思潮的走向,丈化市场的动向,社会发展的方向。剪辑人员必须具备的这种文化素养,也可以说是剪辑的文化基础,是剪辑工作无穷的潜力所在。  再说科学技术素养。  电影电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是电影电视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剪辑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影视艺术的技术性,学习与影视有关的科学知识,掌握与影视有关的技艺技能,具有相当的科学精神和技术意识。剪辑人员要熟悉影视制作的生产阶段和工艺流程,通晓企业管理规范,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剪辑人员还要密切关注高科技的最新发展,尤其是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电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懂得数字影视的原理、技术和发展趋势。剪辑人员必须具备的这种科学技术素养,也可以说是剪辑的科学技术基础,是剪辑工作的科技保证。  概括地说,剪辑人员如果具有先进的电影电视观念,高超的专业技巧,深厚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素养,以及执着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就可以称之为一名优秀的影视剪辑师了。这是我们每一位影视剪辑从业人员应该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五、剪辑与导演的关系  影视创作是综合性的集体的艺术创作。因此,协调好剪辑与其他影视创作人员如导演、摄影、录音、演员、美工、编剧的合作关系,就十分必要,十分重要。这其中,处理好剪辑与导演的关系,对于剪辑工作甚至于一部影视片创作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导演在影视创作中处于中心地位。导演应当高度重视剪辑工作,充分发挥剪辑功能,同时要比较熟悉剪辑业务。这不只是与剪辑的工作关系问题,而应当看作是对导演专业本身的要求。  历来国内外著名的影视导演,都非常重视剪辑。他们有的本人就是剪辑大师,有的由剪辑师成为著名导演,有的长期与剪辑师合作共事,充分理解、十分尊重、尽力支持剪辑师的创作和劳动。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说过:“剧本和剪辑掌握着一部影片的生命。”美国导演库柏克甚至说道:“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往往由剪辑来决定。剪辑工作做得不好,一切拍摄过程所得,再怎么好,也只好付诸东流。”就连提倡长镜头的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也讲过,  在电影创作中“剪辑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他们十分清楚,一部影视片的结构与形象,虽然早在导演创作的构思阶段(分镜头时)已经开始形成,但还是要在拍摄和剪辑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实现。影视创作史上不乏由于剪辑高明使片子改观取得成功的例证。  比如,1942年英国诺尔·高华德导演的影片《海神》,讲的是一艘驱逐舰上一群海员的故事。拍得的样片有几十万英尺,但杂乱无章,连导演本人都清理不出头绪,眼看就要报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谢 飞  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导演的时候,前苏联电影的理论和实践是主要的内容,崇尚“电影是剪辑的艺术”,“蒙太奇是电影的一切”。所以,我对电影剪辑特别有兴趣,什么都想摸,什么都想学。能见到从40年代就剪辑了名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50年代又完成过《青春之歌》、《小兵张嘎》、《杨门女将》等脍炙人口的影片的剪辑大师傅正义,真是兴奋得不行。我常常抽空跑到他的剪辑室里,观看工作,聆听教导,我目睹了他认真娴熟的工作技艺,口若悬河的博学和对待他人,特别是对热爱学习的后进的热情友好的态度。  傅老天资聪慧,刻苦好学,在影视剪辑工作的摸爬滚打中自学成才。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透一行”。六十余年来,他把毕生的精力与热情都投入到他热爱的事业中去了。剪片、讲学、著书;办学会、评奖、育人,成绩斐然。十年前,年近七十岁的他,写出了五十万字的煌煌巨著《电影电视剪辑学》,一版再版,供不应求;现在他又推出了这本新著《影视剪辑编辑艺术》,真是“老当益壮”啊,令我这个还是搞教学研究的后辈,万分地佩服与惭愧。  阅读《影视剪辑编辑艺术》一书,给我深刻的印象是它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我们常说,干影视制作的人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与经验,“不看你会不会说,就看你干的活儿怎么样”。所以说,没有实践根基的纯理论研究与分析,对影视制作与学习用处不大。80年代在电影界曾风行一阵的外国电影“符号学”等高深理论的烟消云散,就是一例。可是,仅仅停留于具体实践的原始经验之中,没有科学的理论归纳,没有相应的美学思想引导,影视的技艺也难于成熟和发展。傅老在他六十余年的影视剪辑实践中,在他近二十年的剪辑理论研究与讲授之中,对影视剪辑这一影视艺术形成的独特的表现手段做了科学的、理论的、技艺的有价值的梳理。  从由理论上对影视剪辑的功能和剪辑的因素的确立与论述,到对镜头画面剪辑与声音剪辑的规律与技巧的归纳;从传统的电影胶片剪辑到新技术创造的非线性数字剪辑的技巧运用;从历史悠久的电影故事片到电视剧、纪录、专题、动画,以至广告、MTV等新片种的剪辑特点手法,本书都有研究和论述。因此,我认为本书对影视工作者,特别是剪辑、编辑、导演、摄影(像)、录音、制片人员来说,具有较强的实用与指导作用;对影视院校的学生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好教科书;对影视爱好者、初学者是不可多得的启蒙工具书。要注意,DV摄像机和私人电脑剪辑的出现,“平民影视”时代开始了,这方面读者数量的巨大是难以想象的。  学艺的根本在于学做人,我希望从阅读本书中学习影视技艺的读者们不要忘记,年近八旬的傅老,一生为影视剪辑事业而刻苦钻研、与时俱进的献身精神,那才是更值得学习与赞扬的。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影视导演  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院长  2003年5月20日于北京

编辑推荐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既是一部具有总结性、开拓性的专门论著,又是一部具有系统性、实用性的专业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影视剪辑编辑艺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标题里说了---理论之书.您要是巴望着看过后会剪辑片子了,那估计您还没毕业,是是个学生.读这样的书,我的观点是:书是用来巩固已有知识的,不时用来增添新知的.新知要从实践中来!看书是不行的.看书,权当了解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