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意义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王光东  页数:24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论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发表的有关民间问题的研究文章。第一辑主要在20世纪文学史的范围内,讨论了民间文化与文学史的关系以及民间视野中文学史的发展轨迹;第二辑主要讨论了民间性审美在作家文本中的多样化表达形式,力图通过文本细读,说明民间审美的特点;第三辑是关于新世纪文学研究的文章,讨论了近几年文学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作者简介

王光东,男,1961年生于山东临朐。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近年已出版著作《现代浪漫民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民间理念与当代情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张炜王光东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朴素之约》(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20世纪中国文学与民间文化》(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省部以上奖励多次。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民间视野与文学史 “民间”的现代价值——中国现代文学与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形式的审美活力——重说胡适与白话文学的关系 在民间与启蒙之间——“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民间理论 大众化与民间——文学意义的一种分析 十七年小说中的民间形态及美学意义——以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为例 民间大地的苏醒——民间文化形态与80年代小说 民间与启蒙——关于90年代民间争鸣问题的思考 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新思路及其可行性——对于两个理论问题的再思考第二辑  民间审美与作家创作 民间审美的多样化表达 刘半农:民间的语言自觉与价值认同 民间启蒙文化批判——老舍《骆驼祥子》新解 《边城》:民间的现代性与庄严 民间的当代价值——重读《九月寓言》   与民间的对话及意义的发现——韩少功论 复苏民间想象的传统和力量——由莫言的《生死疲劳》说起 “主题原型”与新时期小说创作第三辑  新世纪文学中的几个问题 “乡土世界”文学表达的新因素 文学想象力的民间资源 影响当下文学精神承担能力的几个因素 论文学进入生活的能力——文学能力论之一后记

章节摘录

  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文学也是不断变化的,变化中的文学不是忽略人性、经验、立场等重要的文学范畴,而是赋予这些范畴以新的内涵,使其获得新的美学生命力,从而使文学获得感受世界的统一性。如果脱离对变化中世界统一性的整体把握,仅仅把这些范畴当做静止的概念来理解,它就会成为单调的、贫乏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名词。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是正确的,那么“人性”自然是文学不变的主题,但是文学中的“人性”不是抽象的,在文学作品中所谓的“内部因素”(人性)与“外部因素”(社会生活)是共存于人性的呈现形态中的,因为人终究是社会的人。只有人自身的现实存在,还有他周围的外部世界和日常生活,同时进入作家的意识视野,共存于作家发现的统一世界中,人性呈现的因果因素和发生学因素才能得以理解,艺术的审美力量和生活深度才能得以呈现。  与作家的精神承担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是作家的批判能力,影响到作家精神承担能力的因素也同样影响到了作家的批判能力。所谓作家的批判能力主要体现的不是简单地认同或者肯定现有的生活状态,不是让自己的灵魂在世俗的物质层面获得满足,也不是仅仅宣泄那点欲望的苦闷,而是以自己独立的思考,穿透生活虚假的表象,去寻找生活的美与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间的意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民间经典理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