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续与超越

出版时间:2006-7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袁济喜  页数:307  字数:267000  

前言

历经百年,中国美学在已经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曲折走入了较为自觉地追求思想的体系性、理论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科学性这样一个现代形态的学术行程,从具体的理论观念到整体的学术思维形式都发生了重大转换。其百年来不断创新、求变的理论努力,在今天看来是那样鲜明且确有成效,令人对之产生浓厚的追索兴趣。也因此,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美学界对本土问题的理论探究兴趣不断增长,有关上一个世纪中国美学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美学界不仅为此连续举办了多个专题会议,集中讨论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建构及其价值特性,同时,许多学者在近年中也进行了大量的具体研究,力图为21世纪中国美学新的学术深化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探讨20世纪中国美学现象和问题的时候,主要关注的还是那些具体概念、命题或观念等的自我演化线索或个别美学家的理论成就。

内容概要

本书为系统研究20世纪中国美学与传统美学的一部专著。书中详尽分析了中国传统美学赖以形成的文化根基,以及中国美学具有的包容襟怀,生生品格,指出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美学具有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全书从近现代美学的重大问题切入,着重选取20世纪美学在时代巨变面前的创新与应变加以论述。同时,还从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朱光潜、宗白华与林语堂等着手,详细分析了其思想学说的传承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传统,从而揭示了20世纪中国美学与传统的天然血缘关系,对于中国当代美学与文论的建设富有启示价值。

作者简介

袁济喜,1956年生,上海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与中国美学史研究,发表有著作《六朝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精神》等。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美学的人文基础 第二节 中国美学的生生品格 第三节 中国美学的包容襟怀第一章 经世致用与美学更新 第一节 从“诗界革命”到“文界革命” 第二节 传媒进化与经世致用第二章 人格重塑与审美洗礼 第一节 美育缘何受垂青 第二节 美育与人格再造第三章 朱光潜:在诠释中转化传统 第一节 在旧学与新学之间 第二节 从人生到审美 第三节 中西文化视野中的意境理论第四章 宗白华:在体验中激活传统 第一节 激情与拥抱 第二节 对艺术本体的中西返照 第三节 意境的再造 第四节 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 对中国古代美学特征的传悟 第六节 神会与妙识第五章 林语堂:在交汇中寻觅 第一节 在古典中遨游 第二节 俯仰之中 第三节 解读幽默 第四节 重倡性灵参考文献后 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经世致用与美学更新20世纪中国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系,最显著的莫过于传统美学经世致用观念与现代美学形态更新的巧妙结合。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受独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地理诸要素的影响,造成了美与善关系的浑然一体,文艺的审美功能始终难以获得西方美学自古希腊开始相对独立的地位。文艺承担了许多本不应当担荷的任务。这种超载的现象一方面使得文艺与审美始终处于一种悲剧的两难现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自古以来的文艺美学具备了西方美学所难以达到的深度与力度。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自19世纪末兴起的维新运动领袖人物开始大量引进了西方文化与美学,但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政教与审美黏合不分的潜意识,不仅没有被西方美学观念所斩断,而且获得了新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将传统美学经世致用的观念与救国救民的忧世情结融合在一起,将诗歌、散文,特别是小说的作用加以张大,用来为维新变法的思想观念服务。就这一点来说,传统美学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不仅没有被消解,反而获得了新的发展与深化。第一节 从“诗界革命”到“文界革命”中国传统美学喜欢将诗歌与文艺与政治功能结合起来考虑。这种思维习惯从孔子开始就已经确立了。孔子十分重视用诗歌与音乐来提升人格,干预政治。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①这是孔子对诗的功用的总概括。 “兴”指欣赏中的“感发志意”,“观”指认知功能,“群”指文学调和功能,“怨”是指诗的宣泄功能。这四种功能大致涵括了文艺的审美、认识与教育功能,与我们今天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大致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表现出来的将文艺与社会政治功能结合起来的思维方式,对后世的美学与文艺思想影响极深,孔子认为诗的这四种功能可以使人“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即通过诗的功能,为礼治服务。这种思维方式,对后来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启发很大。汉代儒家重要诗学篇章《毛诗序》将诗的形成放到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注重其中的社会教育功能。

后记

这本书是应约而写的。主要想探讨一下中国传统美学与近现代美学的关系。这几年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的教学与科研,以及一些行政事务,十分繁累。本不想应约,但本着古今互动的学术精神,还是承担了本书的写作。另一方面,我在大学时即很喜欢朱光潜、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著述。他们的美学影响了当时的整整一代人。但当时的了解仅止于平面的喜爱,而没有深入到历史的深处。等到从事中国古代文艺学与美学的研究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近现代的美学,便自然而然地看出其中的脉迹,了解到内在的文化精神与生命精神的传承关系。另外,这几年在文艺学领域中经常讨论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等相关问题,也促使人们反顾历史与现代的渊源关系。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讨论,首先应当建立在学术史的基础之上,只有认真梳理清楚其中的学术脉迹,才能从理论上加以回应与思考。本乎此,我便认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与写作。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左右。又经历了较长的出版周期,才得以付梓。现在,过了几年后,再来看看中国传统美学与近现代美学的关系,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这便是认为,在中国传统与现代之间,所谓“承续与超越”的问题,是一个不可概而论之,需要具体分析的问题,有的地方我们超越了古人,有的地方却也不尽然。其中留下的学术讨论的空间还很大,需要继续思考与讨论。因此,本书提出来的许多看法只能是一种探索性的。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承续与超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是名家组织编写的书,但一般,没多少看头!
  •   如有需要,可以参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