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史素昭 页数:358
Tag标签:无
前言
传记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之一,其形成发展源远流长。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文献中已显露出传记文学的因子,至西汉司马迁创作《史记》,奠定了传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成熟的文学体裁。但是在以往的古代文学研究中,传记文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研究领域过于集中、狭窄,多专注于先唐,尤重史、汉;对明清人物小传的关注也相对较多,而对唐代传记文学的关注则非常薄弱。有关唐代传记文学的研究仅局限于个别作家作品的研究,没有从整体的层面上来探讨唐代传记文学的渊源流变、发展规律以及它与各种文学现象的关系。 史素昭博士的《唐代传记文学研究》对唐代传记文学进行全面的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唐代传记文学的专著。’该书囊括唐初八史、散传、专传,又总结了唐代传记文学理论,弥补了学界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 史素昭博士自本科阶段便对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产生浓厚兴趣,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仍以古代传记文学为研究课题,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养就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正是由于这种锲而不舍的孜孜追求与坚韧不拔的毅力,终于完成了《唐代传记文学研究》的撰著,为古代传记文学研究领域增添了一枚奇葩。
内容概要
从刘歆的《七略》到《隋书·经籍志》的目录分类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传记文学从史传到唐代散传的历程。汉代儒术独尊,史传在目录分类中依附于儒家经典。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儒学基础的动摇,人们思想活跃,史学著述摆脱了儒家经典的束缚,出现了各种不同体制的创作。杂传从列传中脱胎而出,并逐步成为独立的、传人的文学,促使古代传记文学向成熟的文学门类发展,并进入了文学范畴。
作者简介
史素昭,女,1970年生,湖南宜章人。湖南湘南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传记文学方面的研究。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湘潭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有的论文已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课题3项,多次获得科研奖励。
书籍目录
序绪论一、概念的界定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三、选题的价值和意义四、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 “唐初八史”的史笔与文笔第一节 “唐初八史”的史学与文学背景第二节 从《史记》到“唐初八史”史传文学的嬗变第三节 “唐初八史”史传的借鉴思想倾向第四节 “文咏之士”与“唐初八史”第二章 传统史传的继进与新扬第一节 “唐初八史”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第二节 取材“小说”与“唐初八史”的文学性第三节 “唐初八史”与古文运动第四节 “唐初八史”与唐传奇第三章 从史传到唐代散传的历程第一节 从目录学看史传到唐代散传的历程第二节 唐代散传全面兴盛的原因及其意义第三节 《史记》与唐代散传第四章 唐代各体散传研究第一节 丰富各异的唐代传状第二节 唐代碑志对汉魏六朝碑志的发展与超越第三节 唐代寄托传记的小说化倾向及其原因第五章 唐代的专传——《慈恩传》第一节 从《慈恩传》看唐人风貌第二节 信仰与信实的统一第三节 《慈恩传》与西游故事之流衍第六章 唐代的传记文学理论第一节 《史通》的史传文学理论第二节 唐代古文家的传记文学思想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明代陈仁锡在《史记考》中说:“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伯夷列传》中的伯夷、叔齐本来是两个莫须有的人物,在先秦古书中一会儿被说成是两个“士”,一会又被说成是“孤竹君之二子”。清代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伯夷列传》“史所载,俱非也”。但司马迁却把它列为列传第一、写成《史记》中最动感情的篇章之一,原因便是他在《太史公自序》所说“末世争利,唯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以伯夷的“让”批判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争”。钱钟书说:“此篇记夷、齐行事甚少,感慨议论居其泰半,反论赞之宾,为传记之主。马迁牢愁孤愤,如喉鲠之快于一吐,有欲罢而不能者;纪传之体,自彼作古,本无所谓破例也。”《管晏列传》不记政绩,只记轶事,梁启超深感不妥:“倘若所选之点太不关痛痒,总不能成为正当的好文章。例如《史记·管晏列传》叙个人关涉琐事居大半。太史公自己声明所侧重的观察点,说道:‘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他既有了这几句话,我们不能责备他不合章法,但替两位大政治家作传,用这种走偏锋的观察法,无论如何,我总说是不该。”司马迁匠心独运,但梁启超却没能窥破隐机,这几件事绝不是无关痛痒之事。司马迁写作此篇的目的在于,他是要借《管晏列传》表达他的社会理想:为君应如齐桓公举贤任能,为臣应如鲍叔牙为国让贤、如晏婴荐拔人才,为友应如管鲍知音情谊;“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欣慕焉”,这是何等地敬重仰慕!“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知音之叹回荡至今,激起人们千古共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