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01 出版社:应奇、 刘训练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10出版) 作者:应奇 页数:29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是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方面对代表观念的内涵,代表理论的沿革以及代议制度的功能展开了全面系统的探讨,还触及代议民主当前遭遇的新挑战。从中古以迄近现代,代表概念和代议民主一直是贯串西方政治理沦和实践的一根主线。《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是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从业者和爱好者不可多得的理想读物。
作者简介
应奇,1967年生,浙江诸暨人,现为浙江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社群主义》(台北:扬智,1999年)、《概念图式与形而上学》(上海:学林,2000年)和((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另有个人译著多种,并支持和与人共同主持多项编译计划。
书籍目录
代表理论的沿革一、前言一般概念二、代表与代议制度三、政治气候的变化四、人民概念五、民族代表六、人民代表代议制度观念之变迁一、前言二、历史的用处三、希腊与中世纪哲学四、爱德蒙·柏克论代议制度五、结论代表:理论及实际上的探讨一、选任的代表——几个初步的见解二、代表者与被代表者之间的连结关系三、各种的代表理论四、适用于代表理论的各种动机论五、主要论旨的回顾六、权力论与代表理论七、利益代表八、比例代表制九、最后的评述代议制度功能之分析一、前言二、民众控制三、领导与职务四、系统维持立法伦理的理论一、前言二、代议士的角色三、代议士的职责四、立法组织的结构五、职责的结构性支持六、立法改革的矛盾现代欧洲的代议制度与政党一、群众政党的起源二、选举权的普及三、政党的类型四、政党及其代表性现代议会政治与国民代表之原理一、问题之出发点二、日本学说之发展——战前三、日本学说之发展——战后四、结语代议效率:统合主义及民主理论一、前言二、勾画民主的统合主义三、决定谁才重要的问题四、多元主义在民主理论中的角色五、结论——对比较民主理论的需要穆勒氏代议理论评析一、前言二、民主政府的混合理论三、选举过程四、代议士的角色(1)五、代议士的角色(2)六、地方政府七、结语由代表制理论考察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问题一、前言二、法学的代表观念和民主政治三、社会学代表观念出现的意义四、意见的代表和意思的代表五、双重的代表六、被代表事物的实感七、结语编后记
章节摘录
政治理论使希腊人在他们最重要的时刻惨遭覆灭,因为这些理论是建立在一种混淆政治现实的知识论上面。此处不便探讨所有关于亚里士多德知识方法的论证,但是我想这些论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连亚里士多德也未能看出代议制度是希腊城邦缔建者一项重要的发明。首先,妨碍代议理论发展的是本质论的定义方式,这种方式求的是现象意义与本质一致。在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形式与政治过程的定义领域里,代议统治方式所需要的行为是没有任何存在余地的。其次,对亚里士多德而言,知识是指各种本质定义的累积,是一种由名义构成的百科全书及其定义公式,这些东西最后可以成为“权威”。然而知识毕竟不是经由权威定义而成长,它应该要历经挑战性的假设,像是“地球不是平面”等。最后,虽然亚里士多德比较不像柏拉图那样认为知识是关乎智识直觉的事,但我们也不可以过分推崇他政治思想里的经验倾向。的确,亚里士多德搜集了150多个城邦的宪法;但这似乎不是为了做经验推论之用,而是在其政治理论基础已经成形后,才拿来做例证说明。因此观察不是为了检证或否证命题,而是作为了解普遍本质的心理激励。
后记
无论是对于理解和把握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的起承转合,还是对于规范和引导当代中国的制度实践,本书的议题——代表理论和代议民主——的重要性大概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中文法政学界,由于长期以来对于议会民主制的近于厚诬式的片面批判,例如认为它集中体现了所谓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以至于讥之为“议会清谈馆”,以及对于直接民主的不明就里地顶礼膜拜,包括片面地将它与间接民主对立起来,使得代议民主以及作为其根本基石的代表理论一直没有得到认真和正面的对待。而反观西方,一方面,从中古以迄近现代,代表概念和代议民主可以说一直是贯串政治理论和实践的一根主线;另一方面,自由民主政制在其演进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来的内在张力不是促退而是促进了代表理论和代议民主的自我更化。
编辑推荐
《代表理论与代议民主》是公共哲学与政治思想系列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