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07-01 出版社: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吕洁华 页数:188
内容概要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对中国经济成分进行了理论划分,准确界定了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内涵,并系统地阐述了我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由此分析得出我国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统计核算的宏观环境与自身存在的难点,指出非国有经济统计的关键是统计调查方法与增加值核算方法的建立。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如何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论述了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方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界定了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范围,提出反映非国有经济单位基本情况及经营活动的两大指标体系;设计了非国有经济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的调查体系,形成了健全机构、完善机制、科学分类、归口管理、统一安排、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工商、税务、民政部门协同统计部门的工作程序。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构建了非国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详细论述了非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的具体方法,并针对不同行业的特殊性,逐一阐明各行业增加值差异、核算原则、核算方法以及资料来源等,保证了非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的科学性、权威性。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界定了统计数据质量的内涵,全面剖析了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不真实的成因。论述了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监控的重要性。建立了完整、规范的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体系与保障,最后提出发展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展望。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密切配合及广大社会群体的大力支持。希望《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的研究有助于非国有经济调查方法与核算方法的完善,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书籍目录
1 绪论1.1 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1.2 我国经济成分分类规范1.2.1 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1.2.2 我国经济成分分类标准1.3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界定1.3.1 国有经济的内涵1.3.2 非国有经济的内涵1.4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研究的重要意义1.4.1 发展非国有经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1.4.2 发展非国有经济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1.4.3 发展非国有经济是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1.4.4 完善非国有经济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5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1.5.1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1.5.2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1.5.3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研究的技术路线2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方法研究》研究的理论基础2.1 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2.1.1 普查2.1.2 统计报表2.1.3 抽样调查2.2 增加值理论基础2.2.1 统计制度中的增加值2.2.2 会计制度中的增值额2.2.3 税收制度中的增值额2.2.4 增加值与增值额的关系3 我国非国有经济的总体与结构布局特征3.1 我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现状的总体判断3.1.1 总量迅速增长且质量大幅度提升3.1.2 非国有经济构成国民经济主体3.2 非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分类3.2.1 非国有经济行业分布分类多元化3.2.2 非国有经济规模结构水平较低3.2.3 非国有经济的产出结构存在差异3.2.4 非国有经济的投入结构中,外商、股份制经济的比例最大3.2.5 非国有经济地域分布城乡化特征3.2.6 规模以上非国有经济工业企业居重要地位3.2.7 非国有经济的产权关系3.2.8 非国有经济的市场进入4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的难点4.1 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问题4.1.1 经济发展不平衡,并呈拉大趋势4.1.2 政出多门,宏观管理机制不健全4.1.3 政策不公平,待遇不平等4.2 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与核算存在的问题4.2.1 现行统计分类标准不适应非国有经济统计的需要……5 非国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6 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调查方法体系7 非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的计算方法8 建立非国有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管理与监控体系9 我国非国有经济发展的展望附表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1 统计调查的基本方法 统计调查是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也是获得直接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统计调查方法是比较单一的,是以全面调查、全面报表、层层汇总为特征的调查体系。实际中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主要有普查、统计报表、抽样调查等。2.1.1普查 普查是国家为了详细地了解某个社会经济领域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全面调查,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等。世界各国一般都定期地进行各种普查,以便掌握有关国情、国力的基本统计数据。普查是适合于特定目的、特定对象的一种调查方法,它主要用于搜集处于某一时点状态上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目的是掌握特定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依据。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方式,普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普查通常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由于普查涉及的面广、调查的单位多,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一般需要时隔较长的时间进行一次,比如每隔10年进行一次。如我国的人口普查从1953-2000年共进行了5次。 第二,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标准时间一般定为调查对象比较集中、变动相对较小的时间上。 第三,普查的数据一般比较准确,规范化程度比较高。因此,它可以为抽样调查或其他调查提供基本的依据。 第四,普查的适用对象比较狭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最一般的现象。 我国自1994年提出了“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调查对象按照规模划分,即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才可以被列为普查时的对象,对小型、微型个体户或者规模以下的企业采取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取得或者推算。调查内容与年报配套,要精简方便。调查方式要长、短表结合,所缺资料可以通过部门取得,也可以采取区域调查法、抽样调查法、科学推算法等其他非全面调查方法取得,资料整理时间以1年为期。普查以1O年为一个周期,开展一次人口普查、一次农业普查、两次经济普查。经济普查每5年进行一次,涵盖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取消基本单位普查和第二产业普查。基本单位资料可以通过农业普查和经济普查取得,也可通过行政登记取得。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应开展的农业、工业、第二产业以及基本单位和人口普查,除人口普查资料公布后影响较大外,其他四项普查都取得了大量可贵的专项全面统计资料。普查结果的应用,对了解和掌握全社会的重要社会经济情况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宝贵资料,为我国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利用普查资料所开展的多层次多领域的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