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8月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刘增泉 页数:334
Tag标签:无
前言
1995年翻译我的指导教授杰克·埃尔(JAcques Heers)《简明西洋中古史》(Precis DHistoiredu Moyenage)著作,由“国立”编译馆发行两千本。至今已无库存,有感于学生买不到本书,因而兴起撰写《西洋中古史》的念头。犹记在大学时期,选修我的恩师孔思曾教授西洋中古史课程。孔老师上课井井有条,资料丰富令我印象深刻,一年的修业此也奠定了我的西洋中古史基础。观看西洋中古史,绝不可忽略罗马史一环。在巴黎索邦(Sotbonne)大学,我跟随另一指导教授马丁先生(Jean Pitier Martin)修习罗马史,它让我豁然贯通欧洲史的动脉。换言之,罗马史是近现代欧洲历史之本源。若不了解罗马与中世纪的历史,则如盲人摸象般自以为是。其直觉,某些政治学者,反映现实所发生的政治事件,其理论基础纵然足够,但也失之偏颇。公元前753年罗慕路斯(Romulus)、勒莫斯(Remus)在台伯河的拉丁姆平原建立了“罗马”这个国家。随后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146年,经过多个世纪征服了北非的迦太基。公元前1世纪后期,罗马已经征服了地中海地区,此时罗马已经是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一统国家。
内容概要
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包括蛮族的迁移、蛮族王国的文化、拜占庭帝国、回教帝国与文化、鄂图曼帝国的扩张、加洛林王朝的兴衰、东欧民族的入侵、领土与封建制度、教会改革、庄园制度、贸易和城市的兴起、西欧诸国、宗教与艺术生活、十字军东征、日耳曼之政局、中世纪末欧洲经济文化的转变,君主政体的发展与东欧和亚洲的变迁等,是一本简明易懂的上下贯通千年的西洋中古史书籍。
作者简介
刘增泉,台湾淡江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著名欧洲历史学家。著有《欧洲文化史》《文艺复兴艺术史》等多部专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蛮族的迁移 新的入侵者 迁移的原因 蛮族的民族 参考书目第二章 蛮族王国的文化 蛮族文化与迁移人口数目 罗马的防御措施 蛮族的生活方式 阿里乌斯教派 异教徒 主 教 爱尔兰的修士生活 圣本笃教规 蛮族的文化 参考书目第三章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时代 新都建立 查士丁尼时代 查士丁尼的治绩 意大利的独立运动 参考书目第四章拜占庭帝国的退守与复兴 世纪的政局 希拉克略时代 李奥三世的破除偶像政策 破坏偶像的争端与内战 参考书目第五章拜占庭帝国的马其顿皇帝 马其顿王朝 行政机构与军事 王朝与教会 艺术与文学 参考书目第六章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拜占庭 大领主的抬头 塞尔柱土耳其人的入侵 尼西亚的复兴 拜占庭帝国的衰亡 参考书目第七章 回教初期帝国 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 穆罕默德创立回教 阿拉伯的征服 阿拔斯帝国的解体 参考书目第八章回教文化 古兰经 回教世界的社会文化 回教世界的学术文化 回教的经济贸易 参考书目第九章北非的回教王国 柏柏尔王国 中马格里布的独立王国 穆拿喀什人 穆瓦希德人 非洲中世纪的最后几个王国 参考书目第十章西班牙的回教王国 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 政治的混乱 穆斯林在西班牙的财富 政治分裂 莫德哈尔人和格拉纳达王国 参考书目第十一章 回教向非洲内陆的扩张 伊斯兰教传入之前 伊斯兰教的扩张 文明生活 阿拉伯的征服 阿拔斯帝国的解体 参考书目第八章回教文化 古兰经 回教世界的社会文化 回教世界的学术文化 回教的经济贸易 参考书目第九章北非的回教王国 柏柏尔王国 中马格里布的独立王国 穆拿喀什人 穆瓦希德人 非洲中世纪的最后几个王国 参考书目第十章西班牙的回教王国 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 政治的混乱 穆斯林在西班牙的财富 政治分裂 莫德哈尔人和格拉纳达王国 参考书目第十一章 回教向非洲内陆的扩张 伊斯兰教传入之前 伊斯兰教的扩张 文明生活参考书目第十二章 埃及的回教王国第十三章 鄂图曼帝国的扩张第十四章 南亚诸国的回教文化 第十五章 加洛林王朝时期的西欧第十六章 加各林王朝时期新的入侵第十七章 法兰西的复兴与衰落 第十八章 东欧民族的入侵 第十九章 领主与封建制度第二十章 教会改革第二十一章 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十二章 贸易和城市的兴起第二十三章 西欧诸国第二十四章 宗教和艺术生活第二十五章 十字军东征第二十六章 基督教对西班牙的再征服 第二十七章 日耳曼之政局第二十八章 中世纪末欧洲经济文化的转变第二十九章 君主政体的发展第三十章 东欧和亚洲的变迁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蛮族的迁移公元330年罗马的西部省份已经与东部分开,由于西部省份内部的矛盾加深,导致经济一蹶不振,连年的战乱与天灾,亦使西部省份失去昔日的繁荣景象,土地荒芜以及行政效率欠佳,使西罗马日益走向衰弱。罗马军队除了少部分将领、士兵为罗马人,绝大部分是由日耳曼蛮族担任帝国的防御任务,此时罗马似乎更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资源和防御自卫的力量。公元476年罗马的西部省份全都陷入蛮族手中,从5世纪开始,这些来自北方、东方的蛮族不断侵袭西部省份,他们与罗马人之间的连续对抗出现悲壮的局面,当蛮族占领西部诸省后,西罗马的中央政权开始崩溃。根据法国巴黎索邦大学教授杰克?埃尔的说法:“与其说罗马帝国崩溃,不如说(5世纪)是新的民族和新的政治重新调整。”换言之,社会结构开始确立。罗马帝国何时结束与中世纪何时开始,一直是争论的问题。实际上,罗马帝国应该结束于公元1453年,而非公元476年,如同中国的北宋灭亡,但南宋还继续存在一样,西罗马虽然崩溃东罗马还继续存在于东方。欧洲入之所以争论罗马灭亡的时间问题,是受到中世纪教皇的影响,教皇之所以无视于罗马继续存在东方的原因,在于确立其统治的正当性。新的入侵者罗马帝国实际上仍然在东方继续存在,同时它还保持原状——君士坦丁堡亦是罗马世界的首都,它的版图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他们在语言及传统的风俗习惯上沿袭古典希腊文化,但拉丁文在6世纪时仍然是官方文书的共同文字,几世纪以来罗马人的阶级制度与保守的思想仍深深影响着东方的这块土地,尤其法治观念与规范更是现在欧洲人的典范。传统上我们称这个位于东方的罗马帝国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6世纪时,这个东方的罗马曾经再一次征服意大利部分地区,并且抵御来自东方波斯及突厥斯坦等部族的入侵,一直到公元1453年才被土耳其人所灭。5世纪日耳曼蛮族的入侵或许是西罗马灭亡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说罗马是被蛮族所灭。因为蛮族的入侵是西罗马长期以来的问题,早在1世纪,匈奴被中国的汉朝驱逐出来时,他们便向罗马境内移入也曾引起各地区的一阵恐慌,之后罗马人沿着莱茵河、多瑙河沿河岸山谷间兴建长城以抵御蛮族。4世纪末,“长城”也确实抑制了蛮族的发展,但在3世纪初,蛮族已经渗透到帝国境内,到了4世纪末,罗马军队成为“蛮族军队”,部分军队指挥官也由具有蛮族血统的人担任。蛮族部落所组成的王国也不断地向罗马逼进,罗马人被潮水般涌入的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文化也随之变为废墟,欧洲也进入各蛮族相互袭击攻伐的时代。公元800年,欧洲正在加洛林王朝统治之下,北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曼人,此时分别侵入英国及法国,南方的回教徒也占领萨丁尼亚岛、科西嘉岛及巴雷阿尔岛(Ba1色ares)。东罗马帝国境内,英明的东部君主虽然防御了蛮族的入侵,然而整个中世纪的一千年中,蛮族一波又一波地袭击东罗马,纵然帝国有英明的君主,但难力挽狂澜。公元1000年左右保加利亚人的入侵,几乎使君士坦丁堡被占领,此外,帝国还长期与波斯交战,阿拉伯人的威胁更让东罗马帝国寝食难安,突厥斯坦人、蒙古人更是东罗马帝国的劲敌。公元1250年到1368年蒙古人在中国建立元朝,中国从此被蒙古人统治,上述向西方袭击的中亚游牧骑兵是移居拜占庭的一小部分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却掌握着西欧和中国各民族的命运,因此无论东罗马帝国或是西方诸国,以及中国,它们似乎不约而同都建立起巩固的防御体系,如罗马帝国的莱茵河、多瑙河长城、中国的万里长城这些防御措施,皆标志着蛮族的武力强大,当时的欧亚各国似乎强烈感受到蛮族的威胁。迁移的原因蛮族的迁移与当地谋生困难有密切关系,史学家常以气候、人口膨胀等因素来解释人口迁移的原因,但实际上蛮族邻近国家的肥沃土地、安定的生活,才是吸引蛮族迁移的主要因素。他们在当地艰难的生活促使他们勇于冒险和开拓未来。中古初期,日耳曼蛮族在迁移时,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环境,必须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因此在文化上也出现不同的差异,他们分成许多不同的支派,这些民族包括匈牙利草原的游牧者、北欧斯堪的纳维亚人、撒克逊人、盎格鲁人、法兰克人等,经过长期的相互征伐,最后他们亦混居在一起,标志着西方的民族是由多种族群混杂而成。欧洲人对蛮族能够长驱直入罗马帝国境内是众说纷纭,从1世纪到3世纪蛮族就不断入侵帝国境内,但罗马军队也都能赶走侵入的蛮族。随着4世纪中叶开始,日耳曼蛮族逐渐不断加深的压力,使罗马军队有些精疲力竭和招架不住。罗马人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将其周遭的民族皆被视为野蛮人,在罗马人眼里蛮族只是好勇斗狠又无知识的粗鲁士兵,他们既无文化,当然也谈不上高超技艺。实际上,我们从蛮族士兵墓穴里发现的武器可以证实,蛮族能够入侵帝国境内,完全是由于他们拥有优越的武器与战术,5世纪初蛮族已经能够制造出精密的刀剑之类武器,诸如单刃斧、法兰克战斧、双刃长剑、单刃短刀等,因此我们可以确定,蛮族入侵的成功因素主要还是在于军事上的优势,精进的武器则是军事优势的基础。此外蛮族的战术也超越罗马人传统方阵式作战,一支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匈奴人最为凶悍,他们擅长骑马,这些凶猛的骑士弓箭手更是东哥德人的劲敌。匈奴人的军队是一支快速又敏捷的骑兵队伍,此种骑兵战斗方式亦使罗马人惊恐不安;而汪达尔人的骑兵涌进帝国,他们带着长矛和长剑沿途劫掠后,向西班牙进逼。蛮族在军事上的胜利也显示出其机动性与灵活战术优越的一面;根据杰克?埃尔教授论述:“蛮族在冶金技术方面早已超越罗马人,尤其是他们的钢淬火和焊接技术所铸造出来的钢刀更是极品。这种经过淬火和渗碳的钢刀与现在的特种钢相比也毫不逊色。”武器是蛮族士兵的第二生命和骄傲,骑士以拥有一把精致的刀剑为荣,通常一位高尚骑士的剑柄及剑套往往都饰有金银镶嵌的图案和宝石。公元378年东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斯(Valens)允许西哥德人以“盟友”的身份放下武器,交付人质,然后进入罗马境内。不久西哥德人因不堪虐待,起而叛变。双方军队在亚得利亚堡(Adrianople)相遇,结果罗马军队伤亡达三分之二,瓦伦斯本人也遇难,罗马大败。此外公元406年冬,汪达尔人和其他蛮族也曾经突破罗马帝国的莱茵河长城防线,进入高卢。公元409年汪达尔人更征服西班牙,同时西哥德人也顺利从罗马转向意大利南部。4世纪,蛮族与罗马人早已混居在一起,实际上也很难区分谁是蛮族,谁是罗马人,他们相互影响。这一时期蛮族常利用协议的方式与罗马达到某种默契,高卢省份的诸多城市也由日耳曼人和罗马人所组成。这种缓慢而不易察觉的迁移,严格说来应该是和平的迁入而非入侵,即使上述有关蛮族入侵的历史事件,也仅是个别案例。由于帝国境内没有把纯罗马社会与纯蛮人社会分隔开来,也因此许多日耳曼人加入罗马军队,起初他们仅是一群佣兵,是罗马的辅助部队,但随着他们在军事上的优异表现,愈来愈多的日耳曼军人被授以重任,于是帝国的军队组织出现变化。这些在罗马军队里服役的日耳曼人击退新的蛮族,负责守卫莱茵河与隆河的防线,因此罗马也出现以日耳曼蛮族防御日耳曼蛮族的严重问题。蛮族也以服兵役及遵守帝国法律作为交换条件,且往往以获得帝国的边界土地作为赏赐,同时还可以使用森林牧场。在边界地区,罗马为了保障乡村的安全又刻意地增加蛮族人口,他们安置过去的战俘及其眷属居住在边界地区。虽然帝国严格地要求蛮族须与当地的罗马公民区隔,但到了5世纪初,这些边界区域的蛮族也有不同程度地罗马化,现今在德国地区的汉堡等地,还是可看到这些蛮族留下的遗迹。此外,这些蛮族也组成一支“联盟军队”(Foederati),对罗马边界的守备也发挥一定的作用。
编辑推荐
《西洋中古史》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