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沈瓒 页数:34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原名即《五溪蛮图志》,又曾名《五溪苗族风土记》,分“五溪图案”、“五溪风土”、“五溪诗文”、“五溪兵事”,共四集。《五溪蛮图志》,系明成化(1465—1487)初,昆山(今江苏省苏州市地)沈瓒任辰州(治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教谕时初撰,然未刊。近300年后,清乾隆十六年(1751),由时官辰州的“沅川”(应为今湖南泸溪县地)李涌重加整理,但仍未刊行。陈心传;基督教传教士,作了考校重编,以平时在湘西民族地区传教时所作笔记,即自己实地所见所闻的资料为依据,见所载事迹不足之处“增补之”,见其所记风土与“近年异同处”,则“以案语证明之”。并将增补重编稿初定为《五溪苗族风土记》,后改为《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
作者简介
作者:(明)沈瓒 注释解说词:伍新福
书籍目录
五溪蛮图志原抄本说明马少侨序言陈庆梅编者序陈心传重编叙言陈心传《五溪蛮图志》原序沈瓒李叙李涌《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原凡例五溪蛮考陈心传第一集 五溪图案 一、五溪图 二、五溪新图 三、五溪苗民风俗图第二集 五溪风土第三集 五溪诗文第四集 五溪兵事附:溪蛮丛笑
章节摘录
《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言捍御之道,不可以不密也。辰州逼近苗境,山溪险峻,苗蛮出没不常,深为边患。我国家于要害等处,以重兵弹压其境。遍置塘哨,星罗棋布,实足以扼其吭,而拊其背矣!然制驭之道,则在乎其人怀之以德,示之以威,乃御苗之良策也。 边防一事,闻在废清尤严。其痕迹今犹在也。自凤凰,经干、古、保,而至永绥之一线,凡三百余里之遥。其间三里一塘,五里一汛。每汛俱建有石城,每城在清时,皆有千总、把总、外委等类之官,而统有绿营之兵【汛兵。】镇守之。其每塘也,还建有石碉。形似方塔,向上递狭,高约丈五六。四壁陡峭,无可着足者。其间之容积,宽约一平方丈有奇。中设有伏楼,上搭有瓦盖。【此伏楼瓦盖,今已无存者。】闻于苗变时,每碉必驻汛兵一棚,守于其中。一面凭碉眼以嘹远击敌,一面则兼吹角鸣锣以传警也。查此城与碉,均系于乾隆苗变后,嘉庆初年之傅鼐【臬台。】所成者。对于上述之汛官汛兵,于民国三、四年已裁撤。现惟此残落之城碉尚存焉。而苗疆之文明,却较昔渐佳,而渐有进步也。闻百余年前,其居此苗边之民家【汉人。】,必得佩刀耕田。观今,则民、苗已相安。盖今之对苗,已可无须设防也。惟对于匪,则还有设防之必要。 引间,重冈叠嶂,道路崎岖。闻自民国之五、六年来,时有盗匪盘据,深为民患。闻政府有时为出兵清剿,然此击彼窜,兵去匪来,终不济事。如目下之干城西南,鸦保寨、【武山。】箪子坪,及凤凰以上,几几全为匪盗所有也。故此,可见此间其固有之防苗碉堡,虽可不必用,然于防匪,对其常有盗匪出没之区之要害处,又不可不另有碉堡为防之必要。此望我政府,将能予以建设之。 ……
编辑推荐
《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原名即《五溪蛮图志》,又曾名《五溪苗族风土记》,分“五溪图案”、“五溪风土”、“五溪诗文”、“五溪兵事”,共四集。《五溪蛮图志》,系明成化(1465—1487)初,昆山(今江苏省苏州市地)沈瓒任辰州(治今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教谕时初撰,然未刊。近300年后,清乾隆十六年(1751),由时官辰州的“沅川”(应为今湖南泸溪县地)李涌重加整理,但仍未刊行。陈心传;基督教传教士,作了考校重编,以平时在湘西民族地区传教时所作笔记,即自己实地所见所闻的资料为依据,见所载事迹不足之处“增补之”,见其所记风土与“近年异同处”,则“以案语证明之”。并将增补重编稿初定为《五溪苗族风土记》,后改为《五溪苗族古今生活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