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9 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汉民 页数:317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近代史事浩如烟海,错综复杂,曾引起为数众多的史学工作者和史学爱好者去探讨,去求索,去寻个究竟,笔者即是其中之一。引领我到这块史学园地来的,是我的先师林增平教授。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整个家族世代务农,不曾出过一个文人,多亏长在新中国,我才有幸成为这个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在我这里,既无家学渊源,又无过人才智,只有求真务实和吃苦耐劳的品性。1963年我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史学大师陈寅恪及史学家刘节、梁方纵、梁钊韬、金应熙等都在那里任教。但在当时的时代氛围中,我们并不十分了解这些学者们的崇高价值,也没有及时向他们虚心讨教。今天想来,实在追悔莫及。从大一到大三,我参加了“小四清”和“大四清”,后来又卷入“文化大革命”,荒废了许多永远无法挽回的宝贵光阴,没有读多少书,更谈不上史学研究了。离开中山大学,先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后在海南岛五指山区做基层工作,历时十余年,当过“伙头军”、中学教师、县教育局教研员、县委宣传部干事等,有可以自信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而史学研究的能力则只能用“阙如”来表示。 值得庆幸的是,1980年我考取了湖南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师从当代著名史学家林增平教授攻读中国近现代史硕士学位。从那时起,我才开始逐步走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学术园地。20世纪80年代初,思想解放的阳光雨露使这个园地百花盛开,令我目不暇给。我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百花丛中穿梭,努力吸吮营养,填充久遭“知识饥荒”的肚肠。 ……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史事探索》由六组论文构成。第一组文章是对中国近代史、晚清史的宏观考察。第二组文章是对晚清具体政策的探索,包括教务政策、留学政策以及首批留学生的派遣。第三组文章是对近代中国诸多史事的微观分析,既有对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事、史籍考订成果的评述,也有对同盟会非团体联合、唐才常入两湖书院时间、辛亥“三·二九”之役陈竞波并非侦探以及“左公柳”纪实诗文句的考证。第四组文章是讨论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及其精神,评析近代湖湘文化的爱国传统。第五组文章是对史学研究的一些思考,认为历史研究应侧重考察人的发展过程,把研究的视角从群体与社会转向真实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人,建构历史人学;主张历史研究要努力与社会现实契合,要尽可能地贴近社会生活。第六组是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成果的评述。
书籍目录
◆近代中国改革与革命述论◆太平天国与晚清政治◆苦难·奋斗·求索——中国近代史三题◆清政府与近代中国教案◆论甲午战前的晚清留学政策◆曾国藩与近代中国首批留学生的派遣◆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实考辨成果述要◆关于“左公柳”纪实诗的考证◆唐才常入两湖书院时间考实◆同盟会非“团体联合”史实考◆辛亥“三·二九”之役陈竞波非侦探辨◆近代湖南人才群及其精神◆清末湖南维新派革新政治以御侮◆近代湖湘文化的爱国传统◆放开眼界看“戊戌”◆让历史研究更好地与现实契合——评《近代中国经济政策演变史稿》◆论历史入学的建构◆列宁论辛亥革命——纪念列宁逝世70周年◆试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同盟会成立刍议◆从“三·二九”到“八·一九”——辛亥两役之比较◆辛亥革命时期湖南会党的性质与作用◆辛亥革命在湖南◆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历史回顾◆辛亥革命性质与下限◆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团体◆辛亥革命时期的会党◆辛亥革命时期新军的性质与作用
章节摘录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出现,意味着一支全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崭露头角,他们是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社会改革以及西方影响不断扩大的产物。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这一时期最具革命精神和时代特色的纲领,他本人也以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而成为民主革命的伟大旗手。革命派在传播革命思想和发动革命斗争上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其自身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缺陷。其一,革命派的基地大多集中在海外和通商口岸,与内地下层民众的联系较少,社会基础相当薄弱。其二,革命派从来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坚强的政治团体。除反对满清政府外,革命派内部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因此,当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派虽能很快担当起领导的职责,并为民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却无力控制革命的进程,只能与前清官员、立宪派达成妥协,最后把权力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和议会民主制的实验,随着宋教仁被刺杀而烟消云散。这一事实充分说明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不适应当时的中国国情。关于这一点,孙中山和梁启超早已认识到了。孙中山在宪政实行之前设立了一个训政时期,梁启超认为在实行民主政治之前,要有一段时期的开明专制。问题在于由谁来领导两者之间的过渡,以及如何实现这种过渡。 袁世凯执政后企图以恢复帝制来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结果以失败而告终。民国初年的政治实践证明:传统的君主制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君主制如同建立议会民主制一样不符合国情,共和制就是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得以保存的。北洋政府挂着共和制的招牌,肆意践踏共和制的原则。尽管还有少数人为共和主义理想而奋斗,然而共和主义的实质已在中国政坛上荡然无存,中国开始走向极权主义政治。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