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12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作者:顾颉刚 编 页数:3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而言,顾颉刚的出现,可以说是具有某种十分特殊的意义。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顾颉刚不仅在古史研究上取得了非凡成就,提出了“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重要学说,而且还将自己在史学上创见运用到民俗学领域之中,并进而创建了极为重要的“演变法则”,使这一法则成为整个民俗研究中一直沿用至今的科学方法。这种历史与民俗的互动性研究思路,使得顾颉刚无论在古史研究领域还是在民俗研究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历史与民俗学看似两个不同的领域,其实在顾颉刚的学术思想中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他着力研究孟姜女故事,主要目的就是“为研究古史方法举旁证的例”。其研究结果也表明,一切传说中记载的古史现象都是不可信的。他的这种新疑古派的思想与方法,以及对民间文艺进行动态考察的眼光,都曾给后人以巨大影响。特别是他在研究中所涉及到一些神州中的人物和事件,至今仍成为不少学者的研究课题。我们编选的这本《顾颉刚经典文存》,是从顾颉刚已出版的全部著作中精选出来的,主要偏重于古史学和民俗学等方面的论述与思考,它可以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提供一面思考的镜子。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2—1980),江苏苏州人。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毕业。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二十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箱。与钱玄同等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八册,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尤其是利用《尚书》)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这些观点今天看来虽不尽正确,但在当时却具有反封建、反对经学偶像的意义。
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等。
书籍目录
中国近来学术思想界的变迁观中国古代史述略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阴阳五行说及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封禅说神仙说与方士汉代受命改制的鼓吹与其实现灾异说和西汉的国运尊儒学而黜百家经书的编定与增加经学的今古文问题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丛书作者均为为人类文明作出过突出贡献国学大师、西方哲学大师、思想家、文学家,其思想及作品是人类精神财富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在"快读文化"风靡的今天推出此套丛书,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本丛书策划独具匠心,特色鲜明。它既不同于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全本译出,又不同于一些出版社所出的评价类图书只有评价而无原文等特点。编者在深入分析研究大量全部著作的基础上,经反复比较和筛选,将最经典、可读性最强的内容选出,每位大师一本,每本都有导读式前言、附编年本生平及著作年表,注释精当,以期达到"普及"、"启蒙"之目的。读者可择己所好、择己所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阅读大师、了解大师。 本丛书装帧典雅,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前五本出版后曾荣获2002年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装帧设计金奖。
编辑推荐
本丛书作者均为为人类文明作出过突出贡献国学大师、西方哲学大师、思想家、文学家,其思想及作品是人类精神财富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在“快读文化”风靡的今天推出此套丛书,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具有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 本丛书策划独具匠心,特色鲜明。它既不同于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的全本译出,又不同于一些出版社所出的评价类图书只有评价而无原文等特点。编者在深入分析研究大量全部著作的基础上,经反复比较和筛选,将最经典、可读性最强的内容选出,每位大师一本,每本都有导读式前言、附编年本生平及著作年表,注释精当,以期达到“普及”、“启蒙”之目的。读者可择己所好、择己所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阅读大师、了解大师。 本丛书装帧典雅,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前五本出版后曾荣获2002年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装帧设计金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