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承文明

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作者:解光宇  页数:276  字数:260000  

前言

  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1998年,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校建设“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入实施阶段。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1995年始,安徽大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探索和实践“三基并重(扎实的基本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良好的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予以统一规划和安排。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安徽大学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进行建设,2003年4月正式授牌。

内容概要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1.以人为本。专业教育重在育才,素质教育重在育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在对自然和社会探究中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志品质。2.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建立在专业课程基础上,突出跨学科特征,强调不同学科的通识性道理。素质教育课程是基础课的基础,其教育对象是多学科的学生。3.可塑性。课程内容应明白易懂,易于教师展开,也便于学生接受和联想,使学生由感知而悟化。4.启发引导。不仅要授课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种灵活的学习方法,形成了开放性的活跃思维,在课外能自觉自然地运用这种方法开展素质教育。可以鼓励学生超出课程内容进行学习和研究,以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    本书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之一,重要内容包括:甲骨文字窥端倪;删定六经承文明;以民为本倡性善;礼法并重制天命;野火不尽吹又生;罢黜百家独风流;末世衰微借“天谴”;今古经学共传承;以道释儒开新面;建构道统兴儒学;弘扬道统明正学;天人宇宙细探究;开拓创新理昭然;广大精微综百代;简易工夫终久大;珍重友朋相切琢;以图至治在儒学;三部《大全》统天下;为学三变致良知;经世致用体民情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甲骨文字窥端倪  ——儒之渊源  一、“儒”的起源与含义  二、儒家先驱周公及其思想  三、老子是殷商派老儒第二章 删定六经承文明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生平  二、孔子思想的核心:仁  三、“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四、“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五、删定六经  六、孔门弟子第三章 以民为本倡性善  ——孟子的哲学思想  一、孟子的生平及学术渊源  二、性善论与四端说  三、孟子的政治思想第四章 礼法并重制天命  ——荀子的哲学思想  一、荀子生平  二、“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关系思女  三、性恶论  四、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第五章 野火不尽吹又生  ——秦汉之际的儒学  一、儒学在秦的重创  二、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第六章 罢黜百家独风流  ——“独尊儒术”与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三、“二三统”、“三正”的历史循环论第七章 末世衰微借“天谴”  ——王充等人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一、谶纬的流行  二、扬雄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三、桓谭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四、王充对谶纬神学的批判第八章 今古经学共传承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一、今文经学  二、古文经学  三、郑玄及其经学成就第九章 以道释儒开新面  ——魏晋时期儒学的玄学化  一、经学衰落与玄学的兴起  二、援道人儒,儒道结合  三、魏晋经学的基本成就  四、南北经学的分立第十章 建构道统兴儒学  ——韩愈与唐代儒学的复兴  一、隋朝儒学概况  二、唐初经学的统一  三、韩愈、李翱与儒学复兴第十一章 弘扬道统明正学  ——理学先驱:宋初三先生  一、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胡瑗  三、孙复  四、石介第十二章 天人宇宙细探究  ——理学奠基人:周敦颐、张载、邵雍  一、周敦颐  二、张载  三、邵雍第十三章 开拓创新理昭然  ——理学体系的雏形:二程理学思想  一、理本论  二、格物致知论  三、人性论  四、程门后学第十四章 广大精微综百代一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二、理本气末论  三、气禀人性论  四、格物致知论  五、朱熹的历史地位  六、朱门诸子第十五章 简易工夫终久大  ——一陆九渊心学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  二、心即理  三、鹅湖之会  四、陆门弟子第十六章 珍重友朋相切琢  ——一朱熹讲友  一、张拭  二、吕祖谦  三、陈亮  四、叶适第十七章 以图至治在儒学  ——元代理学  一、元代理学概说  二、赵复、许衡、吴澄、刘因  三、郑玉与“和会朱陆”第十八章 三部《大全》统天下  ——明初理学  一、程、朱理学独尊  二、明初诸儒  三、陈献章、湛若水心学思想第十九章 为学三变致良知  ——王守仁心学  一、心学崛起的背景  二、王守仁生平及“为学三变”  三、“致良知”的心学体系  四、王门诸子第二十章 经世致用体民情  ——明清实学思潮  一、实学的兴起  二、明清之际三大家  三、颜李学派与戴震哲学  四、中国古代儒学的终结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隋唐时期,一个南北统一、民族融合的帝国再度出现。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同步发展,儒学也逐渐由分歧而趋向统一,三教的分争和融合仍在继续进行。隋朝享国短暂,未能完成儒学统一、三教融合的历史使命。至唐朝《五经正义》的颁布,标志着儒学在经学意义上的统一。到唐朝中期,儒学在排斥佛道二教的糟粕、吸收佛道二教的精华的前提下,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基本上摸索到一条复兴之路,使自己具有了新的历史特点,对后世儒学的真正复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隋朝儒学概况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分裂、社会混乱的历史局面。但是,并没有结束儒学的南北分歧和三教的激烈斗争。隋朝统治者对待三教的态度,虽说一度是一视同仁、大力扶植和利用,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儒学的实际地位日趋衰落,未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隋朝统治者利用、扶植儒学  北周静帝大定元年(581),隋王杨坚手握重权迫使周静帝禅位于他。据史书记载,杨坚曾多次下诏提倡儒家的礼仪道德。如开皇三年(583)下诏说:“行仁蹈义,名教所先,厉俗厚风,宜见褒奖。”(《隋书·文帝纪》)鼓励符合儒家行为规范的事物,移风易俗。开皇九年,复下诏日:“朕祗承天命,清荡万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薪火相传承文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