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河南文艺 作者:吴越 页数:306
前言
真假历史正史野史和演义在中国,不论古今,读史书的人总没有看小说的人多;看小说的人,又没有看戏、听说书、看电视剧的人多。 可以这样说:在历史知识的普及上,中小学老师的影响力,绝没有小说家、戏剧家甚至说书人的影响力大。 其原因,第一,进课堂听课的人不如看小说的人数多,更不如看戏、看电视剧的人多。前者只限于知识分子,至少也得认识几个字;而后者则不分男女老少、知识高低,甚至包罗所有的文盲!第二,也可能有的历史老师不善辞令,讲起课来干巴巴的,枯燥、乏味而难懂,不如小说家的生花妙笔,不如说书艺人的有声有色,更不如演员的舞台形象生动逼真!如此循环反复的结果,正如西欧谚语所说:谎言重复千百次,就会变成真理。于是,戏说、演义,也变成了历史。千百年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曹操是个奸臣,诸葛亮是个妖道,李逵是个英雄,陈世美是个杀妻弃子的恶棍。——这些,都违背了历史。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得不说:历史学家不太善于做知识普及工作;这是历史学家的一大失败。 有一个问题,似乎值得深思:文艺作品是允许虚构的,包括人物和故事,都可以“无中生有”。甚至可以说,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那么文学艺术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不是允许虚构呢?从理论上说,应该不允许。因为那是脱离历史,颠倒黑白,会误导读者和观众的。 但是现在的舞台和荧屏上,却堂而皇之地流行起历史剧的“戏说”来。据说这是在发挥戏剧的“娱乐”功能,也就是某些电视艺术家经常说的“电视剧只要好玩儿就得”。尽管编剧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是“戏说”,告诉你这“不是历史”,但是观众在“娱乐”的前提下欣赏“戏说”,却难免被戏说潜移默化,拿戏说当历史。 这样的结果,戏说剧的编剧是不负责任的。他当然有理由:我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是戏说,不是历史么?和珅这个人物,仅仅在十几年前,还只是历史学家在书斋中的研究对象。虽然早在清代的笔记小说中就有大量关于和珅故事的描述,但是相对而言,流传并不广,读者并不多,影响并不大。即便教授们在大学课堂中讲清史,也只是在讲到乾隆、嘉庆两朝的时候轻轻一笔带过,说他是乾隆的佞(nlng泞)臣,鼎鼎有名的大贪官,贪污数量超过国库,后来被嘉庆所杀,如此而已。 自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播出以后,剧中那个由王刚扮演的、笑嘻嘻却贼不溜滑的大贪官和珅形象,简直深入人心,成为几亿观众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了。——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科技加精湛艺术的辉煌成就。 但是《铁齿铜牙纪晓岚》,恰恰是一部戏说历史剧。剧中的和王申,只是编剧、导演和王刚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和珅。先不说电视剧中和王申的那些故事是否杜撰,单说他的年龄.,就是“反历史”的:电视剧中的和珅,年纪居然和乾隆皇帝、和纪晓岚都差不多,好像他们三个是“同龄人”;其实,和珅比乾隆皇帝小四十岁,比纪晓岚也小三十多岁。和珅是在乾隆皇帝死后没几天就被嘉庆皇帝赐死的,那时候和珅还不满五十周岁。可是乾隆死的时候,已经快九十岁,是个步履蹒跚、老态龙钟、性格变态、脾气古怪又十分健忘的耄耋老人了。再说人物形象,按史料记载,和珅是个美男子,绝不是王刚扮演的那一副贼不溜滑的怪相。倒是纪晓岚,据流传下来的画像看,是个又矮小、又丑陋的小老头儿,还是个近视眼,绝不像张国立那样的魁伟英俊。 古今中外,贪官无数。但是和珅居然被列为贪污者的班头、受贿者的领袖,原因就是他创造了一个官员所能贪墨的最高数字。当时清廷一年的国库收入,大约是白银七千万两;和珅赐死以后抄家所得的数字,“估价”为十几亿两,一般认为是国库十五年的收入,有人甚至说是二十年的收入!这可能么?当然不可能!说和珅贪黩,没有人会否认;说他一个人拥有十五至二十年当时的国库收入,比皇帝还富有,就是神话,就是强加给和坤的不实之词了。中国人所谓的“富可敌国”,不过是夸张的形容词。没有考证过清代户部的银库有多大、存银有多少的人,根本不可能理解七千万两银子堆放在银库里占有多大的面积。谁家里的银库,会比国库大十几二十倍?那得有多少个“库丁’’来看守管理?文章就出在“估价”二字上。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标准。特别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无法复制的奇珍异宝、文物字画,怎么定价?还不是说多少就是多少?一件珍宝,对你来说,也许毫无用处,但是经过“文物专家”们一鉴定,说它价值连城,比和氏璧还值钱,谁能反驳?中国人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传统习惯,或日认识误区:评价历史人物,历来就习惯于“二分法”:不是好人,就是坏蛋;不是忠臣,就是奸贼。说一个人好,这个人就好得像一朵花儿,简直是千古一人、世上无双;说一个人坏,这个人就一无是处,那可真是“头顶上生疮,脚底下流脓——坏透了”。是好人、忠臣,必定好到白璧无瑕,两袖清风,大公无私,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说他是坏蛋、奸贼,就必定坏到阴险狡诈,心狠手辣,祸国殃民,卖国求荣,恶贯满盈,十恶不赦。总之,不把好人坏蛋分别移居到南北两极,是不会满意、不肯罢休的。有几个人像孔子的高足子贡那样,能认识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意思是说:商纣王原本并没有那么坏,只是因为他被定性为坏蛋了,因此后来一切的脏水都往他身上泼了。 和珅是贪官,纪晓岚就干净?苏东坡的东坡草堂,那是的的确确用茅草苫盖的,而且还是苏轼亲自爬到房顶上苫盖的。那时候的苏东坡,没有收入,要自己种田吃饭。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呢?一百多年之后,著名散文家杨朔在1946年到纪晓岚老家河北献县崔儿庄去参观,那里依旧是深宅大院,甲第连云(现在经过修缮,开发为旅游区,更加焕然一新了)。为此他写过一篇题为《“阅微草堂”的真面目》的文章,揭开了所谓“草堂”的真相,认为“无非是以风雅作为道具,遮人眼目而已”。要知道,纪晓岚终其一生,也没进入军机处。他只是一个“文臣”,而不是“权臣”。 据清人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记载,纪晓岚有一妻六妾,纵欲惊人:“纪文达(纪晓岚)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的记载更加惊人:纪晓岚“一日不御女,则肤欲裂,筋欲抽。尝以编辑《四库全书》,值宿内庭(廷),数日未御女,两睛暴赤,颧红如火。纯庙(乾隆皇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简称“纯皇帝”;“庙”是对已经死亡的皇帝的讳称)偶见之,大惊,询r问何疾,公以实对。上大笑,遂命宫女二名伴宿。编辑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宫女赐之。文达欣然,辄以此夸人,谓为‘奉旨纳妾’云”。 贪污案发,政府审判,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特别是专制独裁、权大于法的人治社会,其结果,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关系复杂,受到层层保护,结果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象征性地判几年刑,在监狱里也是变相休闲,像上海首富周正毅似的,顿顿饭四菜一汤,随时可以用手机指挥手下继续干坏事,而且不久就保外就医,回家享福去了;一种是压力来自最高领导层,未经审判,就先“内定”,上面要求穷追死打,下面就层层加码,结果是蚂蚁变成了大象,不送上断头台不算完。 和珅的贪污案子,虽然也有人检举揭发,但是最终如何处置,关键在于嘉庆皇帝的决心。因为乾隆的晚年,醉心于享乐,尽情挥霍的结果,所谓的“康乾盛世”,到了嘉庆接手,实际上已经是“绣花枕头”,外强中干了。嘉庆为了维持他的“国祚绵长”,手里没钱,可就寸步难行了。因此,他不得不拿和珅开刀,要“借”和珅的银库充实“国库”。这就是民谣所唱的“和珅倒,嘉庆饱”的实质。凡是明眼人,其实谁都看得到这一步棋。偏偏和珅这个聪明人,反倒没有觉察,没给自己留有后路!和珅被赐死以后,在“墙倒众人推”那种特定情况下,贪污数字只能夸大,绝不会缩小。特别是由官员出面对某一件珍宝的估价,说它值五百万,就是五百万;说它值一千万,就是一千万!谁敢“讨价还价”?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历朝历代的贪官,究竟是怎么贪污受贿的,已经无法亲眼目见,只能从故纸堆中发掘了;而对于“今朝”的贪官是如何贪黩的,只要不是“睁眼瞎子”,大概人人都心知肚明吧?挑明了说,不外乎一个是规章制度不健全,体制有漏洞;一个是大权独揽,没有监督机构(或名义上有监督机构,却没有实施有效监督);一个是“上面有人”,也就是有一个宠信他的“主子”给他“保驾”,或者收买一个权贵给他充当“保护伞”。和珅作为一个贪官,当然也跳不出这几个框框之外。 大贪官和珅,二十多岁就已经主管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了。这样的高官,只有他给别人当“保护伞”,他是不用保护伞的。他所需要的,是一个能给他“保驾”的主子。这个主子是谁?用不着我说,大家都知道,就是乾隆皇帝!历史上,唐虞时代的“帝”,也曾经有一个短短的“禅让”时期,近似于“天下为公”。前任选择后任,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贤能”二字。自从禹把帝位传给启以后,“开启”了一个四千多年“家天下”的时代。从此,“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什么人来当皇帝,就没有标准了。皇帝的来源,并不是由选贤任能产生,而是一靠武力取得,也就是俗话所说“天下是打下来的”;二靠父兄代代相传,哪怕是个白痴,他也是个“真命天子”。其实,傻瓜当皇帝,只要有一位“贤相”,对大臣和老百姓来说,还不是太可怕;可怕的是地痞流氓当皇帝。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一个是地痞出身,一个是流氓出身,而且还都是“极聪明”的人,在他们手下当官员和老百姓,那可就苦了,惨了……大家当然也都知道,乾隆皇帝在历史上、在大家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昏君,而是一个“明君”。有清一代所谓的“康乾盛世”,就是乾隆皇帝和他的祖父康熙创造的。 他二十五岁登基当皇帝,不但是个风流倜傥的潇洒才子,书画皆精,善于赋诗,而且开创了写诗最多的历代纪录(至少比“诗多好的少”的郭沫若多;有说三万首,有说四万首,但是很可惜,居然没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这一点,竟比郭沫若还不如),还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实际上是侵略或镇压周边的异族小国;这已经是“历史”了,用不着讳言),所以不论正史野史,对他都持歌颂态度。但是他最大的缺点和错误,就是贪恋皇位过久。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凡是老人治国,都不免出现独断独行、偏听偏信、刚愎自用又宠信佞臣这样几宗“老毛病”。和珅如果不是在乾隆的驾前,而是在嘉庆或“什么庆”的驾前称臣,就不可能容忍他如此肆无忌惮地贪黩,他也不会落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乾隆对他的宠信,不但造就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贪官,也使他自己的“一世英名”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个意义上说,乾隆宠信和珅,不但害了和珅,也害了他自己。——英年的乾隆皇帝,开创了“盛世”,而恰恰是晚年的乾隆皇帝,亲手葬送了自己开创的“盛世”。有清一代,在他之后,就开始走向了衰败和没落,这和乾隆皇帝这个“老糊涂”绝对有关系。——老人政治的不可取,乾隆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关于和珅的历史资料,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乾隆时代,他是个被吹捧的显赫人物;在嘉庆时代,他是个被臧否的丑陋人物。一正一反,形成极大反差。不但议论他的人多,记录下来的笔记小说也不少。如果嘉庆不杀他,那关于他的历史记载,肯定都是歌功颂德,可信度不会太高;事实上乾隆一死,嘉庆就下决心把他铲除了,于是关于他的记载,肯定都是千夫所指,可信度同样不会太高。 嘉庆十九年,已经是和珅被杀的十五年之后了,清朝国史馆的翰林们把写好的《和珅列传》送给嘉庆过目。嘉庆见记载极其简单,总共寥寥四页,只记录了和珅的一堆官阶履历,很不满意。他批示说:和珅并非一无是处,他“精明敏捷”,任职三十年,还是做了很多事情的。只是和珅贪鄙成性、怙势营私、狂妄专擅、贪婪专权,才不得不加以重罚。并说:几百年以后,人们还要根据这些列传来考证一个人的生平,功罪不明,怎么判断他的好坏呢?所以,国史列传不可编得太过简单,应该肯定他也有成绩的一面(可能是顾及到对他“皇考”的声誉和面子吧)。为此嘉庆下令,让国史馆重写。——由此可见,所谓的“正史”,尚且如此富有“弹性”,可以随心所欲,至于“戏说”的电视剧究竟有几分可信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记录关于和珅的历史资料太多,一方面是第一历史博物馆中保留有全部的《和砷犯罪案档》,一方面是清代和民国以来有大量的笔记小说流传。从道理上说,“档案”是官方的记录,应该最正确;但是正因为它是“官方”的记录,在首先肯定和珅是大贪官的前提下,它反倒是“御定”档案,不太可靠了。 关于和珅的生平,就是如此:正史过于简略,而详尽的野史,特别是描写得声情并茂的小说,无非是“主题先行”,然后凭主观想象瞎写一气,不但离史实很远,有时候居然还和历史背景脱卯。 例如关于和珅的婚姻和家庭,正史上说他有妻也有妾,但除了正妻冯氏有姓,“次妻”也就是侧室是从皇宫中“出来”的无名氏之外,至于其他小妾共有多少、叫什么姓名,则一个字也没提起;再看野史和笔记小说,至少可以详细说出三个小妾的身世和来历:其中一个是西北地区官员所进的“西域女子”,两个是正妻冯氏亲自选来、能歌善舞、还善于书画的红粉佳人。和珅被赐死以后,这两个红粉小妾都写下了情意绵绵的绝命诗句,然后一个跳楼,一个上吊,都以身殉情了。——谁在自杀之前,还有那样的闲情逸致,坐下来写诗,而且一写就是十首八首之多?后人无法考证事件的有无,只能以“有此一说”敷衍过去。 古今中外,多数贪官出身于地痞流氓或者破落户,但也绝不排斥有的贪官“根正苗红”,有的还很有才干。和珅也一样。在他发迹之前和之初,乾隆皇帝重用了他,固然有他善于阿谀奉承的“佞臣本质”的一面,但也不能否定他学识高深、办事能干的一面。不然的话,像乾隆皇帝这样的“明君”,满朝文武,才子能人极多,也不会稀里糊涂地就独独看中了他!像嘉庆皇帝这样对他恨之入骨的“庸君”,也不会说他“有过功劳”了。 才干和人品,绝对是两回事情。宋徽宗时代的佞臣、“六贼’’之首的蔡京,不但是个著名的书法家,还是经过县试、府试、会试、殿试层层考核选拔出来的堂堂状元呢!和珅不但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儒家典籍,能当并非挂名的四库全书总裁,还善于作诗,精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他不但善于理财,总管全国财经十几年,让军费有着落、薪俸不短缺,能让乾隆皇帝最后两次下江南,不动用国库的开支,而他自己还能从中中饱私囊。这样的人,不是“奇才”,怎么做得到?我这本小书,不是研究和珅的历史著作,而是用讲故事、聊闲天的方式,以和珅为话题,在不否认和珅是贪官的前提下,厘正一些事实真相,发表一些我个人的看法。观点可能与众不同,但前提是都以事实为依据。这些看法,在学术上也许没有什么建树,但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至少比数落那些张家长、李家短的“名著”具有更多的文化气味和色彩吧。 吴越2011年5月1日,写于北京
内容概要
《另眼看和珅》以清代大贪官和珅为话题,以《清史稿》中的《和珅传》为线索,旁征博引,去伪存真,纵论其一生从式微到显达再到崩溃的过程和得失,同时旁及其他相关人物。 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都有贪官,但是贪到像和珅这种程度的,也实属罕见。是什么心态、什么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位“历史名人”?是什么人推波助澜引导他走上这条道路?是不是也有强加给他的不实之词?请听耄耋老作家吴越先生通过讲故事、聊天的方式,为您娓娓道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解剖和坤这只“麻雀”,既可以分析出现贪官的原因,也可以从中找出漏洞所在,加以堵塞。这就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作者简介
吴越,1932年5月出生,浙江省缙云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俗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制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协荣誉委员、联想集团顾问、浙江省缙云县文联名誉主席。长篇历史文化小说《括苍山恩仇记》,五卷200万字,198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畅销70万套;另出版有《水浒传》(少年版)、《吴越评水浒》、《吴越品水浒》等系列专著,共100多万字,与戴春合作的史诗式长篇小说《悲欢世界》三部曲,纯学术著作《缙云县方言志》一册。
书籍目录
前言 真假历史正史野史和演义一 和珅是将门之子,幼年并不贫穷’二 和珅上的是什么学校?他的学业如何?三 英廉选中和珅做孙女婿,是和珅时来运转的开始四 和珅胸罗万卷,为什么连个举人也没考上?五 英廉手眼通天,怎么叫和珅去当侍卫?六 和珅被乾隆皇帝赏识的野史记载七 和珅被乾隆皇帝赏识的主客观因素八 办理李侍尧案件,和珅显示出才能九 和珅学了满蒙藏文,在什么场合使用过?十 和珅什么时候开始徇私舞弊?十一 和珅怎么出卖点子赚钱?十二 乾隆为何下江南?和珅是不是一路陪同?十三 香妃是谁?和珅怎么借香妃做文章?十四 和珅当崇文门税务监督,是否雁过拔毛?十五 天下奇闻:和王申的老师拜和珅做老师十六 是谁第一个弹劾和珅的?十七 是什么人非要杀和珅不可?十八 嘉庆是怎么处置和珅的?十九 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分析二十 奴才的奴才:“相府大总管”刘全二十一 和珅共有多少财产?其中多少是贪黩所得?二十二 和珅急流勇退,可以避免身败名裂吗?二十三 和珅的儿子和儿媳妇附录一 《清史稿》中的《和珅传》附录二 《清高宗本纪》(与和珅有关部分)附录三 和珅及相关人员编年表附录四 和珅官职升迁表
章节摘录
一 和珅是将门之子,幼年并不贫穷 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少贫无藉…… ——《清史稿·和珅传》 电视剧中,人们称和珅为“和中堂”、“和大人”。“中堂”,是对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尊称,就像人们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一样。那么,和珅一定是姓和名珅啰? 其实不然。这是汉人不了解满人的姓氏传统,张冠李戴了。 《清史稿》卷三一九的《和珅传》中,开宗明义第一段就说: “和珅,字致斋,钮祜(hu户)禄氏,满洲正红旗人。少贫无藉,为文生员。” 正史中的“列传”,因为收录的人数太多,大都写得非常简略。《清史稿》中的《和坤传》,不但简略,而且写得很差劲,有的地方前言不搭后语,简直不知所云。其原因,就是因为和珅这个人物的传记很不好写。《和珅传》的第一稿,不但被嘉庆皇帝所否定,连起草的翰林都被罢职了;因此后任起草者难免有些胆战心惊,最终弄成了这个样子。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对历史背景不太清楚的人,难免会一头雾水。因此下面要简单地解释几句。 首先解释什么叫“钮祜禄氏”。简单地说,“钮祜禄”就是和珅的姓。 满族人的姓氏很多,也可以编一本《满洲百家姓》。据《清朝通典· 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清入关以后,一共有姓氏六百四十七个。姓氏的来源和组成情况比较复杂: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其中三分之一是《金史》中出现过的女真人姓氏,这是女真族的古姓。早先更多的满族人,特别在游牧时代,在水草丰盛的地方聚族而居,形成原始部落,生活非常简单,根本就没有姓氏,有的只有名字,有的连名字也没有。后来与外族的联系来往多了,为避免同名,往往在名字前面加上所在部落的名称,于是先形成了近似于姓氏的“准姓氏”,后来逐渐演变为正式的姓氏。例如慈禧太后叫“叶赫那拉”氏,叶赫就是地名,那拉则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叶赫那拉”,也就是叶赫地方、那拉河边的人。清兵入关以后,虽然有一部分人尽力张扬自己是满人,但也有一部分满人不愿意显示自己的“旗人”身份,就借用汉姓。这种情况在清朝覆灭以后尤为突出。满族人很少有单姓,改姓的时候,有保留第一个音节的,例如姓“佟佳”的,就改姓佟;有根据含义改的,如皇族“爱新觉罗 ”,满语的意思是 “金子”,所以爱新觉罗家族许多人就改为姓“金”;而有的人干脆选择《百家姓》中的第一个姓,自认姓“赵”。此外,蒙古人降了后金之后,满蒙通婚的结果,是一些蒙古族人变成了“旗人”,他们原来的姓氏,也变成了满洲姓氏中的一部分了。 钮祜禄是满族大姓,而且是女真时代的望族。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其实是汉人,原姓钱,后来改入钮祜禄氏。据史籍《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满族钮祜禄氏,属于老满洲氏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地区。满语“钮祜禄”,就是“狼”的意思。“狼”是满族先世女真族的图腾之一。女真族人出于对狼的崇拜,以狼作为图腾,一部分人就用它为姓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汉人对 “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也曾经有过几度变化:辽国时期称“敌烈氏 ”,金国时期称“女奚列氏”,元朝时期称“亦气烈氏”,到明朝时期,才称“钮祜禄氏”。满清覆灭以后,旗人为避祸,大都改为汉姓,钮祜禄氏也不例外,有采用第一音节改姓“钮”的,也有根据含义“狼”的同音字改姓“郎”的,还有人把“钮”字的“金”旁去掉,改为姓“丑” 的(按:汉族本有“丑”姓,是公孙丑后代的旁支)。 因此,如果“较真儿”的话,称和珅为“和中堂”、“和大人”是错误的,应该称“钮祜禄中堂”、“钮祜禄大人”,至少也应该称“钮中堂”、“钮大人”。 其实,满洲人的名字,早在入关之前,就已经有了汉化的倾向。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儿子,都用满语取名字,例如多尔衮、莽古尔泰,都是满语,“代善 ”也应该是满语的译音,独有“皇太极”,分明是汉语,至少是汉语的音变。一说“太极 ’’就是“台吉”,也就是“太子”一词在满语中的说法。另外一个旁证:皇太极这个名字在满文中,按拼音看,应该是“阿巴海”。英文版的《清史》,所有的“皇太极”,都不是翻译成Huang- taiji而是翻译成Abahai,可见“皇太极”是汉名。再例如顺治皇帝的名字 “福临”,也不是满语,而是汉语。入关以后的满人,用汉语取名字的就更多了。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满人的姓名,有的全是满语,有的半满半汉——姓氏用满语,名字用汉语。和珅的姓名,也应该是“钮祜禄·和珅”。和珅绝对是汉名。但是人们习惯于叫他的名字和珅,而忽略了“钮祜禄”这个姓,包括皇帝。于是以讹传讹,竟有人以为他姓 “和”,叫他“和中堂”、“和大人”了。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小时候并不叫和珅,而有另一个汉名: “善保”。“和坤”这个名字,是他上学以后,启蒙老师给他另起的。“和”的解释有很多,不用细说了,而“坤”字,据《集韵》的解释,是“美玉也”。 古人的“字”,一般都是长大以后自己起的。和珅字致斋,应该也是他自己所起,当然是汉名。 下面解释《和珅传》中的第二句:满洲正红旗人。 大家都知道满人也叫“旗人”。因为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满族人就是军民不分,以“旗”作为“方面军”的军事统辖单位。今天内蒙古还有“旗”的行政区划建制,相当于一个县,就是清代满族军事建制的传统陈迹。明万历四十三年 (1615),努尔哈赤正式确立八旗制度:辖境内所有人员,全部编入八旗。其建制是:一个牛录三百丁(相当于今天的两个连),设牛录额真(“牛录”是满语niru的译音,是“ 箭”的意思;满族人狩猎时集体出行,由头人负责所有的箭;“额真”是满语ejen的译音,“主”的意思;因此牛录额真可以直译为“箭主”,一般意译为“佐领’,)一员、代子(满语:fen deboshiku的意译,“代行者”的意思,是佐领的副手)二人、章京(来自满语janggin,实际上是汉语“将军”一词输入满语以后的音变;早先八旗中所有的头领都可以叫章京,清顺治十七年规定:固山额真即旗主称都统,梅勒章京即副将称副都统,牛录章京称佐领;后来军机处设有文职章京,掌管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四人。八旗的编制为五五制: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满语,原义相当于汉语的 “游击将军”,辖一千五百人),设甲喇额真一人。五个甲喇为一旗(七千五百人,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半师或一个加强师),置固山额真(旗主)一人、梅勒额真(副旗主)二人。所有八旗人员,平时居住在同一地区,互为婚娶,耕田种地,牧马放羊,采参打猎,纳赋服役,听从汗王、贝勒的统率。“汗王”是全族的最高统帅;“贝勒”是满语be订e的译音,全称为“多罗贝勒”(满语:dorobeile),是第三等级的贵族称号,相当于 “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是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战争时期,牛录、甲喇、旗,就是军事建制。——因为牛录实际上以部落或聚居区为单位,每个牛录的总人数有多有少,并不固定为三百人,只求近似而已。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