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维特根斯坦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约翰•吉布森、沃尔夫冈•休默 编  页数:486  译者:袁继红 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尽管维特根斯坦对于文学说得相对较少,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他的著作与写作尤其是小说和诗的关联。《文人维特根斯坦》适时出现,它是一本范围广泛的论文集,收录的文章均围绕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文学理论和文学哲学展开。它还一并带来了哲学家和文学家的领军人物的著作,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维特根斯坦式”的批评——讨论包括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躁动》,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的诗歌学,以及弗吉尼亚•吴尔夫和瑞勒•玛丽•里尔克的著作节选。  从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到解构,《文人维特根斯坦》把维特根斯坦带到了文学研究的当前工作中——哲学与文学的关系、诗化语言的本性、虚构话语(fictional discourse)的逻辑和语义学以及文学与伦理学、语言哲学和认识论的关系。在运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我们获得了令人兴奋的洞见,来看待下列紧迫的问题:文学能告诉我们有关现实世界的什么东西?哲学能怎样解释我们阅读文学文本的实践?文学和道德哲学之间是什么关系?  本论文集对于维特根斯坦研究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拓展,毫无疑问,本书适合所有对文学和哲学研究感兴趣的人阅读。

作者简介

约翰·吉布森(John Gibson) 美国坦普尔(Temple)大学哲学客座助理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文学哲学、美学及心灵与语言哲学。著有《虚构与编织生活》(Fiction and the Weave of Life)。

书籍目录

作者简介鸣谢译者简介导论:维特根斯坦.语言与文学哲学第一篇 作为一种文学的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的文学 《的日常美学》注解 1.《哲学研究》的日常美学 2.“相同者至少不是相同的吗?”:维特根斯坦与诗的可翻译性问题 3.维特根斯坦的“不完美的花园”:作为诗的哲学之迷宫和梯子 4.躁动与达致安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的写作及方法 5.众多想象的世界与单一真实者:柏拉图.维特根斯坦与模仿 6.为人生而阅读第二篇 追随维特根斯坦而阅读 “关于道德哲学言不尽意的故事”之引语 7.关于道德哲学言不尽意的故事 8.“符号的生命”——维特根斯坦论读诗 9.维特根斯坦反对诠释:“文本的意义并不止于它的事实类型” 10.关于“文本的每一种解读就是诠释”格言的某些评论第三篇 文学与自我和意义的边界 11.扭转我们考察的方向:维特根斯坦的考察和荷尔德林的诗歌学 12.自传体的意识:维特根斯坦.私人经验.“内在图像” 13.独白和对话:维特根斯坦.《黑暗的心》和语言怀疑论 14.维特根斯坦和福克纳的班吉:反思和紊乱第四篇 虚构和《逻辑哲学论》 15.事实和虚构:反思《逻辑哲学论》 16.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虚构的逻辑第五篇 拓展视野 17. 在美学与艺术哲学中应用维特根斯坦“方法”的黯淡前景中英文对照表译后记

章节摘录

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具有非凡能力的作者。也许是因为对于彼时彼地的哲学家来说,这种能力实在不同寻常。但是,为何我们一次又一次提及这个话题呢?显然,这种重复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那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写作对于他的哲学研究是否是必要的,或者说在哪种程度上说,写作与哲学研究是否是一致的。如果你认为哲学的工作是论证,就会很容易忽略写作,也许把写作当作当代职业哲学的一种装饰物,因此不需要任何哲学的解释。但是如果你不能动摇这个直觉或幻想:写作不仅仅是装饰的问题(不是说写作本身是清楚的),而且如果你不希望否认定论证或类似的事情是哲学的内在要求,那么你将很难忽略对写作的哲学解释。我知道,《哲学研究》的日常美学一经承认,就没有哪个已知的美学理论有助于理解《哲学研究》的文学性——我的意思是它的哲学目标中文学的地位——并且没有任何工作可以强到能不借助《哲学研究》本身而理解其哲学目标。这是否意味着我要在《哲学研究》中寻找一种美学呢?我更愿意说,我不是寻找关于该文本的美学,因为这已偏离了《哲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我是想加入我的文章《正在减缓的衰弱》(Declining Decline)中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我追寻的不是《哲学研究》那陌生的道德情结或宗教情结,而是发现该著作的道德工作与其哲学工作是不可分离的。这有点像道德工作为了哲学工作,或者再次深入哲学工作中。(如同爱默生(Emerson)在《论自助》中所说的:“性格的教育作用远在人们的意志之上。人们总以为他们仅仅通过外部行为来传达他们的善与恶,殊不知善或恶每时每刻都在散发着一种气息。”)我还有一些超出一般美学的观点。那就是,《哲学研究》把它的工作或它工作采取的形式描述为综观式的表现方式(perspicuous presentation)(§122),这已很清楚地陈述了维特根斯坦写这本书的目的。而且该书宣称,它的工作是“把语词从形而上学的用法带回到日常的用法”(§116),哲学特殊的承诺不但通过语词的日常用法判断哲学,并且把哲学本身的信誉放置在处理日常语词之手。但我们也知道维特根斯坦反复要求的综观的观念(idea of perspicuous)内在于形式证明的操作中,在《哲学研究》的第一节他就明白地表达了这个观点。那么,他使用这个观点是不是想澄清一个理念,并相信他不能期望一本著作的每句话都是由日常语言构成呢?其实不然,他在下一段中继续坚持:“综观式表现这个概念对我们有根本性的意义。它标示着我们的表达形式,标示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因此,《哲学研究》是否包含了证明的等同词(equivalent)、类比或比喻?或者这是否意味着形式上严格执行论证,尽管它的表面表达形式不能将它们显示出来(spelling out)?我们还能怎样说明这些工作的影响,比如说在职业哲学的领域中去说明?我有一个不同的建议:维特根斯坦主张日常语言本身综观的可能性,就像数学与有趣的定理不同一样,日常语言也与有趣的语句不同。但是怎样才能不同呢?难道维特根斯坦关于综观的观点仅意味着形式证明的外观吗?我认为不仅如此,维特根斯坦一旦凭借综观的观念摧毁了证明的说服力或者整体经验,迟早他会用同样的观念,出于某个理由,打破整体的经验,或重新命令的经验,或者日常语言的经验,就像在日常语言的新视角中,发现对综观观念的新阐释一样。他说过,在这节中“综观式的表现方式居间促成理解,而理解恰恰在于:我们‘看到关联’。”理解证明要求看到关联。同样,理解整体也要看到句子间的关联。句子问是否有可以看到的有趣关联呢?我努力地寻找维特根斯坦关于日常语言综观性的特别阐释(§89)。在§89,维特根斯坦问道:“在何种意义上逻辑是崇高的东西?”如同我理解的一样,他的回答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式去理解他从《逻辑哲学论》向《哲学研究》的转向。我几乎从不允许自己有关于《逻辑哲学论》的观点,因为我不知道我的立场,但我现在不能避开这个问题。《哲学研究》回答道:“因为逻辑似乎具有一种特殊的深度,逻辑似乎位于一切科学的根基处。”接着文本中在句子问出现了一些破折号,破折号连接的内容标志着维特根斯坦的假想对象在对话。这个假想对象说道:“因为逻辑考察所研究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它要一直探人事物的根基,而不应该为实际发生的是这还是那操心。”维特根斯坦是反对这个假想对象的观点还是同意他的观点呢?又是一个破折号,写道:“(逻辑)产生出来,不是因为对自然事实有兴趣,也不是由于把捉因果关系的需要;而是出自理解一切经验事物的基础或本质的热望。”但是,这个追求是好还是坏,是虚幻的还是实际的呢?最后,这段写道:“并非我们仿佛要为此寻觅新的事实;而是:不要通过它学习任何新的东西正是我们这种探究的要点。我们所要的是对已经敞开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加以理解。因为这似乎正是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理解的东西。”由此可见,在这个哲学假想中,有些证明是实际的,而有些最后看起来像《哲学研究》的自我描述(self-description)。在《哲学研究》的第90节到133节集中了更多这样的自我描述。但是放弃把逻辑当作形式上的典范并不是说放弃把逻辑作为知识整体的最根本的形式体系。如果这样改变逻辑的地位,那么那种逻辑幻象表达出的哲学目标仍然保留着哲学重视智性的标志。它需要一种额外的理解,但不是什么新东西。它并不与科学形成竞争。它的目标仍然是本质(essence),即所有经验事物的基础。但通向-本质的方式是开放的,就像什么是本质上已掌握的但我们还未掌握一样。这个途径是我们语言的日常性。没有单一的或最终的规则去规定、显示、形成或改造本质的日常性或综观本质的日常性。维特根斯坦把这种达到旧目标的新路线称为语法研究,那么语法研究的形式或规则是什么呢?维特根斯坦说(§123):“哲学问题具有的形式是:‘我找不着北’”,(我可能会翻译成“Ich kenne mich nicht aus”)我曾经说过这就好比,当道特(Daute)开始讲述他的旅途时,他已迷失在人生旅途的黑暗森林中。这之间关联的复杂性就是维特根斯坦在此处要开始讲的东西,这种关联的复杂性让这个开头具有一种特定的形式。宗教把这种开头称为万劫不复。这也正是爱默生《论经验》的开头喊出“我们从哪里发现我们自己?”所要表达的。因此,作为对这种迷失的哲学解答,维特根斯坦提出要综观。综观在证明的领域之外,通过回归维特根斯坦所谓的日常语言或语言的“家”(打引号是提醒我们自己还从未到过那里),语言的意义得到澄清。这节将综观称为“中间环节”,因此我建议理解“看到关联”就是提供语言游戏——因为理解“看到关联”要在一系列“读”的例子中去理解(§156-§178),并且要比较“知道”一词的语法同“能够”、“可能”、“理解”这些词的语法(§150),更一般地,还要表明语法的来源,比如“意义”的语法部分地来自于“解释这个意义”,或表明语法的不同,比如“指出一个对象”与“指出对象的颜色”之间的语法不同。因此,综观终结了以“我不知道出路在何方”这种形式开头的哲学问题。尽管《哲学研究》最为人所知的是语言游戏的方法,但语言游戏的方法至少在职业哲学的范畴之外,它对语言没有多少要求——也没有给美学造成更大的困难——相比于奥斯汀(Austin)所主张的,当(而不是说他的散文容易特征化——我曾经在续写德里达(Derri-da)的《如何处理语言》中讨论过那个)。我的意思是,哲学地说明《哲学研究》的天才想法并不是在综观的范畴中提出的。很明显,进行语言游戏所需的只不过是通常掌握一种语言所需的。(这是个求与供的关系,它们是不同的,就好像突然地做和错误的做是不同的,看见面包和看见所有面包的标志是不同的;从他或她的行为中知道另一行为与仅从他或她的行为中知道另一行为是不同的)。这种天才将进一步看掌握一种语言是怎样需要哲学的,相应地,也等同于在掌握时迷失方向是怎样需要哲学的。如果写作的某个特征对于显示什么是根本的,那么这个写作对于《哲学研究》的哲学工作就是根本的。同时,这个写作也将归于“综观”的观念之下。

后记

承蒙严搏非先生和张志林先生之厚爱,问学之路承下《文人维特根斯坦》的翻译工作,感谢上海三辉咨询有限公司和二位先生提供历练之机,同时也甚感学识所限,内心惶惶。故翻译过程中,各位译者在师长和学友的帮助下,全力以对。然翻译生涯,译者才疏,定有诸多错漏之处,还望诸君批评和指正。书中翻译内容的分工如下:导论,袁继红译;第一编第3、4、6篇:夏代云译;第1、2、5篇;袁继红译;第二编、第五编,周燕译;第三编、第四编,闫坤如译。另外袁继红负责书后索引及全书的统稿工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认为我的话表明了我对哲学的态度:哲学真正只应该作为诗来写作。”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

编辑推荐

《文人维特根斯坦》是一本范围广泛的论文集,收录的文章均围绕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文学理论和文学哲学展开。本论文集对于维特根斯坦研究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拓展,毫无疑问,本书适合所有对文学和哲学研究感兴趣的人阅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人维特根斯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中有几篇文章研究视角独到,值得对维特根斯坦思想有兴趣者一读,但感觉翻译水平一般。
  •   没有看英文本,但感觉翻译得很差。硬着头皮看,实在看不下去了。然后从网上搜相关信息,找到一篇评论该书的文章,题为“维特根斯坦的歹命”,是南方都市报2009年的一篇文章,大家自己找来看吧。另外,不太喜欢该书的板式,封面也容易脏。在卓越上买过很多书,这是第一次评论,呵呵。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