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11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汪凤炎/郑红 页数:370 字数:51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20世纪是中国心理学史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怀疑到肯定、从分散自发到组织自觉,乃至最终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世纪!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之后,便陆续有10多位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先驱,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为数不多的论文。建国后的头3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种种原因,中国心理学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直至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著名心理学家潘菽、高觉敷的组织与学术带领下,逐步有领导有计划地展开了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应当说,建国以来的后20年是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头一个黄金时代。其主要的成就与贡献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出版和发表了大批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成果,包括专著、资料集、教科书以及数以千计的论文。(2)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心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在没有得到中国的资料之前,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门普遍有效的科学”,从而在心理学领域逐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消除了民族虚无主义。(3)对其他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近10多年来,不少心理学的著作与论文,在相关处都引用l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观点与材料来说明问题。这在以前是见不到的。(4)对中国教育史甚至中国哲学史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以中国教育史为例,过去在阐述古人的教育观点时,不太从心理学思想的角度去加以考虑,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却逐步发生了变化。(5)创建了中国心理学史新学科,开辟了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新领域,填补了世界心理学史的一块空白。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心理学》一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而成系统。全书共16章,就心理问题而言,包括中国人的社会化观、自我观、尚“和”心态、人情观、面子观、心理卫生观、心理测量观、军事观、文艺心理观、人格心理观、思维方式。本书主要有以下特点:现实性,理论性,系统性,创新性。
作者简介
汪凤炎,男,汉,1970年3月25日出生,籍贯江西景德镇,心理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文化心理学(含中国心理学史)和教育心理学(侧重德育心理学)。在中国心理学史领域,首倡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出版国内第一本《中国文化心理学》著作(第一作者;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提高了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在德育心理学领域,出版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的著作——《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并在《德化的生活》(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书里初步建构出专门用于解释品德学习迁移现象的良知说。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走进中国文化心理学 一、什么是中国文化心理学 二、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 三、怎样研究中国心理文化学第二章 中国人的社会化观 一、社会化的涵义 二、社会化的理论 三、社会化的历程 四、余论第三章 中国人的自我观 一、“我”的语义分析 二、“我”的内容 三、自我的发展 四、自我表现 五、中西方自我的差异 六、对当代中国人塑完善自我的启示第四章 中国人的尚“和”心态 一、“和”的语义分析 二、尚“和”心态的表征 三、尚“和”心态缘由 四、实现“和”的策略 五、简短结论 附:问卷第五章 中国人的情观 一、何谓“人情” 二、为什么重“人情” 三、“人情”的适用范围 四、人情运作的法则 五、人情压力 六、人情压力的消除机制 七、对当代中国人的启示第六章 中国人的面子观 一、什么是“面子” 二、为什么要讲“面子” 三、面子行为 四、面子工夫 五、对当代中国人的启示第七章 中国人的迷信心理与对策 一、忌讳心理 二、盲信心理 三、崇拜心理 四、依恋心理 五、破解迷信心理的对策 第八章 中国人的教育心理观 一、学习心理观 二、智能心理观 三、教师心理观第九章 中国人管理心理观 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以复杂人假设作为管理的前提 二、同人心:管理目标是获得和谐人际关系 三、得其心有道:赢得民心的方法 四、对当代管理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第十章 中国人的心理卫生观 一、心理卫生的理论基础 二、心理卫生原则 三、心理卫生方法 四、对当代心理卫生的启示第十一章 中国人的释梦心理观第十二章 中人的心理测量观第十三章 中人的军事心理观第十四章 中人的文艺心理观第十五章 中国人的人格心理观第十六章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一)事先避免失面子的做法这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事先声明性行为个体在预期失面子的行为将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为避免失面子通常采取这种做法:以声明在先的方式,解释或否认自己行为可能的不良后果。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体现出一个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能使自己不丢面子。如在元旦文艺晚会上,在做“击鼓传花”的游戏时,假若“花”碰巧传到你手中,按游戏规则你需表演一个节目。这时,如果你想唱一首歌,为了不失面子,稳妥的做法一般是:先向听众做一个礼貌性的预先道歉,比如先说几句诸如“自己五音不全或没有音乐细胞,歌唱得不好,请勿见笑”之类的话,然后再表演节目,这样,。旦你真的唱不好,听众也只是善意地笑一笑而已;如果你唱得好,听众就会觉得你很谦虚。一句话,无论结果如何,你都不会丢面子。2.加强自我修养面子,说到底,实是指一个人才能的大小和品德的高低。一个人若能通过后天学习与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能与品德,不但能避免丢面子行为的发生,而且还能增大自己的面子。所以,加强自我修养是一种能事先有效地避免丢面子的好做法。这种做法一般是:自己知道自己在某方面不足,于是事先就加强自我修养,练好“真本领”,以备不时之需。例如,为了不至于在迎新晚会上“丢脸”或“丢面子”,尽管你以前一向不爱唱歌,这时也可苦练一首歌曲,使之成为自己的“经典节目”。这样,一旦在迎新晚会上需要你表演一个节目的时候,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地站起来为同学表演你的“经典节目”,自然会赢得同学的一片掌声。加强自我修养还是事后挽回面子与增加面子的有效做法,即通过提高自我修养(包括能力和人品等)来挽回或增加自己的面子。
后记
中国文化向有重人的精神与传统。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眼中,只有“人”才能做到上顶天,下立地,由此让人体会到做人的尊严、做人的可贵!但是,在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看来,这种有尊严的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个体的后天努力,通过做人的历程才可能实现、才可能完成。于是,中国文化一向重视人禽差异的研究,主张人只有按对人的要求而不是按对禽兽的要求去做人,一个人才真正成为人。同时,中国文化很早就认识到“人和”的可贵,使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为中国人的共识。……这诸多机缘促使中国学人向来重视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致使中国文化尤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充满心理学意蕴的文化。毛泽东同志曾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这一思想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可惜的是,由于某些原因,中国文化里所蕴涵的丰富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未引起当代中国心理学界的应有重视!这从当代中国心理学界很少有人专门从事中国心理学思想研究以及在一些有心理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里很少开设“中国心理学史”或类似课程的事实里就可见一斑。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心理学(第3版)》主要有以下特点:现实性,理论性,系统性,创新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