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享经济学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作者:李炳炎  

前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怎样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需要各方面包括经济学家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李炳炎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与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研究”的最终成果《利益分享经济学》,我认为是对怎样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有益探索,也是对中国人民如何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有益探索。李炳炎教授研究分享经济问题已20多年。1981年他在《社会主义成本范畴初探》一文中,已提出了“除本分成制”分享经济观点。以后他写了几本专著,特别是在1987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成本论》中,继续深入阐述他的公有制分享经济观。李炳炎指出,分享是以企业净收人为基础,是和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紧密联系的,因此,职工收入不再由企业外部的力量决定,而是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职工个人的劳动贡献的大小,使职工收入成为其劳动贡献的所得。净收入分成制是公有制分享经济的典型实践形式。所谓企业净收入就是实现了的企业净产值,可由销售收入扣除物耗成本求得。净收入分成制就是将净收入在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个经济主体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分配。职工不拿固定工资和奖金,而是按照事先确定的比率分享净收入。显然,按照公有制分享经济观,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需作重大的实质性改革。看来,李炳炎教授的公有制分享经济观,目前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处于向社会和学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设想的阶段。如果能够得到较多的成功实践案例的支持,那就更好了。

内容概要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本书研究怎样通过利益分享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简介

李炳炎,男,江苏无锡人,1945年2月出生,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获得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特岗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兼职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曾任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江苏小康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市场营销学会会长、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顾问、南京金箔集团顾问等。
1981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导师为著名经济学家卓炯先生。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教授。
代表性论著 《李炳炎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新成本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需要价值理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社本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卓炯:经济学的革命》(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年)、《中国经济大变革一一从产品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共同富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发表论文500余篇,论著获奖百余项。其中,获全国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二项,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一项。

书籍目录

序言自序导论:中西方分享经济理论代表性观点比较评析上编 扬弃与借鉴:西方分享经济实践与理论考察 第一章 西方分享经济实践形式的发展及其启示 第二章 西方分享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形成 第三章 西方分享经济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中编 经济观变革:从利益独占转到利益分享 第四章 中国特色分享经济实践形式的产生与发展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内在逻辑与理论公式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范畴体系 第八章 中国特色分享经济制度的典型形式 第九章 分享制能够在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运用净收入分成制于初次分配的案例分析 第十章 确立劳动者对劳动的所有权制度实现劳动权益主导下的利益分享 第十一章 股份合作制经济的两种发展趋势与利益分享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分享经济的特殊功能与现实社会制度基础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分享经济的宏观经济效应探析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下编 新路径开拓:通过利益分享实现共同富裕 第十五章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分析 第十六章 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的成因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来源与本质内涵 第十八章 社会公平、社会和谐与利益分享 第十九章 以利益分享为主线构建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 第二十章 加快二元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共同富裕进程 第二十一章 探索工人阶级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途径 第二十二章 构建以利益分享为轴心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第二十三章 中国特色企业制度创新与利益分享 第二十四章 开拓从利益分享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第二十五章 通过利益分享推进共同富裕实现进程的对策大思路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上编 扬弃与借鉴:西方分享经济实践与理论考察第一章 西方分享经济实践形式的发展及其启示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茨曼提出用分享经济制度取代工资制经济,用来解决资本主义世界面临“滞胀”等难题而企图使资本主义摆脱困境、继续发展以来,西方分享经济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为了对西方分享经济进行借鉴和扬弃,吸收其合理的成分和对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建设适用的东西,我们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批判地吸收的精神,对西方经济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作了前沿跟踪研究。本章较为全面地归纳了西方分享经济的各种主要实践形式,并对其参考价值作了适应性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分享经济的实践形式比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当年归纳的分享经济的各种形式又有了新的拓展。一、西方分享经济实践形式的发展情况(一)利润分享制 利润分享制是指企业所有者和职工共同分享企业利润的一种企业纯收入分配模式。一般而言,企业职工只参加企业的利润分享,不承担企业的亏损和风险,企业根据盈利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利润分享。利润分享制度是相对传统的固定工资制度而言的。分享制度是与工人的工资和某种能够恰当反映厂商的指数相联系的。这里的“厂商经营的指数”主要是指“厂商的收入或利润”。这样,工人和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达成的就不再是规定每小时多少工资的合同,而是工人与雇主在企业收入中各占多少分享比例的协议。对于雇员来说,无论是固定工资制度还是利润分享制度,其分配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两种制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却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威茨曼提出“利润分享”的本意,并非真正让工人去分享利润,而是作为治理滞胀的药方。因此,利润分享制度对通货膨胀和就业的影响是其核心内容和优势。

后记

《利益分享经济学》这部著作,是由我负责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与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研究》(编号:05BJL009)的最终研究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是由我在20世纪80年代初所创立的,经历了艰苦而长期的探索过程。历史与事实业已证明了它的顽强生命力。2005年我以此为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获成功,为完善和拓展这一新理论并将它应用于解决当前利益矛盾、贫富差距扩大和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提供了条件和平台。由于调查和研究工作量很大,采取由我主持,拟出写作提纲、确定主题思想和要点,提出写作思路和写作要求,然后由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写出书稿草稿,经我反复修改后定稿。书稿的关键部分均由我亲自写作。为了培养新人和传承本人的学术思想,课题组成员大部分是本人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并吸收了个别优秀教师参与写作。参与本著作初稿写作的课题组成员及其所承担的任务分别如下:孙迎联:导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唐思航:第19、25章。(江苏省委党校硕士、张家港市委党校教师)沈建国:第9章。(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内蒙古河套大学副教授)谭芝灵:第10、11章,及第18章的部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后)王小刚:第24章。(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江苏科技大学教师)刘变叶:第13章。(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袁灏:第16章。(河南周口师范学院教师、经济学硕士)方竹正:第20章。(徐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牛政科:第2、3章。(中央财经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人员)王珍:第14章。(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孙然:第1章。(江苏省委党校硕士生)郭晓东:第22章。(南京财经大学教师、经济学硕士)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利益分享经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经典社会主义对商品、货币的拒斥是源于对资本剥削的否定。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选择市场经济之后人们发现马克思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市场在促进生产力巨大增长的同时其优胜劣汰机制也在日益产生者两极分化,如何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带来共同富裕,让社会主义的每一位劳动者共享改革的成果是摆在当代中国经济学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得不到彻底的解决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假命题。作者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了一些符合实际的独创性见解。对于如何破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举世难题有很好的推动重用,多一些这样的书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困惑会早日消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