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尚与思潮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  作者:孔令伟  页数:193  
Tag标签:无  

前言

打造学院精英当我们讲“打造中国学院的精英”之时,并不是要将学院的艺术青年培养成西方样式的翻版,培养成为少数人服务的文化贵族,培养成对中国的文化现实视而不见、与中国民众以及本土生活相脱节的一类。中国的美术学院的使命就是要重建中国学院的精英性。一个真正的中国学院必须牢牢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最深处。一个真正的学院精英必须对中国文化具有充分的自觉精神和主体意识。当今时代,跨文化境域正深刻地叠合而成我们生存的文化背景,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如今的文化生态,城市化进程深刻地提出多种类型和多种关怀指向的文化命题,市场化环境带来文化体制和身份的深刻变革,所有这一切都包裹着新时代新需求的沉甸甸的胎衣,孕育着当代视觉文化的深刻转向。今天美术学院的学科专业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从美术学学科内部来讲,传统艺术形态的专业研究方向在持续的文化热潮中,重温深厚宏博的画论和诗学传统,一方面提出重建中国画学与书学的使命方向,另一方面以观看的存疑和诘问来追寻绘画的直观建构的方法。

内容概要

  上海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高潮时期,也必然给当地的文化事业之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综合起来,近现代上海适宜于发展文化的优势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1.资本主义社会的行事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封建制度对于文化发展的局限和制约,营造出一种特别适合文化发展的社会氛围。  2.城市文化雅俗共赏的平实定位使文化探索不复象牙塔的旧观,而在相当程度上代之以接近平民、接近市民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的回报则是文化的更普及以及应对回馈的自身革新。  3.移民城市的特点使得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层次复杂的复合性,这种复合的特质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个地区性文化的异种并存。  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清末民国在海上艺坛粉墨登场的艺术家,浙江籍贯者占有总人数的六至七成。这就是说,探讨海派艺术,从很大程度上说可以认为就是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浙江画家旅居上海的奋斗和生存状态。而事后总结海派艺术的若干重要特点,我们也不难看出,海派艺术的几点关键特性似乎也相当符合浙江画家、浙江人的性格和一贯的行事作风。综合起来,这些鲜明的浙人特色不外乎如下几点:  1.浙人画风霸悍,下笔多浓墨苍劲、富丽重彩,作品具有清晰可感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历史上浙派艺术家有很多人是画工待诏,他们的艺术创作在文人画的清高眼光看来可能有落人俗套之嫌,然而“落入俗套”这四个字正好是在近现代海上社会得以左右逢源的不二法门。  2.浙人性格雄强,具有改变现状、探索新领域的勇气和百折不回的韧性。正是这种不甘于守成而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保证了艺术发展之树的万古长青。  3.文化史上的浙江历来是文章锦绣之乡,虽然仅就绘画一门来看浙江可能不是中国文人画的重要舞台,但是上升到整个中国文人士大夫文化的层面上,浙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涌现最为层出不穷之地区。丰富的文人文化底蕴滋养浙派绘画,使它同时也能做到始终与高雅层次的欣赏要求相去不远。  上海社会的发展为文化转型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上海社会的商业性原则对于文化发展的最大影响应当是,以“绅士服务”的全新视角为破产的知识分子重新融入社会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书画的题跋、书画内容的人文寓意,以及书画作者当时的所作所为,完整地勾勒出了这幅作品诞生时的社会历史环境、作者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及这两者通过特殊的机制在书画上的融合。这只是一个一般程度的考证流程,对于一件作品的一切外在和内在环境的考证和认识无非是想说明,任何一件艺术品都脱离不了人的活动,任何一件艺术品在大文化史的发展长河中都是拥有自身定位和意义的。

作者简介

孔令伟,1 972年出生。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已发表的论文有:  《近代历史科学对民国时期中国美术史写作的影响》《海派“博古图”初探》《科曾斯父子的艺术与中国山水画》《西方科学书籍插图、画学范本与近代中国图学》《国粹与国粹画》《徘徊中的基督》《16世纪东西方艺术制图术之比较》《西方人体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转换——视觉艺术的视角》《博物学与博物馆在中国的源起》等。译文有《艺术史与艺术科学》《西耶那的圭多和1221年》《艺术批评对艺术史——斯托克斯和贡布里希的通信与著作》《历史及其图像》序及第七、八、九章等。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总序 打造学院精英序导论 第一部分 晚清学术风尚和艺术风尚 第一章  《劝学篇》及其相关问题    第一节 学术之变    第二节 新旧、中西之间    小结 第二章 晚清艺术风尚  第一节 从“南北”之争到“正邪”之辨——艺术史中的道统  第二节 夷画·儒画——海西法在不同人群中的命运 第三章 新“传统”    第一节 学风、书风、画风——碑学思潮与晚清金石画派    第二节 博古图    第三节 东方主义在中国第二部分 思潮与现代艺术运动 第四章 视觉启蒙    第一节 图谱之学与实学、实业    第二节 画报、画刊、画谱    第三节 早期美术教育 第五章 国粹与国粹画 第六章 美术革命——图像社会功能的调整 第七章 艺术中的科学精神 第八章 人的形象和意象结论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劝学篇》及其相关问题天下不能无风气,风气不能无循环……所贵君子之学术,为能持世而救偏……风气之开也,必有所以取,学问、文辞与义理,所以不无偏重畸轻之故也。风气之成也,必有所以敝,人情趋时而好名,徇末而不知本也。是故开者虽不免于偏,必取其精者为新气之迎,敝者纵名为正,必袭其伪者为末流之托,此亦自然之势也。而世之言学者,不知持风气而惟知徇风气,且谓非是不足以邀誉焉,则亦弗思而已矣。章学诚《原学》下第一节 学术之变正如近代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渝吉(1834-1901)的《劝学篇》一样,晚清光绪朝洋务重臣张之洞的《劝学篇》也并不是一篇单纯论学的宏文,而是一篇警世救俗的政论。此书初刻于1898年,在当时是一个普及读物。“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于1898年7月25日发布上谕,将此书颁至各省督抚学政,在全国四处刊刻流传。它的外在目的是对康有为所倡导的“戊戌变法”进行一次纠正,潜在目的则是希望能对当时的学术论争进行一次调解,进而平息种种会将国家引入危途的思想混乱。关于这种混乱,张之洞在《劝学篇?序》中说: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塞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愈,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众说以荡众心。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行天下。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洲之内矣。

后记

五年之前,这还是一篇在仓促之中完成的毕业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导师潘公凯先生给了我最大的信任和鼓励,同时也直率地对我的写作思路中矛盾、混乱的东西进行了批评。没有潘老师的点拔,我对近现代美术史上许多重要的问题可能仍然无法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面对着一堆零乱的材料无从下手。潘老师建议我在近代中国学术史、思想史、艺术史之间寻找出一种内在的关联,在传统艺术和清末民初艺术之间寻找出一种内在的逻辑,同时也提醒我要特别关注西方学术和中国自身文化之间具体的衔接关系,迥避浮泛的空谈。如果严格按潘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这篇论文对一些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也许并未展开深入的研究,笔者为此一直感到惴惴不安。我对潘老师的感激之情还有另外一层因素,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他在经济上也给予我极大的帮助,这都是我无法忘记的。

编辑推荐

《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国初中国美术史的流行观念》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风尚与思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个时期的美术最有研究趣味。内容写的还不错。
  •   非常不错的好书 推荐!
  •   国美博士生论文集的《南山博文》系列之一。刚拿到书,还未来得及细看,整体构架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