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

出版时间:2007-9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建新,邓一鸣,吴家淼  页数:325  

内容概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由李建新,邓一鸣,吴家淼编著,有六章,主要介绍了新农村的建设等问题的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民展历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目标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我国农村建设发展历程  一、历代中国农村建设概况  二、新中国农村建设发展概况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建设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探索    第二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目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法治建设    第三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目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脱贫致富  二、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目标    第四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目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居住环境  三、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目标  一、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与提高农民素质  三、新农村建设与村规民约建设    第六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重点  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农村社会矛盾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我国农村建设发展历程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农村是先进生产力的孕育地,农村是社会变革的主战场。历史经验和农村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妥善处理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足安康的坚强基础。在我国当前大规模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历史潮流的果断抉择。  一、历代中国农村建设概况  1.古代农村和农民的状况与影响  (1)农村的农民成为历史文明与动荡的双重源头  我国的农村,在世代更替的过程中,时有兴衰。最突出的是农民用智慧和辛勤劳动创造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最早的历书《夏小正》把一年分为12个月,称为物候历法;古人为了治水建造了一个个奇迹般的水利工程;古代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不断革新农具,使用牛力、水力耕种、灌溉;此外,古人还培育五谷、驯养六畜,创造了传统的育种技术。古代中国农业的这四大发明,都是农民智慧的结晶,是农村孕育的成果。由此,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农业的领先地位。盛唐时,我国年人均拥有粮食628公斤,超过世界其他各国,比今天人均拥有粮食还高出近一倍。13世纪,曾有一波斯人说过,中国的“大都小邑,富厚莫加,无一国可与中国相比拟”。  农村和农民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还来源于无数次反抗起义,动摇了一个又一个封建朝廷,显示了无比的革命性力量。不管各个时期起义背景多么错综复杂,起义队伍的主要成员都来自农村,起义的主战场是农村。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演变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纵观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农民起义,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即无一不是由天灾及人祸、民不聊生所致。在国外,农民起义大多是为自由而战,而中国农民都是为生存而战。农民之所以起义,多因受尽苦难煎熬,确实无路可走;又被封建制度和朝廷所逼,不得不铤而走险。从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到张角的“苍天当死,黄天当立”,从李闯王的“均田免粮”到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一支支起义队伍都充满反抗暴政的精神。那些高举着“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义旗,多有开官仓、解民于倒悬之义行的起义队伍,无不体现着农民善良、质朴的本质。  当然,在古代中国,农民起义频繁地发生都使得社会动荡、 经济倒退。这种周期性的循环并没有为中国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合 理、更合乎人道的政治经济体制。即使农民起义取得胜利,农民 领袖脱下布衣,换上的依然是龙袍,继承的还是前朝君王的专制 统治。尽管开朝之初,天下太平,然而,另一轮苦难,往往又在 悄悄地积聚。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起义是封建专制政治制度造 成的一大悲剧。每一次农民起义都为历史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 但同时又为农民的苦难生活涂上又一层悲壮的色彩。正如元曲所 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