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7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连清汪胜荣周生炳吴耀光 页数:210
前言
当前,通信、计算机和Internet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观察、思维、决策、通信、娱乐、学习、工作、协作、竞争和冲突的方式。信息对抗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冲突或战争方式。掌握好信息对抗的基本原理和行动方法,对适应时代潮流,提高个人、团体和国家的竞争能力十分有益。 信息的形式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和图像等,信息的内容是这些形式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特征和活动规律。通过利用信息,人类可以了解客观世界和他人内心的状态及活动规律,从而提高生产和斗争能力。物质、能量和信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目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已成为主导社会财富和战争利益的主要资源。谁拥有信息优势,谁就可能在竞争或冲突中取得胜利。信息对抗就是指为获取信息优势而展开的斗争。具体地说,信息对抗是指围绕着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分发和使用的意图、方法、过程、系统和人员等而展开的斗争,其目的是取得信息优势,即通过能力竞争或攻防斗争,使自己在信息利用方面比对手处于占优势的地位,从而为取得竞争和冲突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信息对抗在军事战争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信息战是目前军事领域里的一个流行术语,它是指利用信息对抗装备和方法进行的一种作战方式。因此,本书的内容也是理解和实施信息战的基础。 信息对抗可以分为两大层次:战略层和战术层。战略层信息对抗主要涉及全球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政治和经济体制等领域,其目标是国家的民众思想意识、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技术能力等。对抗形式(或学科内容)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战(以Intemet攻防为主的计算机网络战)、政治信息对抗、经济情报战和技术情报战等。战术层信息对抗的目标包括军队、团体和个人,对抗形式包括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物理摧毁和信息安全等。 本书从学科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信息对抗的形式、原理与方法。其中第1章介绍信息与信息对抗的概念,第2章讨论信息对抗方法的分类与特征,第3章至第8章分别介绍情报战、心理战与军事欺骗、电子对抗、计算机网络对抗、新型硬杀伤武器及信息安全防御。本书附有A、B两个附录,分别为信息战发展历史及信息作战战场环境分析。 第1章和附录B由郑连清编写,第2章和第8章由汪胜荣编写,第3章和第6章由周生炳编写,第4章由赵谦编写,第5章由王鹏编写,第7章由李卫华编写,附录A由程建编写。全书由郑连清统稿,吴耀光和陈苇审定。
内容概要
《信息对抗原理与方法》着重阐述信息对抗的形式、原理与方法,内容包括信息与信息对抗、信息对抗的形式与特征、情报战、心理战与军事欺骗、电子对抗、计算机网络对抗、新型硬杀伤武器及信息安全防御。附录简述了信息战发展历史分析及信息作战战场环境分析。每章均附有小结和习题。《信息对抗原理与方法》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材,也可供军事理论和技术研究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第1章 信息与信息对抗1.1 信息的概念与特性1.1.1 信息的概念1.1.2 信息系统模型的三要素1.1.3 信息的特性1.1.4 信息在冲突中的地位1.2 信息对抗的内涵和地位.1.2.1 信息对抗及其相关概念1.2.2 信息对抗与信息优势1.2.3 信息优势的军事战略地位1.3 信息对抗的发展及对战争的推动作用1.3.1 信息对抗的发展1.3.2 信息对抗促进了战争的发展小结习题1第2章 信息对抗形式与特征2.1 信息对抗形式分类2.1.1 信息战形式分类2.1.2 军事信息战形式2.1.3 信息战学科与形式2.1.4 信息战层次分类2.2 信息攻击与物理摧毁2.2.1 影响交战结果的三个要素2.2.2 两类攻击手段2.2.3 信息攻击方法分类2.2.4 信息“洗脑2.2.5 信息攻击的效果2.2.6 信息攻击和物理摧毁的价值比较2.2.7 信息战与物理摧毁2.3 信息攻击原理2.3.1 信息对抗目标2.3.2 信息攻击模型2.3.3 信息攻击要素2.3.4 信息战基本原理与特征小结习题2第3章 情报战3.1 情报分类与作用3.1.1 情报的含义3.1.2 情报的作用层次分类3.1.4 情报在信息优势和主导作战中的作J3.2 情报技术手段与方法3.2.1 情报获取步骤3.2.2 情报获取技术措施3.2.3 情报获取系统及任务3.2.4 情报获取所需的技术支持3.2.5 多媒体情报处理3.2.6 密码处理3.3 情报战的内涵与地位3.3.1 情报战的概念3.3.2 情报战手段的变化3.3.3 情报战与信息战的关系3.3.4 情报战的特点3.3.5 情报战的地位小结习题3第4章 心理战与军事欺骗4.1 主观域作战4.1.1 主观域和客观域作战4.1.2 主观域作战形式及特点4.1.3 主观域和客观域作战形式的关系4.2 心理战4.2.1 心理活动及其作用4.2.2 信息对心态的影响4.2.3 心态与信息攻击方法4.2.4 心理战的定义4.2.{心理战的两个要素4.2.6 心理战实施方法4.2.7 心理战作用原理4.2.8 心理战的地位4.3 军事欺骗4.3.1 军事欺骗的含义4.3.2 军事欺骗的原理4.3.3 军事欺骗的步骤4.3.4 军事欺骗与作战安全4.3.5 军事欺骗战例4.3.6 军事欺骗的地位小结习题4第5章 电子对抗5.1 雷达对抗5.1.1 雷达系统5.1.2 雷达对抗侦察5.1.3 雷达干扰5.1.4 雷达防御5.1.5 隐身与反隐身5.2 通信对抗¨5.2.1 通信系统5.2.2 通信侦察5.2.3 通信干扰5.2.4 通信防御5.3 光电对抗5.3.1 红外侦察与干扰5.3.2 激光侦察与干扰5.3.3 光电防御措施5.4 导航对抗5.4.1 GPS系统5.4.2 GPS利用与反利用5.4.3 GPS欺骗与反欺骗5.4.4 GPS电子干扰与反干扰5.4.5 美军导航战思想小结习题5第6章 计算机网络对抗6.1 网络安全问题6.1.1 漏洞的概念6.1.2 漏洞的分类6.1.3 漏洞的危害和产生原因6.1.4 漏洞的发现6.1.5 网络安全脆弱点及原因6.2 网络对抗工具6.2.1 探测工具6.2.2 攻击工具6.2.3 防御工具6.3 网络对抗方法6.3.1 网络作战模型6.3.2 网络攻击作战6.3.3 网络防御作战小结习题6第7章 新型硬杀伤武器7.1 定向能武器7.1.1 高功率微波(HPM)武器7.1.2 高能激光(HEL)武器7.1.3 粒子柬武器7.1.4 定向能武器的特点7.2 电磁脉冲武器7.2.1 核爆炸式武器7.2.2 非核爆炸式武器7.2.3 电磁脉冲对电子系统的破坏效应7.3 其他武器7.3.1 芯片细菌弹7.3.2 纳米机器人7.3.3 生化武器7.3.4 被动传导武器小结习题7第8章 信息安全防御8.1 信息安全体系与标准8.1.1 安全措施体系8.1.2 安全技术体系8.1.3 网络安全标准8.2 密码学方法8.2.1 概述8.2.2 常用加密算法8.2.3 密码分析与安全8.2.4 安全认证技术8.2.5 数字签名方法8.2.6 PGP软件87.2 PKI8.3 物理安全8.3.1 安全措施8.3.2 捕获威胁及防御8.3.3 破坏威胁及防御小结习题8附录A 信息战发展历史分析A.1 社会形态的转变A.2 科学技术对战争的推动作用A.3 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战的形成A.3.1 信息技术奠定了信息战形成的武器装备基础A.3.2 信息技术促使战争目标从物质转向信息A.3.3 信息战概念的确立A.4 信息战战略思想和地位A.4.1 美国全球军事战略的转变A.4.2 信息战在美军中的地位A.4.3 《孙子兵法》与信息战思想A.5 信息战与和平附录B信息作战环境分析B.1 信息作战环境组成B.2 信息作战环境空间B.3 信息作战环境的动态性和主客观性B.3.1 信息作战环境的动态性B.3.2 信息作战环境的主客观性B.4 自然环境B.5 信息环境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古老概念早在公元前10世纪,军事家所罗门国王就撰文强调知识(军事情报)、指导(战略和作战计划)和顾问(目标分析员)是战争的制胜法宝。他写道:“聪明的人有较大的权力,有知识的人能增强力量;进行战争需要指导,赢得战争需要许多顾问”。 公元前六世纪,孙武在《孙子兵法》中精辟地阐述了信息对战争的作用。他提出的、经常被人们引用的信息观点有如下几条。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含义是大家熟知的,这里不再赘述。 (2)“兵法,一日度,二日量,三日数,四日称,五日胜”。其原意为,作战决策要采取如下步骤:一是观测田地的多少;二是根据产量和田地的多少计算粮食收成;三是根据粮食的多少和每个人饭量,计算军队可能供养多少人;四是根据双方兵力的多少,对比双方的势力;最后,才能在前四步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取胜的计划。用信息对抗术语解释其含义,就是只有根据全面及时的作战信息进行仔细的态势评估,制定合适的战略和战术,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3)“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其含义是掌握情报信息和预测未来的能力是鉴别优秀指挥员的标准。 (4)“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其含义是通过欺骗和秘密拒绝等手段控制敌人的信息,可以使敌人暂时错误地感知。 (5)“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含义是战争的最高形势是用信息影响敌人的感知及意志,而不是使用武力打击方法。 在公元前六世纪就应用的这些理论是建立在信息获取、处理和分发基础上的。这些理论至今仍然有效,只是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发手段发生了变化,即电子手段取代了早期的信使和文字通信方法。随着对电子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和信息量的逐渐增加,信息本身已成为战争的有利目标和武器。所有这些变化正在使信息的作用和战争的方法发生剧烈变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