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基础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果安,何纯,王定  页数:508  

内容概要

本教材分上、下编:上编《写作原理》,主要讲述写作行为最一般的模型、机制、规律、特点、原则、方法。有意强调了写作教学的学科化、学理化。下编《文体写作》,没有重复中学阶段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也没有贪大求全,只选取了大学生日常应用最多的几类(种)文体,作了较详尽的介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文体是散文和学术论文,其他文体,如新闻、公文、机关事务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只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而诗歌、小说、戏剧、影视等则宜作进一步的专修。

书籍目录

上编  写作原理  第一章  写作行为论    §1  写作行为的含义    §2  写作行为的特点    §3  构成写作行为的基本要素    §4  写作行为的运行机制  第二章  文章载体论    §1  写作工具    §2  写作语言    §3  篇章结构    §4  文章体裁    §5  文章图式  第三章  写作客体论    §1  客体是如何进入主体心灵的    §2  材料的含义与生成    §3  聚材的途径:观察    §4  聚材的途径:体验    §5  聚材的途径:阅读    §6  聚材的核心:感受    §7  材料的积累:识记  第四章  写作受体论    §1  写作中的受体意识    §2  写作的召唤结构    §3  写作决策    §4  写作策划  第五章  写作主体论    §1  写作主体的含义    §2  写作主体的修养    §3  写作主体的人格知识智能结构    §4  写作主体的心灵建构  第六章  写作过程论(上)    §1  写作动机的含义与特点    §2  主动性动机的产生    §3  被动性动机的转换  第七章  写作过程论(中)      §1  构思的含义与特点    §2  角度的选择    §3  材料的调动    §4  主旨的提炼    §5  结构的安排    §6  构思的成熟定型    §7  写作的思维时空与思维方式    §8  写作思维模式的建构与消解  第八章  写作过程论(下)    §1  表达的含义及特点    §2  表达的开笔定调    §3  表达的情境性运思    §4  表达的语段性运思    §5  表达的修辞性运思    §6  表达方式    §7  表达的修改润色下编  文体写作  第一章  消息    §1  消息的含义与特点    §2  消息的种类    §3  消息的结构    §4  消息的写作  第二章  通讯    §1  通讯的含义及特点    §2  通讯的种类    §3  通讯的写作  第三章  诗歌    §1  诗歌的含义与特征    §2  诗歌的种类    §3  诗歌的写作  第四章  散文    §1  散文的含义与特征    §2  散文的种类    §3  散文的写作  第五章  小说    §1  小说的含义与特点    §2  小说的种类    §3  短篇小说的写作    §4  微型小说的写作  第六章  公文    §1  公文的含义与特点    §2  公文的格式    §3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4  常用公文的写作  第七章  机关事务文书    §1  机关事务文书的含义    §2  机关事务文书的写作  第八章  解说词    §1  解说词的含义、种类与特点    §2  解说词的写作  第九章  广告    §1  广告的含义    §2  广告策划    §3  广告宣传    §4  广告文案  第十章  毕业论文    §1  毕业论文的含义与特点    §2  毕业论文的写作  第十一章  申论    §1  申论的含义    §2  “申论”考试的命题方式    §3  “申论”考试的基本特点    §4  “申论”考试的基本内容    §5  “申论”考试的基本环节    §6  怎样审读资料    §7  如何概括基本情况    §8  怎样发现问题    §9  怎样提出对策    §10  怎样确立论点进行论证后记

章节摘录

  有人认为,“写作行为”主要是一种书面表达行为,因而,“写作能力”也就是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研究“写作行为”,关键是研究作者如何“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的,研究作者如何驾驭文体的,因而形成了侧重于“文本”的“文本论写作学”。  有人认为,“写作行为”主要是一种技能技巧的操作行为,操作的表层是表现技巧、表现方法的运用,操作的深层是各种智力因素的运用。持这种观点的人,特别注意技法的研究、智能的分解,因而形成了一种侧重技术描述的“技巧论写作学”。  有人认为,说到底,“写作行为”是人的一种行为,如果“见物不见人”,只看到技能技巧,只看到文体,只看到语言,不研究从事写作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写作行为”不是真正的写作行为。因而,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产生了“主体论写作学”。  有人认为,“写作行为”主要是一种“创造行为”,写作的本质,就是“创造”,写作学应着重研究创造的过程、方法、原则、规律,研究创造的心理品质、知识结构、观念准备、思维特点、创造机制。只有从“创造”的角度来研究写作,才可能真正揭示写作行为的规律,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创造论写作学”。  还有人认为,“写作行为”主要是一种“文化行为”,因为人们在书写活动、言语活动中,无论“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言语运用”、“技巧运用”,它们都体现了本民族深厚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时空情绪、价值观念、心理状态、智慧水平,而这些,正是一个作者从事写作、运用技巧的深层依据,写作学不研究这些,就无法揭示“写作行为”之所以这样运行而不那样运行的内在机制,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论写作学”。  三、怎样认识写作行为  面对以上分歧,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我们认为,在“写作行为”的外延上,不宜对“写作行为”作过分狭隘的理解。  诚然,从写作动机的产生,到文章的最后清誊,这个过程,是“写作行为”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离开了这个中心环节,整个“写作行为”也就不复存在。然而,最重要、最基本的,并不意味着就是全体、全部。就像一个人,他之所以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他的大脑、他的心脏,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要是没有大脑,他就不能意识到他的存在;一个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但是,一个人,毕竟不能等同于一个大脑、一个心脏,他除了大脑、心脏,还得有其他部分才能共同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事实上,文章制作行为之所以能够进行,之所以这样运行而不那样运行,它是受制于其他因素的:在我们萌发写作意图、写作冲动之前,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离不开对基本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离不开对写作的期盼和积累;否则,“文章制作过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文章写成之后的传播、接受,看上去与写作行为无关,实际上它投影于写作过程之上,并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写作。当我们拿起笔,意识中马上就会对文章读者、读者要求有一种预测,并由这些预测决定着写作怎样运行。文章写出来之后,读者的评价也会直接影响到作者的下一次写作。因此,我们理解“写作行为”,不宜过分地狭隘,既要看到制作文章的直接行为(“显写作”),也要考虑到与文章制作相关的间接行为(“前写作”、“后写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写作学基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