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朱光潜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欧洲,从古希腊一直到文艺复兴。一般研究文学理论的著作都叫做诗学。“文学批评”一个名词出来很晚,它的范围较广,但诗学仍是一个主要部门。中国向来只有诗话而无诗学,刘彦和的《文心雕龙》条理虽缜密,所谈的不限于诗。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炼亲切,是其所长;但是它的短处在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诗学在中国不甚发达的原因大概不外两种。一般诗人与读诗人常存一种偏见,以为诗的精微奥妙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经科学分析,则如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其次,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不喜分析,长于直觉而短于逻辑的思考。谨严的分析为逻辑的归纳恰是治诗学者所需要的方法。
内容概要
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诗也是如此。许多人在纷纷争论“诗是什么”“诗应该如何”诸问题,争来争去,终不得要领。如果他们先把“诗是怎样起来的”一个基本问题弄清楚,也许可以免去许多纠纷。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谈美》、《谈论》、《谈文学》等。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诗的起源第二章 诗与谐隐第三章 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第四章 论表现——情感思想和语言文字的关系第五章 诗与散文第六章 诗与乐——节奏第七章 诗与画——评莱森的诗画异质说第八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上)论声第九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中)论顿第十章 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的分析(下)论韵第十一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上)赋对于诗的影响第十二章 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下)声律的研究何以特盛于齐梁以后?第十三章 陶渊明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后记
章节摘录
(二)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诗的起源实在不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而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要明白诗的起源,我们首先要问:“人类何以要唱歌做诗?”对于这个问题,众口同声地回答:“诗歌是表现情感的。”这句话也是中国历代论诗者的公同信条。《虞书》说,“诗言志,歌永言。”《史记·滑稽传》引孔子语:“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所谓“志”与“意”就含有近代语所谓“情感”(就心理学观点看,意志与情感原来不易分开),所谓“言”与“达”就是近代语所谓“表现”。把这个见解发挥得最透辟的是《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朱熹在《诗序》里引申这一段话,也说得很好:或有问于予日,“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又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己焉。此诗之所以作也。”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情感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这是一说,古希腊人又另有一种看法。他们的诗的定义是“模仿的艺术”(imitativeart)。模仿的对象可以为心理活动(如情感、思想),也可以为其他自然现象,不过古希腊人具有心理学家所谓“外倾”(extroversion)的倾向,他们的文艺神亚波罗是以静观默索为至高理想的,他们的眼睛老是朝着外面看,最使他们感觉兴趣的是浮世一切形形色色。他们所谓“模仿”似像造形艺术一般偏重外界事物的印象。他们在悲剧中,虽然也涉及内心的冲突,但是着重点不在此。而在人与神的挣扎。在他们看,诗的主要功用在“再现”外界事物的印象。亚理斯多德在他的《诗学》里说得很清楚:——诗的普通起源由于两个原因,每个都根于人类天性。人从婴孩时期起。就自然会模仿。他比低等动物强,就因为他是世间最善于模仿的动物,从头就用模仿来求知。大家都欢喜模仿出来的作品,这也是很自然的。这第二点可以拿经验来证实:事物本身纵然也许看起来令人起不快之感,用最写实的方法将它们再现于艺术,却使我们很高兴看,例如低等动物及死尸的形状。此外还另有一层理由:求知是最大的快乐,这不仅哲学家为然,普通人的能力虽较薄弱,也还是如此。我们欢喜看图画。就因为我们同时在求知,在明了事物的意义,比如说“那画的人就是某某”。如果我们从来没有看过所画的事物,那末。我们的快感就不是因为画是模仿它,而是因为画的手法、颜色等等了。亚理斯多德在这里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诗的起源,以为最重要的有两层原因:一是模仿本能,一是求知所生的快乐。同时他也承认艺术,除开它的模仿内容,本身的形相如画中的形色配合之类,也可以引起快感。他处处以诗比画,他所谓“模仿”显然是偏重“再现”(representation)。总而言之,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相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所以严格地说,诗的起源当为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三)人类诗歌与鸟歌的比较有一派学者以为诗的起源比人类还更早,我们研究诗的起源不但要注意原始歌谣,还要注意到鸟兽的歌唱。关于鸟兽的歌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是一种语言,还是一种音乐呢?
后记
《诗论》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最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谈文学》等。而其本人最看重的一种还是这本《诗论》,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1931前后,朱光潜在欧洲留学时便开始了本书的写作。在完成了《文艺心理学》初稿之后,他就着手对于平素用功最多的一种艺术——诗——进行理论的探讨。不久,就写成了《诗论》纲要。1933年回国后,他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讲授《诗论》课程,并在授课的过程中对讲稿多次修改。后来,陈通伯等人要出一套文艺丛书,朱光潜才拿出来把它发表了,这就是《诗论》的第一版即“抗战版”,1943年由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我在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也作了探索分析。 ——朱光潜《诗论》的成功除了作者西学人文知识与理论的厚积薄发,长期积累而化为挥洒自如的充量表达,还因为作者极为成功地借助了中国古代诗词、诗话的丰富资源,一方面如水中着盐似的融化了很多古代诗学的精华,另一方面也化臭腐为神奇,以现代心理学、美学理论,点化了传统诗词、诗话中的文史语料,从现代意义上活转了中国诗学的生命。 ——胡晓明
名人推荐
朱光潜: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我在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也作了探索分析。 胡晓明:《诗论》的成功除了作者西学人文知识与理论的厚积薄发,长期积累而化为挥洒自如的充量表达,还因为作者极为成功地借助了中国古代诗词、诗话的丰富资源,一方面如水中着盐似的融化了很多古代诗学的精华,另一方面也化臭腐为神奇,以现代心理学、美学理论,点化了传统诗词、诗话中的文史语料,从现代意义上活转了中国诗学的生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