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刘彬彬  页数:265  
Tag标签:无  

前言

199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后,刘彬彬执教于长沙大学人文系,主讲《中国当代文学》。从1997年到2000年,彬彬在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的广播电视文学系攻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是我门下的第十二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回她读大学的母校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主讲影视艺术、视听语言方面的课程。毕业的时候,我们国家的电视剧理论与批评家队伍,在北京已经有了相当的气势了。她回湖南前,我对她说,要不了几年,电视剧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和重要性,一定会居于各种文学艺术现象之前列。我希望她在湖南能够做一个鲁迅所称赞的“好事之徒”,做一个始作俑者,把湖南的电视剧理论研究和电视剧批评的事业做起来,团结一些同道者,也拉起一支队伍来,和北京的老师们,还有其他一些地方的老师们一起,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一起来推动我们的电视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如约,彬彬在湖南做了一些工作,上课写文章著书立说也小有成就,时有喜讯传来。六年后,彬彬深感不足,有了进一步提高的强烈愿望,于是,2006年秋天,她经过中国传媒大学考试录取,再次以我为师,在我名下攻读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电视剧历史与理论方向的博士学位,是我门下第十六位博士研究生。2009年12月彬彬荣获文学博士学位。

内容概要

《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结合当代中国文化格局的演变,把“改编”宏观地置放在历史的、美学的文化语境中,以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作为论据,对电视剧改编的历史文化脉络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形象生动的扫描。其中,第三章着重论述20世纪80年代精英文化启蒙烛照时期的电视剧改编理念的确立与发展,第四章重点阐述20世纪90年代在大众文化的滥觞与突围中电视剧改编理念的深化和转型,第五章探讨21世纪初在多元文化的对话互动中电视剧改编观念的新思维,都不乏新鲜见解。

作者简介

刘彬彬,祖籍湖南湘乡。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电视剧历史与理论等。著有《影视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副主编),《影视艺术简史与导视》(湖南师大出版社,第一作者);在《现代传播》

书籍目录

序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解题——兼论本论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价值第一章  把“改编”置于历史的和美学的文化语境中  第一节  历史的和美学的双重契机  第二节  “镜”与“灯”的交相辉映  第三节  当代中国文化格局演变中的电视剧改编第二章  主导文化的影像宣教——初创时期的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主导思想对电视剧改编题材的制约  第二节  直播方式对电视剧改编方式的掣肘  第三节  政治理念对电视剧改编理念的统辖第三章  精英文化的启蒙烛照——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启蒙主义文化景观中电视剧的复苏与发展    一  20世纪80年代的启蒙主义文化景观    二  精英化的文艺思潮中的电视剧改编  第二节  精英文化在古典名著改编中的探索与尝试    一  “忠实观”的提出和实践——《西游记》的首发之功    二  精英话语与主流意识的深度“共谋”——打造“新经典”《红楼梦》  第三节  精英文化在现代文学名著改编中的“范本”效应    一  民族文化的深沉蕴藉——《四世同堂》开“京味”电视剧之先河    二  文人智慧的精英点化——《围城》彰显电视艺术的美学品位  第四节  “忠实观”——电视剧改编观念的确立与发展    一  启蒙精神——“忠实观”的内在动力    二  艺术至上——“忠实观”的影像表达    三  “忠实观”与“再创造”的辩证关系第四章  大众文化的滥觞与突围——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生产    一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滥觞与繁荣    二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电视剧生产概况  第二节  大众文化在历史题材电视剧改编中的“当代”阐释    一  经典名著改编中的“当代性”偏移——从《三国演义》到《水浒传》    二  非“经典”历史题材改编的众声喧哗  第三节  现当代文学电视剧改编的大众化表达    一  现代文学电视剧改编中的通俗化转向    二  当代文学电视剧改编中的平民化凸显  第四节  “当代观”——电视剧改编观念的深化和转型    一  “当代观”的“幕后推手”    二  意义与快感的“生产者”第五章  多元文化的对话互动——21世纪初的电视剧改编  第一节  视觉文化——电视剧改编的机遇和隐忧  第二节  穿越时代的迷雾——历时性改编的新景观    一  世纪之交的文化博弈——“红色经典”改编的兴起与蜕变    二  “翻拍风”中的文化选择  第三节  泛媒介、跨文化——共时性改编的新路径    一  电视剧与文学的“共生共荣”    二  网络文学和网游动漫登陆荧屏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电视剧“移植”  第四节  “互文观”——电视剧改编的新思维    一  “互文性”理论视野下的电视剧改编    二  “主旋律”和“协奏曲”的对话与互动结语:从文学的改编到文化的改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二)“英雄”与“美女”黑格尔在评价《荷马史诗》中的主要人物时说道:“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又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①也就是说一个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形象的确立往往寄寓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承载着作品的精神内涵。小说《三国演义》用“七实三虚”的手法,在紧紧抓住历史演变的基本轨迹和历史人物最本质的性格基调的基础上,结合民间通俗文艺中的一些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塑造出了一系列充实丰满又光彩照人的三国英雄人物,如“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以及宽厚仁德的刘备等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电视剧《三国演义》改编者发挥电视语言的视听兼备的优势,使小说中的人物得以具象化;并运用当代意识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符合当代审美意识的改编和创造。电视剧旨在抒发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追求雄健豪放的格调,必然会依据此主旨对主要人物的塑造进行必要的“增”、“删”、“改”等艺术调整。全剧倾注最多“笔墨”的应属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了,小说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谋运用了许多虚笔,使之带上了“近妖”的神秘色彩,有的甚至带有天命论等封建迷信因素。而电视剧改编者将诸葛亮身上的“妖气”和“神性”还原为“人”,神机妙算来自于其高超的审时度势、足智多谋的政治军事才能,同时尽量在表现和渲染诸葛亮的“智绝”以外,还从精英文化的视角在道德人格方面对这一形象进行了完美化、理想化的改造,完善其人格魅力,试图以此来承载改编者们的文化追求和社会抱负。这从诸葛亮和周瑜之间人物关系的几场戏的处理就可见一斑。

后记

但凡拿起一本新书,或是阅读一篇学位论文,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先翻看末尾的后记。它就如同巨幅国画一角那龙飞凤舞的题款,又如钢琴师在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时悬停在空中的双手。每每从后记中能感受到作者经历了长久的案牍之劳即将从紧绷、压抑状态中释放出来的一种欣喜、宽慰和怅然,这时候,往往能窥见作者最不设心防、最不端架子、最无需矫饰的真诚透明的心灵。此时此刻的我,应该也处于这样的状态。本书是以本人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原型“改编”而成的。生陛随意慵懒的我,不喜剑拔弩张的生命节奏,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走一走、歇一歇,这辈子仿佛从小学进了校园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似的。十年前来到北京广播学院,师从恩师曾庆瑞攻读硕士学位,聆听了老师在学术上的谆谆教诲,也感悟着老师真诚、善良、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不懈追求。硕士毕业之后回到家乡,成为我的母校——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师。六年的传道、授业、解惑,能成为被学生需要的老师,最多的感受唯有欣慰。当我完成了为人妻、为人母的“历史使命”之后,又感觉自己仍需更多的学术上和精神上的给养。于是,在女儿上了幼儿园、自己昔日的学生已经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之后,我又来到了北京,成为曾老师的博士生。再次聆听到众多名师——王伟国老师、杨伟光老师、仲呈祥,老师、高鑫老师等充满睿智和阅历的教诲和指导。

编辑推荐

《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是由岳麓书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对于研究我国电视剧的改编有很大帮助
  •   小当一直发货快呀呀、质量也很好~
  •   书本身来说理论和案例结合不够,不过专门研究电视剧改编的书好像很少啊,可以借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