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岳麓书社 作者:冯建林 页数:233
Tag标签:无
前言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揭竿而起,天下百姓苦于暴秦苛政,于是豪杰四起,云集响应,义军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不久,吴广、陈胜相继败亡,但他们所引发的各路诸侯、豪杰之兵已然分据天下,如野火燎原,势不可当,已非秦军武力所能扑灭了。在各路义军当中,项羽和刘邦所统率的两支队伍实力最强,脱颖而出。当时,为了迅速推翻秦朝的统治,各路义军的名誉领袖楚怀王便和大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称王。于是,项羽和刘邦兵分两路,对秦王朝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首先攻入关中,兵临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安抚百姓,废除苛政,与民休息,约法三章,深得关中百姓的拥戴。与此同时,势力最为强大的项羽军团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奋扬蹈厉,一举打败了秦军主力,声威响震,被公推为上将军,成为各路诸侯的霸主。项羽得知刘邦抢先进入关中的信息,十分不满,在函谷关击败刘邦驻军,迅速挥师人关,进占咸阳,烧杀劫掠,将秦都宫殿化为灰烬,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公元前206年(楚汉元年)二月,项羽在戏自称为西楚霸王,发号施令,分割天下,重新划定天下土地疆域,分封刘邦、英布、章邯、张耳等各路诸侯及将相为十八国诸侯王,自己统辖梁、楚等九个郡,建都彭城。项羽心忌刘邦,把他封为汉王,以秦朝流放罪人的险僻之地巴蜀和汉中(张良为刘邦争取来的)划归刘邦统辖,定都南郑。不仅如此,项羽为防刘邦势力东扩,窥视中原,就将关中地域一分为三,把秦朝旧将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封为雍王、塞王、翟王,分别镇守,箝制刘邦对刘邦形成了困守绝地之势。项羽分封之后,刘邦不肯接受,但是迫于项羽强大的军事势力却又无可奈何,萧何、张良、周勃等人也纷纷劝谏刘邦暂居汉王,忍辱就国,等待将来有机会再图发展。于是,这年夏四月,刘邦率部向汉中进发,经过秦岭时又采用张良计策故意烧毁了惟一的栈道,表示不再有东进北归之意了,同时,也遏制了项羽及关中诸侯部队的侵袭。来到南郑之后,大家便发觉巴蜀、汉中一带道险、贫瘠,物力匮乏,生活艰难。而且,刘邦的部队多为楚沛一带的人,时间一久,人心思归,都觉得陷此绝地,前途暗淡,于是,时有兵将逃亡。此时此地的刘邦也和大家一样,苦困迷惘,情绪低沉:东进北归吧,自己兵微将寡,士气低落,而章邯等三秦精兵分布战略要地,扼制咽喉,势难突破;而且项羽势大,兵精将广,号令天下,一呼百应,更难抵挡,倘若盲目冒进,无异于自取灭亡。困守绝地,前途暗淡的阴云笼罩着南郑一带,人心涣散,士气低落,进退维谷。这时,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人正悄悄地走向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正是由于这个人的出现,才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楚汉之争”的历史帷幕;正是这个人在刘邦坐困汉中之时,为刘邦首建攻略天下的大策,并突出奇兵,一举还定三秦,占据了关中要地,为刘邦统一天下奠定了根基;正是这个人在楚汉相持荥阳之时,挥师北上,开辟北线战场,攻灭魏、代、赵、燕、齐五个诸侯王国,迂回合围强楚,改变了整个楚汉战争的格局;正是这个人最终使得刘邦以弱胜强,歼灭项羽,建立强大的西汉王朝,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个人是公元前三世纪末世界历史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是:“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他是世界军事史上不世出的奇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名将,雄才大略,盖世无双,用兵如神,百战百胜,指挥了“井陉口之战”、“破魏之战”、“潍水之战”等一个个以弱克强,奇谋百出的经典战役,成为举世公认的一位战绩辉煌、光耀千古的一代天才军事家,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他被汉高祖刘邦誉为“连百万之众,攻必取,战必胜”的战神,出陈仓、定三秦、破魏国、平代国、擒赵王、降燕国、灭齐国、歼项羽,挥师天下,所向披靡,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削平群雄,累计破敌六十万人以上,打下了大半个汉朝的江山,迅速结束了秦末群雄角逐、连年混战的局面,辅助刘邦建立了大一统的西汉王朝,也成就了他一代“战神”的赫赫威名。这便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战神韩信。
内容概要
《战神韩信》作者冯建林,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名将、战略家、统帅,也是公元前三世纪末世界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大军事家;他灵活用兵,奇谋百出,奋发昂扬,以弱克强,终其一生,攻必取,战必胜,未尝一败,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个经典战役,也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奇迹,让后世兵家叹为观止;韩信略不世出,功高无二、国士无双,被汉高祖刘邦誉为“兴汉三杰”之一;北宋著名史学家、《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更一语破的:“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
作者简介
冯建林,1970年出生,河北赞皇人,广读中国历史、传统文学。文章典雅凝重,清新俊逸,被香港文学大师金庸先生誉为“文字精警,当世不多”。著有《中国历代棋王传》、《李德裕评传》、《史话历史人物》等作品,曾获选第九届石家庄市文艺繁荣奖。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破空一语解危厄第二章 伤情汉广为君歌第三章 还定三秦缘奇策第四章 孰能与我刨霸业第五章 怎料木罂渡黄河第六章 背水一战灭赵国第七章 控纵潍水破龙且第八章 三足定鼎辞蒯彻第九章 此生成败一萧何后记
章节摘录
公元前206年(楚汉元年)秋,七月初的一天,在汉中南郑城外一片荒郊之上,官道之旁,一队汉军正在执行军法,血赤色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气氛静穆,肃杀凄凉。秋初的天气已有了几分凉爽,虽是正午的阳光,透过山谷薄雾的笼罩,在山野的阵风吹送之下,洒在这些军士身上,殊无半分暖意,弥漫着的是一种透着血腥气息的沉寂。这一队汉军约有一百余人,站成两排,肃立候命。队列之前,五六丈之外,一字排开,一十四名死囚罪犯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等着被执行死刑。旁边,那名刽子手左手以刀抵在地上,右手倒出陶罐里面的清水,缓慢地浇在刀锋、刀背之上,清水冲洗着这口屠刀,雪白的刀锋在阳光下灿然耀目,冷气森森。这一十四名死囚都穿着汉军军士的装束,只是去掉了头盔,低垂着头,神情沮丧。最边上那人三十余岁年纪,身材高大,异常魁梧,虽也低着头,却比和他一排跪着的那十三人略高半头,衣着打扮是个下级军官的装束。在这队士兵与死囚中间站立着的是个汉军都尉军官,四十余岁年纪,络腮胡子,神情剽悍,他面对着列队的军士,大声道:“汉王有令,你等都听清楚了!如今已是非常时期,一些人散布流言,蛊惑军心;还有一些人拉帮结派,借机逃亡;更有甚者,牢骚满腹,居然怨憎汉王,实属大逆不道。为整肃军纪,收聚军心,自今日起,所有将士执行军人连坐法,军士失职或者违反将令,贻误军机,造成损失的,自校尉以下,领头儿的军官责无旁贷,一律连坐,同罪论处!”众军士一齐凛遵,应声道:“诺!”那都尉侧转身,用手指着那一十四名死囚犯,喝道:“眼下我军军粮紧缺,汉王都夙夜忧虑,八方罗积,这十余仓粮食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啊!让你们好生看管,可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你们几个狗胆包天,居然失火烧了两仓,这还了得!今日,我奉汉王钧旨,先斩了你等狗头,悬于城头示众,以做效尤!”那十三名死囚闻言,魂胆俱裂,涕泪交流,不住口地连声告饶,哭喊饶命。惟独那名下级军官模样的死囚,静静地跪在那里,低垂着头,一言不发。那都尉瞧了他们一眼,叹了口气,面上掠过一丝不忍的神色,说道:“人生在世,哪个无家?谁无父母妻儿?如今目送你等归天,我心里也不好受啊!当兵的不死于阵前,却死于军法,丢人啊!下辈子转世,记着当个好兵,死就死在沙场上,落个英雄鬼!”说着话转身瞧了瞧那名身材高大的军官死囚,黯然道:“兄弟,我知道你有冤,心中不服!事发之际你外出公干,不在军营。但今日汉王亲自下令连坐,你身为连敖,责无旁贷,只得将你一块处斩!我只是奉令执行,爱莫能助啊!瞧你是条汉子,恬不畏死,我心中很是敬仰啊!”说罢叹了口气,又道:“军法无情,将令难违!对不住了,兄弟!别怪我啊!”听了他这话,那名军官死囚仍然一言不发,恍若不闻,连头都不抬一下。那都尉仰头看了看天色,大声喝令刽子手道:“午时三刻已到,行刑!”刽子手应了一声,手起刀落,“咔嚓”一声,鲜血喷溅,几个死囚人头滚出去数尺之外, “扑通”一声,尸身栽倒在地上。那余下的几名军士死囚见状,恐惧更甚,声嘶力竭地哀告求饶,凄惨悲号之声不绝于耳,乱糟糟地响成了一片。列队押阵的那些军士一个个屏息禁声,不敢做声,有些胆小的竟紧闭双眼,瑟瑟发抖了起来。那刽子手更不停留,眼都不眨,嘴角露着狞笑,一刀刀地斩落,一腔腔鲜血喷涌,一颗颗人头滚落,转眼间已斩杀了十三个死囚了。刽子手侧眼瞧那军官死囚之时,但见他仍是低头不语,恍若未闻,心中也是暗暗惊异,自忖这些年斩杀死囚无数,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到面对死亡如此平静的人物,就用刀背轻轻地在他肩头碰了一下,说道:“兄弟,轮到你上路了!视死如归,真有胆色,算一号人物!咱这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也敬重你啊!”那军官死囚闻言,这才慢慢地抬起了头来,面上露出微笑,很平静地扫视了四周一眼,泰然自若,似乎浑不知自己已然置身于鬼门关口了。便在这时,七八丈外的官道之上三骑马疾驰而来,蹄声得得,扬起了一阵阵灰尘。那名军官死囚循声望去,但见这三骑当先一人,也是四十余岁年纪,军官打扮,五绺长髯,阔口方面,气宇轩昂,极有威势。三匹马风驰电掣,转瞬之间,便要沿路驰过去了。军官死囚注目瞧去,蓦地里与那为首的骑客四目相交,突然之间,眼中焕发出了一种异样的光芒,大声叫道:“滕公,汉王不是要一统天下吗?为何斩杀壮士?”那军官正自纵马赶路,突然闻昕这话,猛地吃了一惊,凝神瞧去,见是路旁一个军官死囚正待临刑,此人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大是不凡,当下也不及细思,大声断喝道:“且住!刀下留人!”那都尉当即喝止住了刽子手,暂停行刑,上前几步,躬身施礼道:“治粟都尉张苍参见滕公。”这位滕公,本名夏侯婴,官居太仆,因其曾做滕县县令,故称滕公,沛县人,是汉王刘邦的心腹爱将,当年护送刘邦赴鸿门宴的四将就有夏侯婴。夏侯婴纵马来到近前,右手马鞭略微一扬,算是答礼了,纵身下马,径直走到了那名军官死囚面前,满脸讶异之色,问道:“你是谁?怎么知道汉王要一统天下呢?”一边说着话,一边拔剑上前斩断了绳索,亲自为他松绑开释。当此之时,汉王刘邦被项羽所忌,远徙巴蜀、汉中一带的贫僻之地,三秦又被章邯等悍将扼守,可以说是困守一隅,前途渺茫,再加上将士们人心思归,士气低落,而且刘邦烧毁秦岭栈道,对外示弱,虽则意在韬光养晦,图谋再起,但那道理不是一般将士们所能明白的。因此,刘邦想要一统天下的战略不但在汉中的南郑一带,即使是项羽等关内诸侯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这等机密策略今日竟出于一个低级军官死囚的嘴里,夏侯婴听在耳中无异于一声晴空霹雳。那军官死囚获得自由,仍然镇静自若,既不以死为念,也浑不以死里逃生为喜,向着夏侯婴深施一礼,说道:“卑职淮阴人韩信,位居连敖,只因部属失职犯罪,受累连坐!本当一死,不想今日苍天有眼,得脱一难,多谢滕公不杀之恩!”夏侯婴道:“不必客气!适才我听你语出惊人,眼光不俗,便知你绝非等闲之辈!且说说看,你怎么知道汉王要一统天下啊?”
后记
韩信是秦末汉初淮阴人(今属江苏省淮安市),生于那一年已经无法查考了,卒于公元前196年。韩信是中国历史上略不世出的一代名将,也是西汉开国第一功臣;他生活在一个天翻地覆、风云骤变的时代,也正因此,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有人称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争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也有人慨叹他:“且天生非常之人,具非常之才,值非常之时,建非常之功,而罹非常之祸,上下千古,孰有如汉淮阴侯者乎?……” (清代乾隆年间韩国瓒《重修韩庙碑记》)作为一代名将,旷世奇才,韩信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战争史上都占据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他是公元前三世纪末世界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他的《拜将台登坛对》首次制定了兴汉灭楚的大战略,随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还定三秦,稳据关中为根据地,向东攻略天下,占据了地利上的优势,为刘邦开创西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刘邦奋起的转折点;此后,韩信挥师北上,渡过黄河,攻灭魏国,击破代国,平定赵国,迫降燕国,吞并齐国,开辟了北线第二战场,对西楚霸王项羽形成了迂回合围的战争态势,从而改变了楚汉攻略的整个战争格局;最后在垓下一举攻灭项羽,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大一统的西汉王朝。韩信军旅一生,大小十余战,战必胜,攻必取,未尝一败,累计破敌六十万人以上,而且每每能够出奇制胜,以弱克强,其指挥的井陉口之战、破魏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战役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的经典,为历代兵家所推重。同时,韩信还是中国历史人物当中产生或相关联成语最多的人,计有近三十条之多,蔚为奇观,诸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昌亭之客;一饭千金;胯下之辱;胯下小儿;人自为战;国士无双;背水一战;功高无二;略不世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解衣推食;拔旗易帜;独当一面;捷足先登;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领兵,多多益善;按甲休兵;榆衣甘食……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与大臣们讨论汉兴楚亡的原因之时,认为他取胜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与用人,他重用了张良、萧何、韩信一“兴汉三杰”,声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其实,刘邦此说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却是过分拔高了张良、萧何的功绩与作用。后世的历史家在归纳汉兴楚亡的原因之时,一般都认为主要在于如下四点:一是项羽缺乏巩固天下局势的大战略,不顾大局和实际情况,唯我独尊,一切从私利出发,荒谬的分封举措,不切合实际,伏下了导致天下战乱的隐患;二是韩信开辟北线第二战场,形成了对楚的迂回合围,从而改变了整个战争的格局;三是项羽残暴不仁,丧失了人心,而且不会用人,所谓“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导致了人才流失,反为敌人所用(韩信、陈平等人都是弃楚归汉),使刘邦占据了“人和”之利。四是刘邦稳居关中,占据了“地利”,以优越的地势之利,固守荥阳、成皋一线,持久对抗,为削弱项羽奠定了基础。关于韩信被杀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意见认为韩信死于蓄意谋反。这一论点主要来自司马迁、班固、司马光的史书记载,此后的学者、史家多有因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论说:“假如韩信能够学得圣人之道而知道谦虚礼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近乎大贤了!对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公、召公、太公这类人相比,后代子孙也可以世世代代享受祭祀!他不知道应该这样做,却在天下已经归附汉之后,竟然阴谋叛乱,以至于被杀,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史记·淮阴侯列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某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说:“一般人可能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的人,他和刘邦一起在汉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后,就和刘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夺取代国,打败赵国,威胁燕国,乘胜向东攻击并占领了齐国,往南又在垓下消灭了楚国,汉朝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大抵说来都是韩信的功劳。看他拒绝蒯彻的游说,在陈迎接刘邦,怎么会有反叛的心呢?实在是因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里不快,才做出背叛谋反的行为。以卢绾不过是刘邦的邻居这种故旧恩情,还能够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只能够以列侯的身份按时晋见国君;这难道不是刘邦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诈诡谋在陈把韩信捉到京城,谈到亏待韩信方面不能说没有;不过,韩信也有过错,从而导致了这个下场。当初,汉和楚在荥阳相对抗之时,韩信正好消灭了齐国,但他并不立即回辅刘邦,反而自请立为假齐王;后来,刘邦率汉军追逐楚军一直到固陵,跟韩信约好时间一起攻打楚军,届时韩信却失约不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不敢动手罢了。等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利用别人窘迫之际以求取大利,这是商贾小人的心思;酬谢对方的功劳,报答对方的恩德,这是士人君子才有的胸怀。韩信却要以商贾小人的心志为自己图谋私利,而盼望别人以士人君子的心理报答,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吗?”(《资治通鉴》:“臣光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拒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用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擒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明清之际的学者王夫之在《通鉴论·汉高帝》之中,从韩信贪功、邀赏以及破灭项羽之后仍然拥有重兵这三点来论述,认为韩信“云梦之俘,未央之斩”是他自己造成的恶果。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韩信死于诬陷冤狱。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清初诗人冯班、清代考据家梁玉绳等人都从剖析韩信谋反是出于诬陷,肯定韩信被杀是一大冤狱。例如宋代学者朱熹就认为:“韩信反无证见。”梁玉绳《史记志疑·淮阴侯列传》中也说:“信之死冤矣!前贤皆极辨其无反状,大抵出予告变者之诬词,及吕后与相国(萧何)文致之耳。史公依汉廷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清人郭嵩焘认为:(韩信)“贵贱生死一取资于人,是乃人臣之定分。非能反者。”即是说韩信不可能谋反。刘知畿《史通》认为:史书真伪并存,未可全信;他也认为史书对韩信的贬损、浮言不当。近人朱东润也指出:“论者以为疑狱,真伪不可知。”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信自立为假王》中也认为韩信自己请封假齐王,是他被杀的祸根;但他认为韩信谋反一说系“间左蜚言,略无证据”。他们都认为,韩信根本无意背叛刘汉王朝,他的被杀完全是吕雉疑忌名将,杀戮功臣的阴谋。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在写《史记》之时,迫于汉武帝的高压,只能用曲笔在文中故意留下多处破绽,以待后人为韩信辨析冤枉。韩信位居齐王坐镇齐地之时最有条件背叛刘邦,他却对刘邦忠心耿耿;在被夺去兵权、迁徙为楚王之时,仍有机会造反,他却仍旧对刘邦忠心不二;最后在被贬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之时,手无兵权,在最不可能反叛的时候,居然涉嫌谋反了!有的学者据此认为智勇兼备、百战百胜的绝世奇才韩信,断然不会出此昏招,因此,韩信绝对不可能谋反。也有的学者认为韩信“能忍夺军徙王,而不能忍夺王贬爵”,因此“日夜怨望,居常快快”,而且更被刘邦的强势步步进逼,无路可退,这才出此下策,那是被逼上了梁山。其实,纵观史书的记载,说韩信谋反疑点甚多:第一,韩信临死之际所说的话“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韩信根本没有谋反,因为此话是在后悔自已当初没有听信蒯彻的建议而谋反,言外之意就是说自己当初没有谋反,现在却被冤枉谋反而处斩,所以很后悔啊!如果他此时真的谋反,那么他慨叹的应当是此次谋反计划不周密而破败,而不是悔不当初。第二,陈豨谋反并不是出于韩信的指使,也不是蓄谋造反。史书记载:陈豨所以造反,是他养的门客甚多,赵相周昌发现陈豨有一次请假回乡,经过赵国时,跟随陈豨的宾客竟有一千多辆车子,浩浩荡荡,把邯郸所有的馆驿都住满了。于是,周昌要求入见刘邦,把陈豨宾客盛多的情形报告给了刘邦,并且说陈豨拥有重兵在外地已经有好多年了,恐怕会有反叛的事情发生。刘邦听了,就派人再三调查陈豨的宾客居住在代地之时的种种不法之事,有很多都牵连到了陈豨。陈豨知道后很害怕;这时,韩王信蓄谋造反,就利用这个机会派王黄、曼丘臣等人游说他,引诱他反叛汉朝。后来,太上皇刘太公去世之时,刘邦派人召见陈豨,陈豨借口生病不到;这年九月,陈豨就和王黄等人造反了,自封为代王,侵占了赵、代等地。《史记评林》上说,陈豨如此的谋反经历“安得与淮阴有夙谋”?第三,智勇兼备、百战百胜的韩信谋略超卓,怎么会在自己被贬为淮阴侯之时无兵造反呢?第四,史书记载的韩信与陈豨密谈,这段话只能是韩信和陈豨知道,作为史官的司马迁怎么可能知道呢?并且还绘声绘色的记叙下来呢?所以,有的学者就认为:司马迁明知韩信的冤枉,但在专横跋扈的汉武帝时代不敢直书其事,遂故意留下有破绽的记载,让后人辨析真相。第五,陈豨本是刘邦的亲信,当他上任代相之时,韩信居然敢于和陈豨密谋造反?也太匪夷所思了。第六,以韩信的大才,他密谋造反的计划怎么可能让自己舍人的弟弟知道呢?第七,当萧何骗他说陈豨已死,力请韩信入宫祝贺之时,韩信如果真的蓄谋造反,那么同谋已死,他韩信还会心无顾忌地坦然入宫?第八,匆匆处斩韩信,似有灭口之嫌;为什么要迫不及待的处死韩信呢?以韩信这样功盖天下的勋臣,就算被贬落魄,可当时还是淮阴侯啊!对这样一个重臣,即使谋反被拿,也要经过有司审讯明白才能论罪,为什么要在长乐宫钟室匆匆处斩呢?总之,一代名将韩信死于吕后之手,而吕后此人心狠手辣,是很善于诬陷他人制造冤狱的。汉初七大异姓王之一的梁王彭越就是吕后一手制造的冤狱,辨析彭越的被杀史料,人们不难看出彭越的死和韩信如出一辙。《资治通鉴》记载说:刘邦平定陈豨叛乱的时候,向梁国征调军队,梁王彭越借口生病,只派部将率兵到邯郸助战。刘邦很生气,就派人责备他。彭越害怕了,要亲自前往谢罪。他的部将扈辄却说:“大王起先不去,被皇上责备了这才去,这一去肯定会被逮捕的;不如发兵反叛吧!”彭越不接受。这时,彭越的太仆得罪了他,逃亡到京城,对皇上上告梁王彭越和扈辄计划造反。于是,刘邦派人乘其不备逮捕了彭越,拘押到了洛阳。有司审问彭越的案情,认为:“谋反的行迹已经具备,请按法论罪。”刘邦却赦免了彭越,废为庶人,下令把他安置在蜀的青衣县。彭越向西走到郑,遇到吕后从长安来。彭越就向吕后哭诉,述说自己无罪,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故乡昌邑居住。吕后假意答允了他的请求,把彭越带到了洛阳。而后,吕后对刘邦道:“梁王彭越是一个壮士,现在居然把他迁徙到蜀,这是你替自己伏下了祸患啊!不如把他杀了干净。我现在把他带到洛阳来,就是希望杀掉他,永绝后患。”于是。吕后就命令彭越的舍人诬告彭越再度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刘邦把彭越的宗族全部杀光,刘邦批准了这个奏议。于是,这年三月,屠杀了彭越三族。吕后既然能够唆使彭越的舍人诬陷彭越,焉知她不能诬陷韩信?又怎知韩信的舍人弟弟告发韩信谋反不是出于吕后的唆使呢?她的作案手法如此娴熟,如此雷同,不能不让人怀疑——韩信之死就是出于吕后的阴谋。后世有些学者著文论述,认为吕后冤杀韩信是出于刘邦的指使。吕后斩杀韩信是否出于刘邦授意并不重要,韩信之死是在于他的勇略震主,功高盖世,他的才干与功勋始终是威胁西汉王朝统治的潜在隐患。所谓“功到雄奇即罪名”、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因此,即使韩信逆来顺受,默默无闻,刘邦、吕后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也是断然不会放过韩信的。本书创作于2005年9月到10月中旬,目标即是讲述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一生,再现一个中国古代用兵如神的名将风范。然而,我做得并不够好。本书写成之后,于2005年曾在一家省报连载了部分章节,颇得海内外读者的赞许;这次出版,蒙本书责编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见,于是又做了一些修订。本书插图作者李耀华先生是赞皇县书画界泰斗,画风飘逸,笔力雄健,曾出版13本连环画,印数达200万册。当今赞皇县书画界人士大多得益于他的指导与培植。 2008.3
编辑推荐
《战神韩信》以历史为依据,博采传统历史小说的笔法,结旧开新,独具风格,系统讲述了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战神韩信的精彩一生。文字典雅生动,故事波澜起伏,情节引人入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