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高本汉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马悦然  页数:330  译者:李之义  
Tag标签:无  

前言

1965年秋季的一天,我到高本汉远东博物馆的研究室去拜访他,当时我发现他的书架上放着两套精美的汉学词典书目。我跟他说我到处找这部作品而一直未能找到,他马上拿下一套送给我。在扉页上我发现杰出的法国汉学家马伯乐(Henri Maspero)所写的赠送给高本汉的字样。我指给他看,他眯缝着眼晴说:“这是用铅笔写的,很容易涂掉!”高本汉进行学术创作时,都使用一裁三折的22.5×36厘米的黄色对开纸。读完一部作品的最后一次校样以后,他便把漂亮的手稿扔进纸篓里。他自己只保存与国内外学者交流时写的大量书信中的很少一部分。他没有给后人有朝一日为他写回忆录做任何准备。他完全确信,他的作品比他本人更为重要。一些收信者比高本汉本人对后世有更多的考虑。由他的夫人艾琳(Elin)又称茵娜(Inna)收集、由他的女儿前地方法院法官艾拉·雪勒尔(Ella Ktihler)管理的家庭档案,其中包括的书信有:圣彼得堡时期(1909),中国时期(1910-1911),伦敦和巴黎时期(1912-1914)以及日本和中国时期(1922)。这部家庭档案还包括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高本汉上小学、初中和高中时瑞典语和拉丁语试卷,青少年时代的诗歌习作。

内容概要

早在1920年代,高本汉(1889—1978)就因其在中国方言和语言史领域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而蜚声国际,其成果体现在构拟汉语早期的两个语言阶段:中古汉语(公元600年代)和上古汉语(公元600年前)。这种对古汉语的构拟为高本汉对公元前10世纪初的重要文献进行划时代的文字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对古典文献的诠释、对语法的研究和对词典编纂的贡献,凸显了高本汉高深的造诣和科学的精准。为数不多的几部较为重要的语言科学和文字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其中一部分还被译成日文。他凭借雄厚的语言科学功底对中国古代青铜器断代的研究成果,也属于他的伟大科学研究成果。    高本汉没有涉足甲骨文的研究。作为瑞典人文学院的杰出成员,他为促进瑞典人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本汉的门生相对较少,但是全世界几代汉学家都尊崇他为学术大师。    马悦然是高本汉的得意门生,他在这部回忆录里描写了自己的老师在延雪平度过的青少年时代、始于1904年的辉煌科学研究生涯——从上中学开始,延续了七十多年。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一位勤奋科学家背后的、生活中的高本汉。

作者简介

马悦然,1924年出生于瑞典南方。1946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跟随汉学家高本汉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音韵学。1948—1950年,到中国四川作方言调查。1953-1955年伦敦大学中文系讲师、1956—1958年瑞典驻中国大使馆文化秘书、1959—1965年澳洲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1965—1991年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主任,1991年退休。1975年当选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共翻译中国古代、中古、近代和当代文学著作五十部。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在延雪平的青少年时代(1889—1907) 维特恩(Vattem)湖畔之城 家世 庄园主拉士和他的两个儿子 牧师女儿艾拉·哈塞尔贝和她的家族 中学 又善良又忠实的仆人 艰难岁月 知音诗人与翻译家 年轻的戏剧家 “母语之友” 学术生涯之第一步 高考第二章  自由自在的学生(1907-1909) 乌普萨拉岁月 俄罗斯之冬第三章 伟大的历险(1910—1911) 与炸药同船 太原大学堂 勤奋的方言研究者 彷徨 碑林之宝 海外记者第四章 彷徨的战略家(1912—1914) 逗留伦敦 在巴黎的沙畹和伯希和门下 第五章勤奋的写信人 博览群书 大问题 自省第六章 科学突破 留在乌普萨拉还是去巴黎? 论文答辩 好斗的副教授 为养家糊口奔波劳碌 鸿鹄之志第七章 哥德堡岁月(1918-1939)第八章 他使遥不可及的语言变得近在咫尺第九章 斯德哥尔摩(1939-1959):传奇大师第十章 高本汉,退休荣誉教授(1959-1978)附录 高本汉作品年表译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在延雪平的青少年时代(1889-1907)维特恩(Vfittem)湖畔之城延雪平不是什么大城市,但也不是微不足道的小城市。就城市的规模而言,它排在第九位,属于瑞典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它是斯莫兰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是延雪平省的省会所在地。延雪平位于维特恩湖南端,坐落在一条自然景色美丽的山谷,镶嵌在湖的南部。该城建在维特恩湖与其他两个湖即蒙克湖(Munk)和罗克湖(Rock)中间的狭长地带上,其中蒙克湖通过把城市一分为二的一条运河与维特恩湖相通。延雪平的大动脉是贯通全城的大长街。其他各条街以此为基点通向四面八方。在东城与大长街同一个走向的,有沿着维特恩湖畔的北湖滨路,沿着蒙克湖的南湖滨路,它们通过相当多较小的街道和胡同与大长街相连。此外,在大长街与南湖滨路中间并与它们平行的还有那条狭窄、弯曲、带有中世纪风格的铁匠街。称作前城的西延雪平,除了大长街以外,主要还有教会街、巴纳尔普街、花园街、工厂街、修道院街和小教堂街。

后记

我花了三年的时间才把这部作品译完,因为我不是语言学家,缺乏语言学方面足够的知识,特别是音韵学方面的专业知识。高本汉是汉学家,他的主要贡献在音韵学方面。人们知道,高本汉开创性作品《中国音韵学研究》是用法文写的,由罗常培、赵元任和李方桂三位语言学家译成中文,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当然有日本侵华战争因素)。马悦然教授写的这部传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作为一个门外汉,我用三年时间译它也就不足为怪了。为了译好这部作品,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准备。首先,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瑞汉词典。当然,如果有也不会收录语言学方面的专业词汇。为了掌握中文语言学词汇,我买了两本古汉语知识辞典,从头到尾读了几遍,甚至把一些词背下来,如语言学、语音学、文字学、音韵学、韵律学、形态学、语义学、词符学、句法学、比较语言学、共时性语言学、历时性语言学;音位、音素、等、撮、开口、合口等等。看到原文时,再按号入座。我现在担心的是,这种“按号入座”是否入对了。第二,我是学文科的,自认为有一定的国学基础,但是翻译过程中应验了那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格言,我只好把“四书”“五经”买回家再读一读。因为作品中多处提到和引用这几部经典著作。对于古文经学派和今文经学派的争论我也很模糊。

编辑推荐

《我的老师高本汉:一位学者的肖像》讲述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的老师高本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感谢李之义先生的翻译。让我们欣赏到这位伟大的老先生的一生。这部书的翻译对李先生来说的确有点不容易,涉及语言学方面的内容太多,不过李先生还是翻译得相当出色。只是,吉林文艺出版社的校对和编辑都不太认真,不少地方都有误植。可惜可惜。
  •   看这些语言学家的学术生涯还是挺有意思的。
  •   瑞典有一个很强的汉学传统,从马悦然到罗多弼,这得感谢高本汉的开山之功。当然,还有一些瑞典人值得注意如赫文·斯定和安特生。
  •   高本汉先生是令人尊敬,或曰令人敬畏的汉学家,学古汉语的人无不闻其大名。吃了鸡蛋,想知道鸡的样子,可以读读这本书。美中不足的是译者的国学功底略欠,一些专业性的东西译得不准。如:发现敦煌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箓”,译成王元禄;“在中国漫长的帝制历史上有着严厉的禁忌制度,严禁使用帝王的名字。”——此实是外语解释中国的避讳制度,回译时可仍用“避讳”;“《广韵》,一部公元601年发表的《切韵》的宋版”——这种外语的句式让人很别扭,译得也不准确。《广韵》是隋代《切韵》在宋代的重修本,或曰增订本。顾炎武关于音韵的五篇论文——当指《音学五书》。
  •   同意楼上的说法。错误还是很多,最明显的,文中所有的国际音标的送气音‘都写成了’,这是中文系一年级学生都不该犯的错误,遗憾。书印刷得还不错。
  •   翻译有些词不达意;但
    从本书,你能了解到一个语言学家具备的素质,能了解到中国的一段历史(外国人眼中的),能了解到一个语言学家成长的家庭背景。这些可能对我们的家庭教学和教师的额教学有一些启发。
  •   刚开始看,有关生活的描写是有触动的
  •   前七章写得较为乏味,其中流水账般的家庭生活琐事记录,嘟嘟啦啦一大堆瑞典人名地名,过多不相干人物的生平介绍,都极不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和传统,从而构成了读书时颇为难捱的一段时光。后几章则写得较为亲切感人,且此部分所论述的乃是高氏在古汉语学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中国读者关注焦点之所在。读完此书,觉得高氏的人格谈不上高尚,当然也不猥琐。对于汉语研究,其出发点并非源自热爱中国文化,而是由于对迥异于印欧语的异质语言的好奇,外加一份在此领域内拔得头筹的虚荣心。中国之于高氏,只是研究对象和基地,仅此而已。当然,其孜孜矻矻,克己敬业,也非常人所及。另外,高氏所独有的古汉语教学方式,对中国学人也不无教益启迪。质言之,高氏的成就乃是方法论的成功,是其早年受过严格历史主义语言学培训的结果,是“善其事须先利其器”这一格言的明证,而不能说明其在汉语传统小学水平方面超越了有清一代的硕学宿儒。译文有不足之处。如把“词族”(word family)译为“词组”,“屈折语言”(langue flexionnelle)译为“变化语言”,把《诗经》中某些作品具有汉儒所认为的“讽喻功能”译为“寓言作用”,把美国汉学家白一平和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分别音译为“威廉。巴克斯特”和“约瑟夫。尼德汉姆”,把“白莲教”直译为“萨满教”,又按照字面意义把保罗所倡导的新语法学派观点译成“原始主义”,加之过于直译,语...句冗长欧化,时有令人不解所云之处,尤其在传统音韵学术语方面。此外,还有一些错字,如“王元箓”之“箓”写成“禄”,“鲁恭王”写成“鲁共王”,《诗经》中周人“始祖母姜嫄”之“始”写为“史”等等,希望再版时有所改进。书后附录有高氏著作年表,为外语原文,对于专业研究人员,颇有参考价值。 阅读更多 ›
  •    早在1920年代,高本汉(1889—1978)就因其在中国方言和语言史领域开创性的研究工作而蜚声国际,其成果体现在构拟汉语早期的两个语言阶段:中古汉语(公元600年代)和上古汉语(公元600年前)。这种对古汉语的构拟为高本汉对公元前10世纪初的重要文献进行划时代的文字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对古典文献的诠释、对语法的研究和对词典编纂的贡献,凸显了高本汉高深的造诣和科学的精准。为数不多的几部较为重要的语言科学和文字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其中一部分还被译成日文。他凭借雄厚的语言科学功底对中国古代青铜器断代的研究成果,也属于他的伟大科学研究成果。  高本汉没有涉足甲骨文的研究。作为瑞典人文学院的杰出成员,他为促进瑞典人文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本汉的门生相对较少,但是全世界几代汉学家都尊崇他为学术大师。  马悦然是高本汉的得意门生,他在这部回忆录里描写了自己的老师在延雪平度过的青少年时代、始于1904年的辉煌科学研究生涯——从上中学开始,延续了七十多年。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一位勤奋科学家背后的、生活中的高本汉。  马悦然 1924年出生于瑞典。1946年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跟随汉学家高本汉学习古代汉语和中国音韵学。1975年当选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1987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共翻译中国古代、中古、近代和当代文学著作五十部。  
  •   你真的会从书中看到一位学者——一位真正的学者——的肖像。
  •   书本质量高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平时透过学术所不了解的高本汉 学术大师 膜拜
  •   透过此书了解高本汉作为一位语言学家的很多故事,很棒!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