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王守仁 页数:232 译者:萧无陂 注解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明清思想经典丛书:传习录校释》是王阳明与其弟子、友人的部分对话、书信汇集体,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阳明心学及其发展的重要资料。王阳明一生不重著述,尤其不赞成记录师徒对话,因为在他看来:“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徐爱《传习录·序》)而徐爱备录师说,亦自知“固非先生之所欲”。正是抱着十分审慎的态度,《传习录》上卷(即初刻《传习录》)的刻录印行,经过了王阳明本人的审阅。于是,《传习录》上卷便与同年七月刻录的《古本大学》一起成为王阳明生前公开印行的重要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明)王守仁 注释 解说词:萧无陂
书籍目录
传习录上徐爱录陆澄录薛侃录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启问道通书答陆原静书又答欧阳崇答罗整庵少宰书答聂文蔚二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传习录下陈九川录黄直录黄修易录黄省曾录黄以方录附录传习录拾遗附录二朱子晚年定论附录三初刻《传习录》徐爱序续刻《传习录》南大吉序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导读】王阳明阐明自己坚持《大学》古本的立场,否认朱子所谓脱误而补辑之说。究其原因,他认为学贵得之于心,而不能盲从任何人。《大学》古本相传数千载,义理通畅,工夫简易入手,非有误矣。【173】来教谓某“《大学》古本之复,以人之为学但当求之于内,而程、朱‘格物’之说不免求之于外,遂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所补之传”。非敢然也。学岂有内外乎?《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失在于过信孔子则有之,非故去朱子之分章而削其传也。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且旧本之传数千载矣,今读其文词,既明白而可通;论其工夫,又易简而可入,亦何所按据而断其此段之必在于彼,彼段之必在于此,与此之如何而缺,彼之如何而补?而遂改正补缉之,无乃重于背朱而轻于叛孔已乎?【导读】在这两段回信里,王阳明对格物新解引起的疑惑以及格物与正心诚意、致知等工夫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在阳明看来,“理无内外,性无内外,学无内外”,因此心与物始终是相关联的,而不是对立的。心之本体,发动灵明是良知,良知发动处即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是故,性、心、知、意、物是贯通的,中间只是一个天理。各种不同的称谓只是就良知的体用状态而言。格物是格心之物,意之物,知之物。
编辑推荐
《明清思想经典丛书:传习录校释》是明清思想经典丛书之一。
名人推荐
本丛书从王阳明《传习录》开始,到唐甄《潜书》结束,选取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日知录》以李贽《焚书·续焚书》一共五种经典,隐然暗示着编辑者的一种思想史的考虑,即以王阳明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分水岭,然后着重选择了“明清之际”五位进步思想家带有强烈而鲜明的反专制的思想性著作,似乎以一种路标的形式导引人们对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一个初具系统的理解。如果这种理解大致不差的话,则该套丛书就具有了别开生面的意义。当然,由五本书构成的这套丛书远不足以全面反映该历史时期的新思想全貌,但作为一种路标还是可以胜任的。通过对这五本经典著作的阅读,可以引导人们进一步地了解明清之际更加丰富的新思想,从而了解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如何通过传统经典的研读而开创中国文化新生面的精神努力。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院长 吴根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