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区大谜案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英)伊斯瑞尔·冉威尔  页数:211  译者:周晶  
Tag标签:无  

前言

1981年,侦探小说大师爱德华·霍克曾召集当时名满天下的不可能犯罪专家们集中投票,以评选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密室及不可能犯罪类作品。评委的名单中包括了伟大的侦探小说家艾勒里·奎因、重要的密室研究家罗伯特·艾迪以及杰出的侦探小说史学评论家霍华德·海克拉夫等等一系列重量级的名字,而这次评选也是侦探小说史上当之无愧的最权威的不可能犯罪作品评选。票选最高的十部作品,被后世尊为密室十大。密室十大书单中的每部作品都水准极高,而且各有特点。但《弓区大谜案》在这些作品之中,却是最特殊、最有特点的一部。其他所有九部作品都是20世纪的作品,唯有这部成书于1891年。其他所有作品都是不折不扣的长篇,只有这部作品,所有人都不知道它究竟是长篇,还是中篇。这样一部特殊的作品,虽然经历百年铅华,却流溢醇香古典味道,依然不见一丝陈旧。对于饱读欧美短篇时代、黄金时代、硬汉时代抑或日本战前本格、宝石、社会以及新本格时代的现代读者来说,这部作品宛如一颗沉落海底的明珠,灿烂夺目,璀璨无比。有一种经典,即使时间,也无法黯淡它的光芒。百年光辉,百年经典,这就是神奇的“一书作家”伊斯瑞尔·冉威尔奉献给侦探小说史的唯一一部也是绝无仅有的一部密室传奇。《弓区大谜案卜密室及不可能犯罪流派的确立所谓“不可能犯罪”,就是指从逻辑上无法完成的犯罪。经典的不可能犯罪谜团形式主要包括:密室杀人、足迹消失、不可能的消失、准密室、预测未来、读心术、特定情况下的不在场证明,以及其他可判断的逻辑上无法达成的犯罪或者行为。不可能犯罪作品对于读者的吸引力也来自于此处逻辑的悖反。内部反锁的密封房间,死者倒毙,凶器不见,凶手凭空消失。抑或海边沙滩横卧一具被扼死的尸体,方圆二十米内,除了死者的足迹,没有其他任何足迹。这些看似逻辑上无法解答的谜团,都可以用非常巧妙的心理上的盲点或者机械手段来解决。谜团的不可能性与最终解答的合理性形成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读者所享受的也就是那种“原来是这样”的欣喜感觉。而“密室”流派,则是“不可能犯罪”中的一大类,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密封的房间,房门自内上锁并闩上门闩,窗户也自内闩上紧闭,被害人陈尸房间中,凶手或凶器却不翼而飞,凭空消失。密室以其极富逻辑性的解答和逻辑落差形成的巨大阅读快感,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小说类型。而其本身创作的难度和挑战极大,又被侦探小说作者称为“侦探小说的皇冠”。史上第一部使用密室诡计的作品要在推理小说起源之前。1838年约瑟芬·谢里丹·勒·富纽(Joseph Sheridan Le Fanu)创作了《一位爱尔兰女伯爵秘密史的一页》(Passage in the Secret History ofan Irish(20untess)。而三年后,伟大的爱伦·坡以一篇《莫格街凶杀案》(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标志着推理小说文学的正式创立,而这部作品也是密室杀人的题材。此后,“密室”很多年都流于恐怖传说、杀人房间、强力破坏等等构造和解答的方式,作为侦探小说的谜团并没有被严肃对待,因此也一直没有确立成为侦探推理小说中富有生命力的独立流派。这一切,在1891年的《弓区大谜案》后,都彻底地改变了。一个年轻的房客死于简陋公寓的房中,这个房间由老旧但坚固的锁和门闩所封闭,那房客的喉咙被深深割开,死者没有挣扎的痕迹,现场的窗子自内关上,凶器却凭空消失!虽然年代久远,这部作品却并不因为时间而失色。这个故事和案件,确实在今天读起来仍然非常吸引人。这部作品,中心完全构建在这个密室杀人的诡计上,而诡计的华丽以及相关背景分支故事的完美融合,使这部作品成为推理史及密室史上最经典的故事之一。关于《弓区大谜案》是长篇还是中篇的争论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对于密室题材和思维方式的拓展,以及因此而开创的伟大时代。这是一部以“密室”为核心题材的侦探小说。最初作者创作本书的动机和野心已然无法考证,但作者蓄意着力处理“密室”这种类型谜团的动机却非常明显。在本书的第四章,冉威尔借报纸选登的读者来信,富有创造性地给出了对于此案件的多重密室解答方案,而这应该算得上是最早的密室讲义的雏形。在最后一章,他以一种独特而精妙的手法,跳出了之前讲义涉及到的所有的可能,成功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密室手法基本类型。仅仅这个密室解答就给后世的许多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独特的密室诡计后来渐渐被研究和拓展,从而演化成密室手法的一大分支。坡的《莫格街》的发表,使后世的一批作家在密室上开始下功夫钻研,包括许多“探案集”(Case book)形式的作家如查尔斯·马特尔(CharlesMartel)、M.B.B、阿瑟·莫里逊(Arthur Morrison)等,但是他们所创作的密室手法大都囿于《莫格街》手法的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并且没有特别着力地去集中处理密室谜团,将之仅仅作为一个元素,而非核心诡计。但是自从冉威尔的《弓区》发表之后,第四章大量的密室解答方法刺激着密室作者们的神经。致力于研究密室诡计的冉威尔,等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了出来。从此,密室小说的发展、密室的手法都开始呈百花齐放的状态,毫无疑问,《弓区大谜案》居功至伟!对于密室题材的执着、作品中以密室谜团为核心的处理方式以及不可能犯罪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也直接影响了十几年后第一次不可能犯罪黄金时期的到来。1895年这部作品的新版序言中出现了“公平竞赛”理念的宣言,这毫无疑问预示着侦探小说公平竞赛的长短篇黄金时代的到来。而这部作品多重解答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E.C.本特利(Bendey)的《特伦特最后一案》(Trent’sLast Case)的出现,而后者则标志着推理小说黄金时代的开端。《弓区大谜案》是一部提前出现的超于时代的重要作品。仅是这样一部神奇的作品,就使得作者伊斯瑞尔·冉威尔在侦探小说长河中青史留名。这部作品对于密室乃至侦探小说的意义之大,远远超过作者创作时的企图。但遗憾的是,出于不明原因而创作了这部作品的冉威尔,在留下另一个精彩短篇《欺骗绞刑架》之后,就此远离了侦探小说创作,而也因此成为了侦探小说史上有名的一书作家。对于密室来说,《弓区大谜案》无愧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无愧为绝无仅有的传奇,为那个“密室”推理的洪荒时代做了一个精确而无法撼动的定义。无怪乎著名的推理研究专家迈克尔·格罗斯特曾这样评价:冉威尔并没有发明密室题材,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将密室作为一个独立而重要的流派,在侦探小说中真正明确地确立了下来。伊斯瑞尔·冉威尔——传奇人生伊斯瑞尔·冉威尔(Israel Zangwill,1864—1926),英国著名犹太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和政治活动家。有关伊斯瑞尔·冉威尔创作侦探小说的事迹,资料少得无法考证。原因很简单,冉威尔从来都不是一位侦探小说家,《弓区大谜案》只不过是他偶然为之却不小心成为经典的一部侦探小说。冉威尔是现代英国犹太文学之父。他1864年生于伦敦一东欧犹太人移民家庭,父亲摩西·冉威尔来自拉脱维亚·母亲爱伦·汉娜·马科斯·冉威尔来自波兰,而移民的烙印使他终其一生奋斗于反抗压迫和促进民族融合的创作中。他笔尖所触及的领域包括犹太民族解放、女性权利、民族融合、地方主义以及犹太复国主义等。冉威尔在普利茅斯和布里斯托尔接收了早期教育。当他九岁时,他进入当时专门服务于犹太移民家庭的伦敦东区救济院“犹太免费学校”,获得了长期的教育。而今天,那学校四所建筑中的一所还以“冉威尔”来命名,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在校时期,小冉威尔成绩突出,甚至有的时候还兼任教师。不久。他担任学校的全职教师。1884年,他进入伦敦大学学习,并获得法语、英语以及伦理学的三学位。冉威尔在其1908年创作的戏剧《大熔炉》(The Melting Pot)中提出了有关民族融合的熔炉理论(melting pot)。该理论认为美国是个大熔炉,来自不同民族和种族的移民都会融入其中。移民原民族的实体和文化像原料一样在熔炉中不断熔化和改造。主流文化影响和同化着移民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少数民族文化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主流文化。二者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文化和摆脱了祖先纽带的美国人。冉威尔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小说《犹太人区的儿童:特殊人群研究》(thildren ofthe Ghetto:A Study of a Peculiar People,1892)、政治讽刺文学《笨蛋之王》(The King ofSchnorrers,1894)以及《犹太人区的梦想家》(Dreamers of the Ghetto,1898)等等。在政治生活中,冉威尔则是一位积极主动的社会同化活动者,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者,男女平等主义者以及和平主义者。“一见钟情是唯一真诚的爱情。稍有犹豫便就不然了”“人民是祖国的集中体现”,是流传较广的冉威尔的名言。冉威尔1926年病逝于西苏赛克斯郡的中赫斯特,重病中,他依然坚持自己奋斗的事业。冉威尔传奇的一生,正犹如《弓区大谜案》传奇的出世和流传一样,匆匆而璀璨不已。《弓区大谜案》也宛如冉威尔的政治理想那般,为新的领域指明了前进和努力的方向。伊斯瑞尔·冉威尔是侦探小说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书作家,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后语《弓区大谜案》之于密室和不可能犯罪,就仿佛《莫格街谋杀案》之于侦探小说。毫不夸张地说,《弓区大谜案》一书,奠定了密室推理流派在侦探小说中的地位,密室流派也因此而逐渐发展繁荣。同时对于侦探小说本身来说,《弓区大谜案》中的解答方式、行文方式、情节设计、分析推理,都给予后世作家以与当时主流方向完全不同的启示,这些启示中后来有一些,成为了侦探小说的主流。而这一切,都拜这一位妙手偶得、无心插柳的大师所赐。这又何尝不是一段传奇呢?即使百年的岁月,也丝毫无法磨平这部伟大作品的锋芒,相反,它却显示出一种时代所特有的古典味,弥漫着一种缠绕周身的历久弥新的魅力。就仿佛尘封千百年的古代字画,从出土的那一刹那,便不可抑止地光芒万丈,而那种积淀的历史感与外界流行的时代感之间的落差,则毫无悬念地成为彰显它伟大的绝佳的注脚。

内容概要

一个冬日的清晨,同情工人运动的青年亚瑟·康斯坦在自己的床上被杀。当退休侦探格罗德曼被惊慌失措的女房东叫来现场,他发现门窗紧锁,而康斯坦躺在床上……喉咙被可怕地割开。    格罗德曼和警官爱德华·温普斗智斗勇,都要在这一神秘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占据上风。案件的内幕逐渐揭开,直到最后令人惊愕的结局……    这是推理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密室作品。在短篇推理之王霍克等人推出的密室十大经典榜单中,本书列第六位。

作者简介

周晶,浙江企业余推理爱好者,尤其喜欢美古典推理,最喜欢的作者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自高中起开始阅读美原版推理小说,《弓区大谜谜底》是译者首次尝试书籍翻译。

书籍目录

弓区大谜案欺骗绞刑架附录:欧美密室及不可能犯罪作品发展简史

章节摘录

在一个难忘的十二月初的早晨,刚睁开眼睛的伦敦城迎来的是寒冷的浓雾。在有些早晨,雾之王会把他的碳原子在城内聚集成一支支密集的连队,而在郊区则稀稀拉拉地散布几支,从而使早上的火车把你从黎明带向黑暗。但今天敌方的策略更为单调。从弓区到哈默史密斯区被拉了一道阴沉而讨厌的雾障,就像一个贫穷的自杀者刚死亡的时候,他的鬼魂显形一样。晴雨表和温度计们悲怜地分担了这种阴郁,它们的情绪(如果它们有的话)低落。寒冷像多刃的刀那样割人。住在弓区格罗夫街十一号的德拉但普太太是伦敦少数不受大雾影响的人之一。她同平常一样无精打采地干着她的活。她是最早发现敌人来临的人之一,当她卷起房里的窗帘看到冬日早晨阴沉的景象时,就从黑暗中发现了缕缕浓雾。她知道这雾会至少持续整个白天,而季末的煤气账单将会创纪录地高。她也知道,这是因为她允许她的新房客亚瑟·康斯坦先生支付固定的一先令每周的煤气费。而不是向他收整问房实际开销的一定比例。当那些气象学家们预测最可能下雪,而雾哪儿也不会有之时,德拉但普太太就想。除非他们为她解决煤气账单,大概才能挽回他们科学的信誉。实际上到处是雾,而德拉但普太太也并不因此就相信她的前科学预见。实际上她并不相信任何东西。她艰辛地面对生活.就像一个疲惫的游泳者试图去到达地平线那样。事情总会像她所预见的那样糟;这一点,并不能让她高兴。德拉但普太太是一个寡妇。寡妇都不是天生的,否则你可能会以为德拉但普太太一直是个寡妇。她被大自然赋予了又高又瘦的身材,苍白的长脸,薄嘴唇,还有令人痛苦的刻板的头发,这些几乎总是和艰难的寡妇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上流社会。妇女在失去丈夫之后还能保有魅力。死去的德拉但普先生的拇指根儿曾经被锈钉子刮了一下,德拉但普太太就预见到他会死于破伤风,但这预见力并没能防止她日夜同死亡的阴影搏斗,她此前曾经徒劳地同死亡搏斗过两次——凯蒂得了白喉而死,而小约翰尼则死于猩红热。可能是穷人们工作过度地辛劳以致死亡反被淡化成了影子。德拉但普太太非常科学地燃起了厨房里的灶火。她知道如果不是掌握得恰如其分的话,挑火棍就会在浓烟中化为灰烬了。科学像往常一样成功了,德拉但普太太心满意足地站起来,就像一个按时完成了早晨对神祈祷的祆教女祭司。然后她突然吃了一惊,险些失去了平衡。她看到壁炉台上钟的指针正指向六点四十五分。德拉但普太太通常在六点十五就生好了火。这钟到底出了什么毛病?德拉但普太太马上想起了邻居的钟表匠斯诺普,会不会把送去修理的钟放上几个星期,在送回去之前草草修理一下,再偷偷地破坏得更严重,以使自己“生意兴隆”。这一番邪恶的幻想如同它的出现一样,迅速被圣唐顿的大钟低沉的表示三刻的钟声击碎。取而代之的是一阵恐慌。身体的本能出错了,德拉但普太太起床的时候是六点半而不是六点。现在她知道自己为什么觉得这么头晕,感觉这么奇怪还犯困。原来她睡过头了。在懊恼和困惑的同时,她赶紧把水壶放到噼啪作响的煤炭上。很快她发现自己之所以会睡过头,是因为康斯坦先生希望比平常早三刻钟被叫起来,在七点吃早餐,以便去同不满的列车工人们在早上会谈。她立刻拿着蜡烛跑向他的寝室。寝室在楼上,楼上有两个相邻的独立房间,全是亚瑟·康斯坦的。德拉但普太太拼命敲着他用作寝室那一间的房门,叫着:“七点了,先生。你要迟到了,先生。你得马上起来。”

编辑推荐

《弓区大谜案》是推理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密室作品。在短篇推理之王霍克等人推出的密室十大经典榜单中,《弓区大谜案》列第六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弓区大谜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密室,就是一个理论全封闭的环境,其间发生的案件自然有其吸引人的地方,看似全然不可能,但发生了总要有个解释,作者的答案自然是唯一的结果,然而读的过程中我们又不可避免有自己的设想。也许这就是其特色所在。不过,这类作品一定要选精品,否则牵强的感觉会抹杀读书的乐趣。
  •   推理性很强的作品,悬疑性很经典的故事。
  •   很古典的推理小说了,就是版本一般
  •   物美价廉,欧美名家推理,喜欢啊
  •   典型的西方小说,悬疑感觉不如丹布朗等人的作品,不知什么原因,书皮破了
  •   读完不觉得有介绍说的那么好。也许我们看过太多的侦探小说,作者那个年代可能惊为天人,但我们都已经见怪不怪了。
  •   书到得比较快,很薄的一本,没打开之前不是蛮担心字太小滴,不过还好,没令人失望.可以拿来消谴一下滴.
  •   送人的,我也不知道
  •   弓区大谜案感觉政治性有点强,里面中间很长部分篇幅讨论政治的东西,我很快就翻过去了。相反里面的一个短篇欺骗绞刑架,还有侦探小说爱好者对于侦探小说的介绍倒是不错
  •   不值得买。当时脑子不知怎么了,一门心思想买
  •   收到的书封面怎么磨得花花的,看着像旧书
  •   這本書跟另一本不同名的書,其實是同一本書!
  •   当当打电话给我说是最后一本,封面右点旧,到手之后才发现是非常的破
  •   应该是一部不错的书,不过翻译的很差,很多都是按照原文直译过来的。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这种水平算不错的,不过,对于要出版发行,起码中文水平应该再高些,非常可惜。 买回来只看了两页,就很想用来砸人,水准可见一斑,唉……
  •   便宜无好货,非常旧!以后不会再买第三方卖家的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