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移民入滇史话

出版时间:1998-2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郝正治  页数:384  
Tag标签:无  

前言

云南是山的世界,正是这山,养育了云南各族人民,造就了云南人民大山一样的性格。云南是水的世界,孕育了古老的滇文化,浇灌出云南民族文化的绚丽色彩。云南与内地及海外,虽然山峦相阻,却流水相通。更有古人开凿的五尺道、建昌路作为与中原联系的纽带,古西南丝绸之路通向内地,走向世界,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辉煌的一页。汉民族是云南各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自战国楚将庄开滇起,就以不同方式从不同的地方逐步迁徙入滇。特别是明代洪武年间以军屯、民屯、商屯、谪戍、充军等方式迁徙了大量汉民。他们把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文化等带到了云南,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滇汉民带进的中原文化与云南固有的民族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相互交融形成了今天的滇文化。滇文化的特点在于其民族性,也就是各民族的个性与共性兼而有之。正治同志所著《汉族移民入滇史活》以严谨的典出、丰富的史料以及深入民间考证的详实资料探索了内地汉民迁徙入滇过程以及人滇后与各兄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包融、相互促进,在开发建设云南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该书涉及云南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教育、民间易俗等各个方面,纵横几千年。它不仅对于追寻云南汉民共同关心的祖籍问题、了解先辈徙滇过程以及定居云南后的情况大有帮助。

内容概要

  本书对云南汉民所关心的祖籍、徙滇过程以及徙滇后的情况作了初步探索,尤其对于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说法作了较为详尽的考证。云南古无汉民.自庄踽开滇至今历代的征伐、戍边、军屯、商屯、谪戍、充军、流官、南下、支边等等,犹若一个个音符,构成了云南与内地交往、交融、包容、演变的旋律,而此又构成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排斥而产生了优秀的滇文化的主旋律。  本书欲在这主旋律中谱进一个和谐的音符。

作者简介

郝正治,云南省曲靖市人,字壤泰,号乌蒙庶人,1949己丑年生。一个只有七年中小学学历的“老三届”,工、农、兵都当过,是一个长期为领导开车的机关小车驾驶员。爱好书法、对联,近年又潜心研究地方史,靠勤奋刻苦自学,著有《楹联源潭》、《翠峰志》、《珠源梦》,与吉成合著《珠江源揽胜》、《珠源风光》,以及大量的碑刻记类文章百多万字。现为中国作协会员。

书籍目录

序起始篇 第一章 秦汉时期的移民  一、最早的记载  二、滇有楚风  三、秦修五尺道  四、吕不韦后代充军云南  五、彩云南现  六、汉习楼船  七、武侯奠安 第二章 唐宋元三代的移民  一、唐将不备  二、宋挥玉斧  三、元跨革囊高潮篇 第三章 明军进军云南  一、使臣谕梁王  二、南征云南   1.白石江大战   2.回马一枪   3.两把尖刀   4.讨平叛酋  三、颍川侯续征云南   1.颍国公二征云南   2.颍国公三征云南   3.颍国公遭诛   4.颍国公后裔充军云南  四、沐英第四章 举世大屯垦 一、云南地方政权的建立  1.置三司  2.设府县  3.立卫所 二、屯田  1.屯田的历史  2.全国大屯垦  3.屯田云南   (1)西汉屯田   (2)元代屯田   (3)明代屯田  4.军屯   (1)军皆世籍   (2)定点驻屯   (3)建立军户   (4)三分操备七分种   (5)实行奖惩,自给自足   (6)南征军定居云南   (7)稻子的传说  5.民屯   (1)移民屯垦   (2)税赋  6.商屯 第五章 充军云南尾声篇 第六章 明代以后的移民作用篇 第七章 汉民入滇与云南社会经济的飞跃专题篇

章节摘录

不韦县城就在今保山市金鸡镇(前称金鸡村)。金鸡村依山面水朝坝,是个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地。越过澜沧江天堑的兰津渡(霁虹桥),翻过江北大山就到了金鸡村。由于兰津渡的艰险,汉武帝通博南山道,渡者艰辛,当时流传着一首“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澜沧,为他人。”的歌谣。吕不韦的后代被充军保山数百年后,其后裔吕凯做永昌郡五官椽功曹时,他的点将台就建在金鸡村,至今遗迹尚存,更有一棵已经枯死的大树立于台上,传说是当年吕凯的拴马树。吕凯字季平,后人为纪念他,金鸡镇至今有一条季平街。追溯云南汉民始末,以充军方式进入云南最早者要数吕氏,至今已然两千多年矣。吕氏世代定居云南,几百年后又出了像吕凯这样的名人。及至明初大批汉民涌入云南,生活在保山一带的吕氏后代及西汉到保山垦田的汉民自称旧汉人。明代以前,要数汉代进入云南的汉民最多。《史记·平准书》说:“当是时(按,指汉武帝时),汉通西南夷,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一钟致一石,散币于邛焚以集之。数岁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司马迁此载较为详细地说明了汉代欲统治云南,首先得开通道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道路不通是无法控制云南各夷酋部落的。所以“筑路者数万人”,而即使修通了道路,又经常被蛮夷堵塞,使运粮入滇困难重重,于是“乃募豪民田西南夷”。这里明白说明汉武帝时就已经移民入滇屯垦。其目的在于解决粮食问题,而其实际意义是向以少数民族为主体民族的云南输入汉民,以便进一步控制云南。然而武帝这一着没有成功,因为进入云南的汉民仍然微乎其微,很快就被当地民族同化了。在这一问题上真正的成功者是朱元璋。洪武年间百万汉民入滇,在云南历史上,汉民族一跃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这百万以上的汉民就不可能再被当地民族同化了,事实也正是如此。

后记

寻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传统。云南的汉民族更爱寻根,因为他们的祖先都是在不同的时代以各种特殊的方式迁徙入滇的,特别是明初洪武年间众多的汉民以南征、流官、军屯、民屯、商屯、谪戍、充军、流寓等不同方式从中原、江南等广阔地域迁徙入滇,散布在云南各地的城镇、坝区、山区,至今已历六百多年,繁衍二十多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族移民们将中原文化带进云南并传播给云南各民族,与各兄弟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优秀的滇文化。如果说在明代以前,由于云南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而进入云南的汉民族因数量微小有相当部分被其他民族同化的话,那么,明代的云南则是敞开了大门,接纳了百万以上的中原汉族移民。洪武年间的百万汉民入滇,彻底打破了云南自古以来的封闭、半封闭的落后状态,标志着云南与内地交往步入了一个广泛的、深层次的、全方位的时代,更标志着中原文化向云南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纵深切人。先进的中原文化与优秀的云南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致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渐次接近了全国的发展水平。现居云南的明代汉族移民的后裔多数声称他们的始祖“来自南京应天府”或“从南京柳树湾高石坎充军来此”。但是,由于六百多年的沧桑,很多姓氏既无家谱又无墓志铭可考,三代以上情况就弄不清了,因此,寻根成了他们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的心愿。本书拟就云南汉民族共同关心的“祖籍”、徙滇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问题作初步探索。

编辑推荐

《汉族移民入滇史话:南京柳树湾高石坎》是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汉族移民入滇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及汉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书虽然是非专业作者编写,但由于身处云南并且对云南文化有着深厚且独到的见解,可以从小入手看待问题,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和反思。本书主要讲述汉族迁徙至云南的一些民间或是古籍文献记载的故事,着重以南京柳树湾为个案研究,实地考察,细致深入。
  •   汉姓滇人必读,追溯先祖历史。
  •   这本书真实的再现了历史,很好,但印书用的纸张感觉不太好。
  •   引用的文言文太多。
  •   了解历史,书很好
  •   我们祖上就是那个时期来到云南的。值得一看
  •   书还不错,正版
  •   写这样的书不易!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